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斐
山東省淄博職業(yè)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清熱化毒丸原名犀角化毒丹,為衛(wèi)生部標準[1],是根據(jù)中醫(yī)學理論,由水牛角,大黃,黃芩等中藥加工而成的純中藥制劑。功能與主治為:清火化毒,消腫止痛。用于小兒身熱煩躁,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癤,口臭便秘,疹后余毒末盡。黃芩是方中的臣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2]。未見有用HPLC法測定清熱化毒丸中黃芩苷含量的報道。為進一步控制藥品質量,本研究建立了用HPLC法測定清熱化毒丸中黃芩苷的含量的檢測方法。
SHIMADZU LC-20ATVP高效液相色譜儀,SHIMADZU SPD-20AVP紫外檢測器,CTO-20A柱溫箱,SIL-20A自動進樣器。甲醇為色譜純,水為二次蒸餾水。清熱化毒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批號:0013010,9013495,規(guī)格:3g/丸),陰性對照為自制。黃芩苷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為:201016,含量為94.0%)。
2.1 色譜條件
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 ×4.6 mm,5μm),以甲醇-水-磷酸 (47∶53∶0.2)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15nm 流速:1.0 mL·min-1,進樣量10μL。
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黃芩苷對照品10.92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70%乙醇使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儲備液 (每1ml含黃芩苷0.2055mg)。精密量取10ml,置50ml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每1ml含黃芩苷0.0411mg)。
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約3g,精密稱定,剪碎,加硅藻土適量,研細,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 (功率250W,頻率5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加7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2.4 陰性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按處方比例制成缺黃芩的模擬制劑,按2.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陰性供試品溶液。由圖3可以看出在陰性樣品中不含黃芩苷,由此可以看出黃芩苷只來源于黃芩,陰性無干擾。
黃芩苷對照品,供試品,陰性對照,3種色譜圖如圖1~3。
2.5 線性關系試驗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儲備液 (0.2055mg·ml-1)0.5μl,1μl,2μl,3μl,5μl,注入色譜儀,測定峰面積。結果以峰面積為縱坐標,進樣量 (μg)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y=10225920x-1083344(r2=0.9925)。結果表明黃芩苷在0.1028~1.0275μg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結果見表1。




表1 黃芩苷線性關系試驗
2.6 精密度試驗
取黃芩苷對照品溶液進行實驗,重復5次,每次進樣10μl,結果黃芩苷平均峰面積為:2725736,RSD為:0.6%,n=5;說明精密度良好。
2.7 重復性試驗
取清熱化毒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批號:0013010),分別按正文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并進行實驗,結果樣品中黃芩苷含量的RSD為0.8%。表明重復性試驗良好。
2.8 穩(wěn)定性試驗
將2.7項下第一份供試品溶液置室溫下分別放置0,2,4,6,8,10,12 h,各進樣10μl,平均峰面積為:2714238,RSD為:0.9%,n=7,表明樣品在12h內穩(wěn)定性良好。
2.9 回收率試驗
采用加樣回收法。取清熱化毒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批號:0013010)10丸,研細,精密稱取樣品5份,每份3g,分別加入黃芩苷對照品儲備液(0.2055mg·ml-1)5ml,按“2.3”項下提取,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量均為10μl,測定峰面積,計算,平均回收率為99.61%,RSD=1.4%。見表2。

表2 加樣回收率實驗
2.10 樣品測定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黃芩苷對照品溶液 (每1ml中含黃芩苷0.0411mg)作為對照品溶液。進樣量為10μl。
供試品溶液制備 按照2.3項下操作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量均為10μl,測定峰面積,計算。見表3。

表3 清熱化毒丸含量測定
3.1 本實驗采用70%乙醇超聲處理30分鐘,發(fā)現(xiàn)效果較好,提取簡單,完全,且比甲醇對人體危害小,所以選擇70%乙醇作為提取溶劑。
3.2 參考有關文獻[2,3]以甲醇 -水 -磷酸 (47∶53∶0.2)為流動相,柱溫:40℃,出峰時間短,分離效果好。故以此作為流動相。
[1]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二冊[S].274.
[2]中國藥典[S].一部.2010:282.
[3]劉乃強,江云麗,張村,等.雙黃連含片黃芩苷含量測定方法的改進[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2):83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