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膠囊驚魂”清場亮燈

鄧海建媒體評論員
“膠囊驚魂”是到了該清場亮燈的時刻了,這不是運動執法能紓解的癥結,制度性反思,才是杜絕其卷土重來的當務之急。
原以為是老酸奶、抑或是小果凍,其實這一季的主角叫“明膠”——劇情之跌宕紛繁、陣容之龐大豪華,足以令熱播的“甄嬛”嘆為觀止。沒有穿越,沒有惡搞,工業明膠只是化了一個“膠囊妝”,立時令消費者花容失色。一枚小小的毒膠囊,折射的是民眾對藥品安全監管的憤懣與無奈。
開始是央視主播在微博上漫不經心扯了一嗓子,老酸奶等企業忙不迭出來辟謠。但“謠言止于智者”,從來不會因為誰的分貝高就誰天生有理,食品企業或協會的辟謠聲尚且余音繞梁,明膠行業亂象卻已經板上釘釘。三個問題令公眾如鯁在喉:一者,目前國內生產食用明膠的不法小廠家有100多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只有20多家,那么,眾多不法小廠家的食用明膠難道都“自覺分流”到了工業明膠的去處?二者,據有關人士介紹,2011年我國僅有的擁有生產許可證的大企業生產的合格明膠為5萬噸左右,而這5萬噸之中還有部分用作出口,這更形成了我國每年缺口1萬噸合格食用明膠的尷尬局面,那么,這部分缺口誰來當了“替補”?三者,從價格上看,工業與食用明膠價格相差近三倍,而且更值得警惕的是,“少量添加難查出”,那么,在逐利沖動之下,除了小企業會打工業明膠的主意,大企業難道就不會為節約成本而“適量添加”?
這些問題在記者的刨根問題里終于有了現實版的答案:“毒膠囊”事件浮出水面。4月15日央視《每周質檢報告》曝光了“膠囊里的秘密”,迄今已有兩周多時間。這一段,大家都很忙:涉事藥企忙著扮演“沉默的羔羊”,膠囊作坊忙著上演“春天里的一把火”,地方監管忙著“后知后覺”,公眾忙著翻箱倒柜找膠囊“兌獎”……網友將修正斯達舒的廣告語“良心藥,放心藥,選修正藥,管用的藥”改為“黑心藥,坑爹藥,專注皮鞋30年”,而修正六味地黃膠囊的廣告詞“膠囊,就一粒”也被加了備注,“這個只能一粒,多了怕出事啊!”治病的藥,尚且如此混亂不堪,也無怪乎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肅依法查處,確保人民群眾利益。
回首望去,諸多細節仍值得追問與反思:按理說,媒體監督充其量只應是公共監督的“程序補丁”,但為什么面對明膠領域的諸多亂象,膠囊監管者愣是不能(不愿或不敢)順藤摸瓜、反而繼續讓媒體成為起底真相的“主力軍”?據媒體披露,鉻達標的藥用膠囊每一萬粒的價格是60多元,如果鉻不達標的藥用膠囊價格還會便宜一些,大約要四五十元一萬粒,兩者相差不過10多元錢,折合到一粒膠囊大約也就是一厘錢——看似蠅頭小利的成本,卻引得大牌企業競相折腰,那么,此類邏輯僅僅只在膠囊領域瘋狂?4月21日,鄭州鄭上路的一段排污明渠內,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大量空心膠囊。300余米的渠溝被各色膠囊堆積成了“彩虹河”——偽劣膠囊“自動”投渠自盡。那么,這些膠囊來自哪里、曾去向哪里,職能監管者可有清晰答案?
張仲景有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醫藥產業,血管里流動的究竟是不是道德血液也許不是關鍵。關鍵的問題是,對明膠演繹出的“膠囊驚魂”,道歉敷衍、召回遲滯、賠償無期、問責綿柔,權力監管還要張皇失措多久、監督網絡還要牛欄關貓多久?“膠囊驚魂”是到了該清場亮燈的時刻了,這不是運動執法能紓解的癥結,制度性反思,才是杜絕其卷土重來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