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奇
廣東省廣州市正骨醫院,廣東 廣州 510045
腸易激綜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性狀異常等,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生活節奏加快,本病的發病率持續升高。目前本病的具體病因病機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各種因素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方面的異常所導致。由于病因及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了,目前現代醫學臨床尚缺乏單一、安全、完全有效的治療IBS的藥物,中醫藥治療IBS的療效及作用機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
我們研究了疏肝健脾中藥復方對IBS-D患者治療前后結腸粘膜HO-1及血CO變化情況,旨在探討疏肝健脾中藥復方治療IBS-D的可能機制?,F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IBS診斷及亞型分類標準[2]
1.1.1 IBS診斷標準 最近3個月內,每月至少3天出現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并具有下述各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1)排便后癥狀改善;(2)發作時伴排便頻率的改變;(3)發作時伴糞便性狀的改變。注意,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腹部不適是指不舒服的感覺,而非疼痛。
以下癥狀可支持診斷:(1)每周<3次排便,或每天>3次排便;(2)糞便為塊狀/硬便或糊狀/稀水樣;(3)排便費力;(4)排便急迫感或不盡感;(5)排黏液;(6)腹脹。
1.1.2 IBS臨床亞型分類標準
腹瀉型 (IBS-D) 至少25%的排便為糊狀糞或水樣糞,且硬糞或干球糞<25%的排便。
便秘型 (IBS-C) 至少25%的排便為硬糞或干球糞,且糊狀糞或水樣糞<25%的排便。
混合型 (IBS-M) 至少25%的排便為硬糞或干球糞,且至少25%的排便為糊狀糞或水樣糞。
不定型 (IBS-U) 糞便性狀不符合以上各型標準。
1.2 肝郁脾虛證中醫辨證標準[3]
主癥:(1)脘腹脹滿或隱痛 (為必備);(2)大便不盡感;(3)大便溏或時溏時干;(4)心煩失眠;(5)舌質淡或淡紅;(6)脈弦或弦細;
次癥:(1)納差食少;(2)神疲體倦;(3)少腹脹痛;(4)腸鳴矢氣;(5)食后腹脹。
凡具備主癥 (1)+三項主癥;或者具備主癥 (1)+其它主癥兩項+次癥兩項,即可診斷為肝郁脾虛證。
1.3 病例分組及用藥
按照隨機、對照、盲法的原則,將符合納入標準的受試病例60例,隨機分為疏肝健脾法治療組 (治療組)30例和安慰劑對照組 (對照組)30例,同時設立健康志愿者組 (健康組)15例。
治療組給予疏肝健脾法的中藥復方 (由柴胡10、白芍15g、枳實15g、黨參15g、茯苓15g、白術15g、炙甘草6g、延胡索15g、防風10g組成,功效為疏肝、健脾、理氣、止痛),用該中藥復方提取物做成膠囊,4粒/次,3次/日,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給予安慰劑 (安慰劑主要由淀粉組成,劑型、外觀同治療組),4粒/次,3次/日,4周為一療程。健康組不給予藥物治療。
1.4 檢測方法與統計分析
1.4.1 免疫組織化學法測腸粘膜組織HO-1 治療組、對照組用藥前后以及健康組,分別在腸鏡下于脾曲處檢取粘膜4塊,參照王啟志等報道[4]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腸粘膜組織HO-1,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在顯微鏡下觀察腸粘膜切片中HO-1免疫染色陽性細胞的分布和著色情況,以組織切片中細胞胞質內出現明顯的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無黃色顆粒為陰性細胞。為量化著色深淺、區別腸粘膜組織中HO-l染色差異,采用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半定量檢測其蛋白表達的強弱,平均光密度越高說明表達越強,反映細胞內HO-1蛋白表達量越多。以平均光密度值來進行量化后的統計學分析。
1.4.2 紫外分光光度計法間接測定動脈血一氧化碳血紅蛋白 (COHb)含量 治療組、對照組用藥前后以及健康組,分別在橈動脈處取新鮮動脈血4ml,參照王虹等報道[5]紫外分光光度計法間接測定動脈血一氧化碳血紅蛋白 (COHb)含量。
表1 各組HO-1平均光密度值( ±SD)

表1 各組HO-1平均光密度值( ±SD)
平均光密度治療組 治療前 30 0.313±0.027組別 例數 HO-1**治療后 30 0.165±0.019△△對照組 治療前 30 0.310±0.025**治療后 30 0.192±0.021△*15 0.164±0.018健康組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P<0.01。

表2 各組血漿一氧化碳濃度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P<0.01。
HO-1的表達上調可引起結腸組織內、細胞內和細胞間CO分布和量的改變,從而影響胃腸道的生理信息傳遞;又可擴張血管和介導細胞因子,使結腸粘膜的血管舒張,粘膜充血,增加血管和上皮的滲透性,與IBS-D患者腹瀉時血管擴張、充血滲出、腺體分泌增加有關;其甚至還與IBS-D患者的痛覺有關。
IBS-D屬于中醫學“腹痛”、“泄瀉”范疇,多數學者認為肝郁脾虛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疏肝健脾為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
有學者研究認為[6],IBS-D肝郁脾虛證形成過程:情志失調→肝郁氣滯→肝木乘脾→肝脾不調、肝郁脾虛,在癥狀變化上由單純肝郁癥狀,如情緒抑郁、善太息、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最后發展到肝郁與脾虛癥狀共見,如抑郁、暖氣、善太息、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腹脹、腹痛、腹瀉、納差等。現代醫學中HO-1/CO徑路參與IBS-D的病理形成過程:精神心理等應激因素,誘導HO-lmRNA表達上調,通過轉錄使HO-l表達上調,催化血紅素分解,產生CO,影響腸道的生理信息傳遞、擴張結腸血管和介導細胞因子、結腸動力學紊亂和內臟敏感性異常,產生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同時伴見心煩、失眠、抑郁等精神神經癥狀。IBS-D肝郁脾虛證形成過程與現代醫學中HO-1/CO徑路參與IBS-D的病理形成過程極為相似。
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IBS-D患者結腸粘膜HO-1表達增高,血漿CO水平也相應升高,且較健康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隨著疏肝健脾中藥復方的治療好轉,其HO-1表達及血漿CO水平也相應降低,這可能是疏肝健脾中藥治療IBS-D的療效機理之一。
[1]Leung WK,Wu JC,Liang SM,et al.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a randomized placebo - controlled trial[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7):1574-1580.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5):587-590.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4-367.
[4]王啟志,章明,朱有法,等.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與血紅素氧合酶在人腸易激綜合征結腸中的表達[J].解剖學報,2005,36(2):168-172.
[5]王虹,李華強,潘捷.哮喘豚鼠血紅素氧合酶-1與內源性一氧化碳的相關性[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562-564.
[6]陶雙友,周福生,許仕杰,游章才.腹瀉為主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與HO-1/CO徑路的相關性[J].新中醫,2008;4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