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勇
201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修訂,鼓勵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和科技人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先進傳播手段,提高推廣效率。為探索利用3G等現代信息技術武裝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隨時隨地在田間地頭服務于農業生產活動,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江蘇省興化市等開展了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示范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0年8月,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江蘇省興化市建立了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示范應用基地。經過多次到實地調研,與農技推廣中心的農技員、管理人員座談,確定了信息化平臺的需求,設計開發了具有農技咨詢、專家會診、農情快報、培訓服務、推廣日志等功能的3G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為50名農技人員配備了3G上網本和3G手機。

在示范區建立了由興化市農業局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的協調小組,負責項目的規劃協調,監督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管理,定期召開會議或到相關站點進行實地考察。做到“四掛鉤”,即:領導掛片、科室掛點、專家掛牌、指導員掛戶。成立了項目管理組織,項目管理由興化市農技推廣中心黨總支書記具體負責,市培訓站站長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業務管理,負責與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等單位的對接溝通及有關活動的安排,明確了專門人員負責信息平臺維護、管理和使用。
組織興化市級農業專家、鄉鎮農技推廣人員、鄉土專家組成專家服務團,在信息化平臺上登記專家服務團的信息,建立專家信息庫,并以圖示的方式標明專家位置、特長、解決問題的實際案例、聯系方式等內容。在信息化平臺上建立專家值班表,方便農技員下鄉培訓與服務時隨時開展視頻求助。
平臺針對示范點的生產與產業發展需求,采集整合了大量實用、權威的農業生產技術信息資源,同時指導興化市農業局信息科、科教科、農技推廣中心各專業站開展本地化的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工作,將本地現有的技術資料進一步細化分類,逐步將相關信息資源充實到平臺中,發揮本地化技術資源的優勢。同時建立資料的完善機制,充分利用農技員自身的知識儲備與下鄉培訓、指導、推廣的有利條件,依靠錄音、圖片、攝像等手段采集技術資料,將這種本土化的資料在信息化平臺中實現共享。
針對示范點的農技推廣隊伍與工作情況,與興化市農技推廣中心一道,根據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特點,制定了學習培訓、硬軟件管理、服務指導、督查評價等制度與操作規程,同時結合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示范縣改革與建設等項目,做好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的推廣、下鄉服務工作的記載及考核、相關農情與農業生產信息的定期報送、農技員下鄉服務的跟蹤與調度等工作。
帶著3G上網本和依靠信息化平臺,農技人員就好像武裝了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移動的資料庫、信息庫。平臺提供的豐富的、適用的農業生產多媒體教材、網上課堂和視頻課件,可為農技人員進行自學,更新自身的農業知識和技能提供重要保障。唐志平是興化市安豐直屬站農技員,他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已有25年了,過去學的是農學專業,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知識結構和業務素質已與當前的農業生產與經營不相適應,雖然每年都有相關的業務培訓,但仍然不夠。他利用3G上網本,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了業務水平,他已經在多個省級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興化市植保站站長葛玉林,通過信息平臺中的農技咨詢模塊,補充了蔬菜種植的專業知識,解決了2012年興化春季西瓜缺硼的病癥。興化市農技中心郊區直屬站的顧圣興,通過使用3G上網本和信息平臺,改變了過去手寫、郵寄的報送信息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2011年他通過信息化平臺收集資料,在《興化農業信息》上發布各類信息達到136條,在《興化信息》上發表10多條,在《江蘇農業科技報》上發表信息20多篇,在泰州日報上發表1篇,在《現代農業科技》上發表科技論文1篇,這可以說是他以前3年工作量的總和。
利用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和移動終端,農技人員把隨身攜帶的專業化、個性化、海量的農業信息送到千家萬戶。在農民培訓等項目實施過程中,興化市農技推廣中心要求有條件的鄉鎮配備多媒體硬件,開展多媒體培訓,豐富培訓內容,并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安豐直屬站唐志平、戴窯直屬站唐天珍、張郭鎮農技站譚余山、昭陽鎮農技站陳友富等在給農民培訓時通過基層農技推廣平臺下載資源,認真準備培訓課件,做到圖文并茂,提高培訓效果,實現了農技培訓畫中畫。興化市沙溝直屬站的顧賢永,2012年3月20日到大鄒鎮吳家村村部給農民進行生產管理培訓,他將自己制作的培訓課件,利用多媒體,圍繞當時小麥后期田間管理、水稻雜草防除、棉花水浮育苗及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對廣大農戶進行了培訓。通俗易懂的生動講解,特別是小麥的科學施肥、水稻的雜草防除、棉花的水浮育苗等節本增收技術,大量圖片與視頻讓農民感覺親臨現場,與農民的生產實際緊密相關,得到廣大農民的好評。
每臺3G上網本,都是基層農技推廣的流動智能信息終端。興化市農技推廣中心的管理員通過3G終端的GPS定位,工作日志的檢查等,隨時了解農技人員的工作情況,實現了對基層農技人員公正客觀的績效考評和實時動態管理。
平臺在農戶與專家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農技員與專家之間、農技員與農技員之間、合作社與專家之間、經紀人與網絡之間、終端與管理者之間形成紐帶和橋梁,環環相扣,資源共享,創新了便捷高效的農技推廣新模式。農技人員在家里、田頭就能對農情、苗情及時通報。針對今年夏熟作物出現的部分種子質量差、播期遲和去冬今春持續干旱、低溫凍害等不利因素,興化農技推廣中心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功能,實行市鄉聯動,組織農技人員踏田調查苗情動態、干旱凍害等情況,及時發送、統計信息,為抗災減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第一時間采取應對之策,保證了提高耕播質量、加強肥水管理、科學病蟲防治等措施的落實。在2011年“三夏”季節,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全市夏糧成熟進度,確保搶收、搶栽、搶管任務的落實,有效改變了原有推廣模式,實現了農技服務的可視化、移動化和高效化,為夏糧豐收提供了技術支撐。
需求是動力。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迫切需要信息化裝備來及時獲取信息資源,改善服務手段,基層農技管理部門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來提高管理水平,實現科學的績效考評。因此,來自基層的需求切實推動了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示范應用。
機制是靈魂。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示范應用,創新了農業工作者、科研人員、農技人員、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分工協作的農技推廣機制,將多種角色組成了一張信息網絡,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基層農技推廣體制煥發了生機。
平臺是基礎。全國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為基層農技管理部門提供了管理工具,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提供了農業科技資源共享和工作交流的平臺;信息化平臺為農技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信息通道,促進了農科教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內容是前提。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內容豐富,農技咨詢模塊匯集了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的近百萬條數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訓課件模塊匯集了近千個農技視頻多媒體資料,生動直觀;經驗交流匯集了農技員們自創的土方法、土點子,是農技員們自己建立的農技信息庫;這些內容為基層農技人員做好服務提供了支撐,使他們工作有了底氣。

人才是保障。基于3G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示范給基層農技員提出了一個挑戰,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信息化平臺在興化市示范應用使項目的參與者提高了素質,為基層農業農村信息化快速推進提供了人才保障。
利用3G信息技術和信息化平臺武裝基層農技人員,是對傳統農技推廣方式的一種創新,是一種新的農技推廣模式,是實現現代農業的一種有效支撐手段,在經驗成熟的情況下可在全國推廣。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中央部門要做好統籌規劃。
統籌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項目的建設,做好頂層設計,統一平臺,統一標準,提供標準接口,做好中央與省、地、縣的銜接;把這一項工作統籌到國家農業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并與地方一道,設立科研專項和補助專項,加大對農技推廣信息化的支持;要把對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的管理納入到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的績效評價與日常管理,充分調動農技人員工作的積級性;中央部門還應加大與電信企業的戰略合作,實現對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的政策傾斜,逐步解決當前網點不全,3G資費偏高等問題。
二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利用全國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促進農科教、產學研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發展農技推廣信息服務事業。推動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電信運營商、科研院校、農技推廣人員共同參與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探索創新以全國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為基礎的農技推廣模式,對于公益性的基層農技推廣條件、裝備建設,納入政府預算,由政府出資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養大戶、電信運營商等參與信息化平臺的市場化運作,要按照市場化方式參與到農技推廣體系信息平臺建設。通過新型農技推廣合作機制,使參與者各得其所,各得所需,合作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