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4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醫改沒有萬能藥
從上世紀80年代打破鐵飯碗的改革開始至今,北京向來知道改革社會服務提供方式的緊迫性。但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社會見證了巨大經濟發展,也經歷了公共服務向私營競爭開放的痛苦。對多數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條件改善的同時,他們所能接受的醫療服務卻變差了。
北京在醫改上的努力面臨政治利益、社會問題和商業壓力三者之間的沖突。很明顯,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與產業的協作。隨著國家的現代化,飲食結構的變化為心血管病、癌癥和糖尿病的多發埋下伏筆。由于享受不到低廉的醫療服務,很多中國人會發覺他們剛剛獲得的財富,會因自己或者家人的健康危機而瞬間蒸發。如果不能提供廣泛而低廉的醫療服務,這將成為北京面臨的政治挑戰。
在醫改的挑戰上,中國有三方面需要應對:一是中國人會問,當年開放經濟、打破鐵飯碗時領導層是否做出了正確決策;二是由于全國醫療服務水平的差異——對東部沿海和人口稠密地區的照顧傾向,醫改加劇了城鄉、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緊張情勢;三是很多中國人意識到現代醫學治病救人的潛在能力,經濟上卻負擔不起。最終,怨言的產生將很難避免。
目前所見,中國正采取三種不同的策略。一是常見手法,即擴大醫保覆蓋;二是控制價格;三是進一步向境外投資者開放醫療產業領域。
無論是發達國家如美國,還是新興國家如中國,醫療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頭痛問題。世界范圍內常見的解決之道是政府與自由市場參與者的結合。但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新財富造成了健康問題(如飲食造成的肥胖和環境破壞引發的癌癥),但財富又遠未讓多數中國人具備阻止或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
北京領導層明白,隨著國家持續發展,能否負擔得起醫療,將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之一。在保障能源和領土安全之外,沒有其他議題會像開發出可行的醫療模式這樣迫切了。▲(作者本杰明·肖波特,東方雨譯)
環球時報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