摘要:本文概述國內外交際意愿的研究文獻,總結其可借鑒成果,指出存在問題,并探討外語課堂教學中交際意愿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外語課堂教學 交際意愿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237號。項目名稱: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外語課堂環境下口語交際意愿模特的探討。
中國將英語作為外語學習者人數眾多。然而,大多數學習者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依然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語與人交際。導致中國學生英語交際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他們普遍缺乏使用英語與人交流的機會。然而,即使存在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相當一部分中國學生也不會積極參與交際,而是選擇沉默,采取回避的策略。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足夠強度的英語交際意愿。
交際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WTC)這一概念最初是由McCroskey 和 Baer (1985)提出來的,二十多年來,有關交際意愿的研究已經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第二語言習得、交際學等領域。在二語習得領域,交際意愿指的是學習者不論是在課堂內還是課堂外,使用第二外語,準備在一定的時間與一定的人進入話語。從近年來國內外對WTC與日俱增的研究中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要真正提高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愿望,因此外語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增強交際意愿,任何不能讓學生產生交際意愿的外語教學都是失敗的。
一、文獻綜述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真正開始關注學習者二語交際意愿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MacIntyre等、Baker、Hashimoto、Yashima等的研究表明,二語交際意愿與學習者的焦慮程度、自信心、自我察覺的交際能力、語言學習傾向、國際態度、性別、年齡以及社會支持和二語學習情境等個體和社會因素都有密切的聯系,并且直接影響學習者使用二語參與交際的頻率。
相比國外而言,我國外語界對英語作為外語(EFL)的交際意愿研究還剛剛開始。目前見于文獻的有余衛華、林明紅對廣州、香港兩地大學生英語交際意愿的比較研究,發現雖然香港學生的英語交際意愿低于廣州學生,他們自我察覺的語言能力卻高于廣州學生。這與MacIntyre等、Hashimoto以及Yashima等認為自我覺察的語言能力與交際意愿呈正相關的觀點相左;唐蕾、霍紅發現交際焦慮與自我效能感和交際意愿之間呈顯著負相關;交際意愿與自我效能感和二語使用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學習者的焦慮程度和自我效能均影響交際意愿,但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力更大。除此之外,程雨民指出直接影響交際意愿的因素有交際需求、對冒險的恐懼程度、任務指向和歸屬感,其余4個因素對交際意愿的影響則是間接實現的。彭劍娥發現融合性動機對英語水平和英語交際信心產生直接影響,英語水平能夠提升交際信心從而激發英語交際意愿。吳旭東指出交際者自我評價是影響交際意愿的最直接原因。
二、外語課堂交際意愿研究成果及存在問題
對于外語課堂環境下交際意愿的研究來說,上述文獻的調查有以下兩點可供借鑒:(1)母語交際意愿不太可能遷徙到二語交際中,這意味著在調查外語交際意愿時可以暫時不用考慮學習者母語交際意愿的影響。(2)盡管交際能力的自我評價和交際焦慮是交際意愿兩個最主要的預報因子,但在外語課堂環境下,只有交際能力自評與交際意愿直接先關,意味著交際焦慮對外語交際意愿的影響可能只是間接的。
三、外語課堂教學中交際意愿的培養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策略培養外語學習者在課堂的交際意愿:
(一)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激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 增加其安全感
中國文化的面子觀念是造成學生缺乏冒險精神、不愿主動說英語的重要原因。而教師的支持、同學的鼓勵能幫助學生克服情感障礙參與英語交際。因此,除了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外語教師對學生的參與應多加正面鼓勵,強化他們的信心,并通過組織集體活動來增強人人參與的機會,把他們對冒險的恐懼程度,比如:怕“丟面子”的心理,降到最低。
(二)激發學生的交際興奮感
學生對他們感興趣的、經歷過的和有背景知識的話題,如家庭、專業、國家文化、家鄉文化等,往往較興奮。教師形象對學生情境交際意愿也有著重要影響。外語教師應努力提高內在人格修養,學識修養,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知識結構不應僅僅局限在語言教學的專業知識上,還應了解學生關心的和學生中流行的新鮮事物,既要有學識,又不能做知識陳舊的“老土”。除了教師的內在美,教師的外在容貌、儀表、行為姿勢、言談舉止也體現了教師的氣質和風度,對激發學生的交際意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中國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決定了他們通常不會積極地參與交際,課堂上沉默的學生并非沒有參與課堂活動的需要。外語教學過程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樹立學生是外語學習主人翁的觀點。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多樣化的語言交際任務,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際機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主動發言。堅持外語課堂教學的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增強外語實踐容量和外語實踐的參與人次。教師用正常的語速進行外語教學,教學節奏明快,環節緊湊。整個教學過程從開端、發展、高潮到結束都有強烈的節奏感。足夠的信息刺激量,積極的互動以及思維主動積極的快速反應,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外語積極學習的這些特性能促進學生注意力,從而增強學生參與交際的意愿。
結語
綜上所述,影響學生外語課堂交際意愿的因素很多,既有個性特征,也有交際情景。交際意愿與社會和個體緊緊相連,它既有動態的特征又有著相對穩定的一面。針對這些特點,我們積極探索激勵學生外語課堂交際的策略和途徑,最終解決長期存在的“啞巴英語”現象。
參考文獻:
[1]Baker, S.C.&P.D.MacIntyre. The role of gender and immersion in communic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orientations [J].2000
[2]Hashimoto Y.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s predicators of reported L2 use: The Japanese ESL context [J].2002
[3] Yashima, T., L. Zenuk-Nishide&K.Shimizu.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and affect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J].2004
[4]彭劍娥.醫學生英語交際意愿與英語課堂焦慮的關系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7
[5]唐蕾,霍紅.交際自信、交際意愿和二語使用的關系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
[6]吳旭東.中國學生外語學習環境下的口頭交際能力自評與交際意愿[J].現代外語,2008
作者簡介:
孫立春,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