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靜
黑陶大師劉德功
□ 王志靜
龍山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百脈泉水馳名天下,齊魯長城縱貫千秋,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勤勞聰慧的龍山先民在這里創造了以黑陶為代表的燦爛文化。
世界黑陶看中國,中國黑陶看龍山。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文化遺存,在中國黑陶制作藝術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考古界稱為“龍山文化”,因其以黑色陶器為典型標志,故又稱為“黑陶文化”。
黑陶大師劉德功就是這一華夏文化藝術瑰寶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正在創作黑陶作品的劉德功。圖/受訪者提供
1982年,著名雕塑家仇志海先生涉足黑陶領域,獨立制作出具有“黑玉之質、青黛之色、鐘磬之聲、青銅之光”的仇氏黑陶,被學術界、藝術界譽為20世紀最輝煌的藝術成果之一。
進入21世紀,濟南德功龍山黑陶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劉德功先生在繼承原始黑陶黑、薄、光、細等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創作意境的展現和時代元素的體現,賦予黑陶以新的生命內涵,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黑陶藝術,成為龍山黑陶制作藝術的傳承者和領軍人物。
傳統黑陶工藝不以裝飾取勝,而以造型見長。而劉德功的黑陶作品二者兼之,裝飾精美華貴,造型匠心獨具。
他制作的陶藝精品《太平盛世》,底座由四只狻猊支撐,象征東西南北四方平安吉祥。整體作品含有九條龍,中間一條昂首天外,縱情高歌民族和諧、百姓安康的幸福生活,榮獲2010年“神龍杯”山東工藝美術精品金獎。作品《龍山古韻》融鳥喙陶規和三耳陶罐為一體,紋飾典雅,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大型陶罐《齊魯至尊》、《九龍環宇》等作品,體材宏大、造型獨特、形意統一,受到陶藝界的高度評價。
在首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中,劉德功代表山東黑陶藝術參展,他現場制作的作品,得到了陶藝界的一致贊揚,并被組委會收藏。其作品多次代表山東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并獲得殊譽。
“蛋殼陶”是指那些器壁薄如蛋殼的陶器,一般專指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薄壁黑陶杯,有時也泛指陶罐等其他薄壁陶器。
該類陶杯器壁的平均厚度僅有0.3至0.5毫米,其口沿部分最薄,為0.2毫米,杯柄是器物的承重部分,稍厚,但也不過1至2毫米。
蛋殼陶杯一般高15厘米左右,重50至70克,最輕者在40克以下,是中國古代最輕、最薄的器物。
通過無數次地觀摩蛋殼陶文物與試驗制作,劉德功終于復原了蛋殼陶制作工藝。他以濟南奧體中心為原型創作的蛋殼黑陶《東荷西柳》,造型精美,高度鏤空,最薄處僅0.2毫米,完美地詮釋了龍山黑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玄妙。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瓷藝術家楊永善潛心研究黑陶五十年,他認為劉德功制作的蛋殼系列作品“基本達到了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陶杯的工藝水平”。
滲水和窯溫控制,是黑陶燒制過程中的兩大技術難題。經過潛心鉆研、反復試驗后,劉德功發現,黑陶之所以滲水,與泥質的選擇和燒制時的窯溫密切相關。選好上乘泥質之后,在燒制過程中適時地把握好升溫速率和時間非常關鍵。有時,多添一把柴,容易開裂、色差;少加一把柴,又不夠成色。為此,劉德功常常徹夜不眠,有時在窯前一連幾天盯著窯溫的變化。終于,800至1000攝氏度高窯溫之間的細微變化都被他拿捏得恰到好處。
劉德功燒制的黑陶作品,不用水洗,不用擦光,開窯就是成品。
劉德功深知,要不斷提高技藝,制作出高水平黑陶,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藝術素養。
2008年,已年近花甲的劉德功重新走進課堂,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藝高研班學習深造,結識并得到清華大學楊永善、鄭寧、袁運甫、王建中和北京大學樓宇烈等一批知名教授的悉心指導。
這次學習深造促成了劉德功文化、藝術素養和藝術創作上的一次飛躍,由此他的黑陶作品更添靈性和曼妙之氣。
近年來他更加注重新工藝的研究開發,以手工描金工藝及影雕工藝創作的《富貴吉祥》、《雄風》、《富貴有余》、《油菜蟈蟈》、《葡萄熟了》等新作品,將黑陶藝術帶入了嶄新的天地。他歷時一年完成的大型作品《全運之魂》將浮雕、鏤雕、蛋殼、硬刻、描金、彩繪等技術溶于一體,精雕細刻、刀刀見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評價他創作的蛋殼杯、描金硬殼彩陶、高透浮雕三大系列作品時說:“德功陶藝的作品,將歷史滄桑和現代風情凝聚于一體,在傳承深厚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增加了當代生活的元素和氣息,走在了當代黑陶制作的前列。”
有人說,即使最粗礪的陶,也會讓你聯想到承載人類生活的土,照耀人類精神的火以及滋養人類生命的水。它不僅蘊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而且閃爍著樸素的詩歌光芒。劉德功立足龍山這片神奇土地,傳承著遠古黑陶文化的精華,吸納著現代黑陶的精湛技藝,正在黑陶制作上走出一條屬于自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