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羅 燕
王光輝:讓醫院走出大院
□ 本刊記者 羅 燕
王光輝堅持“院內院外一視同仁”,要求醫護人員用服務首長的熱情來服務普通群眾。
“我并不突出,是大家干得好。” 一見到記者, 王光輝就這么說。當時,他正忙著批閱護士送來的一疊文件,不時叮囑幾句。
今年2月,王光輝所在的國防大學第二門診部被評為社區醫保二級醫院,并正式更名為國防大學第二醫院。由對內服務拓展為對外開放。
2011年,王光輝獲得了“全軍優秀黨務工作者”的稱號,不過,在他看來,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榮譽,而是大家獲得的榮譽,他說,“只有團隊表現優秀,領導者才可能獲獎。”
1978年起,王光輝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對醫院的歷史變遷十分了解。“過去我們門診部給人的印象是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王光輝告訴記者,那時醫院的醫護人員多是干部家屬,調動要求也不嚴格,一些人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就來當護士了,有人甚至還從護士轉為醫生。
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2009年,王光輝擔任門診部主任開始,就有意識地提高了醫護人員進院的門檻,堅持“調進來的人必須是本科以上文憑。我們很多醫生是從301醫院研究生院引進的,有的是已經在其他醫院干了6、7年的骨干醫生。”
王光輝認為,維持業務水平很重要。醫護人員要不斷學習,因為醫學知識更新很快,不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
醫院會議室里的桌椅長期是按照課堂樣式擺放,為了督促醫院的員工學習,王光輝想了很多辦法。定期組織講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辦法,除了邀請醫學界的專家來講座外,他還要求醫院里的醫生輪流講課。派出學習的醫生回來后也要把學習體會講給其他人聽。“就是給他們施加些壓力,要講好課就必須加緊學習。”他說。
醫院護士長張艷格告訴記者,“別看王院長和和氣氣的,對我們要求相當嚴格,管得很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9年國防大學衛生系統組織的考試中,“醫藥護技”四個科目的第一名都在王光輝所在的單位。“這都是軟實力訓練的成果,從領導到員工都實實在在地做,單位自然會養成好作風。”王光輝笑著說。
國防大學第二醫院坐落在國防大學2號院中,他的前身國防大學第二門診部。已經有近60年歷史,一直只面向軍隊及大院里的居民。
由于只對內,醫院的病人比較少,醫護人員很清閑,有時上午10點多就沒事了。“門診部在藥品方面有很多限制,有些人在這里開不全所需的藥,也干脆直接去大醫院了。”王光輝說。
在王光輝看來,現在北京醫療資源的緊張關鍵在于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衡。醫療資源在這里擺著,不用就是浪費。
“服務的職能和需求出現矛盾了,只有擴大平臺,提升服務。”王光輝決定讓醫院“走出去”,面向更多的人。“姓軍為民嘛,也符合總部精神。”他說。
然而,一個近60年來一直實行封閉式管理的診所,要提升為醫院,向社會開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王光輝做了大量的準備。2010年,醫院開始了大規模的設施更新,之后每年增加40%的投入。每購入一個設備,王光輝都會征詢相關科室的意見,他堅持增加醫療設施是為了讓醫護人員更好地發揮作用,“不能作拍腦袋決策”。
讓王光輝頭疼的問題是醫院的醫療管理系統。原來醫院只是對內,為了省錢自己弄了一套系統,但這套系統與外面的醫療系統不能對接,而且無法承擔患者量增多。
“醫院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而與軟件公司對接有很多困難。我只好到處求人幫我們解決問題。”王光輝無奈地告訴記者。最后門診系統完成了調整,解了燃眉之急,而住院系統還需要進一步調試。
醫院各個方面的問題都會匯集到王光輝這里。“他每天最早一個來,最晚一個走。8點上班,他有時候6點多就過來了。節假日有時候也在醫院里過。”司機周玉林告訴記者。
下班后王光輝總要在醫院里轉一圈才放心走,看看空調、門窗有沒有關好。“我不轉,誰來轉?在這個位子上,就要操這個心。”
醫院的評審工作進行得很順利。“評審人員來的時候,開始對我們這小樓不看好,進來之后發現一切都非常有秩序,管理很嚴格,各科室、病房都符合要求。打動他們的是我們在真正做事。”王光輝回憶。
開放后,醫院忙碌起來。節假日不再關門,醫院變成24小時運轉了,有些醫護人員不適應這種狀態。王光輝笑稱自己對他們的思想變化有“第六感”,“這不是什么天分,是我平時跟他們交流多,信息量大。”他經常跟醫護人員談話,幫助他們轉變觀念。
有著三十多年的從醫經歷的王光輝從不迷信經驗。他認為每一個病人都是“特別的”,即使患有同一種疾病,但在每個患者身上也是“個性化的”,診斷時要盡可能精確。
現在醫院不僅大院周圍的居民會來看病,也有患者會慕名而來。面對復雜的患者來源,王光輝堅持“院內院外一視同仁”,要求醫護人員用服務首長的熱情來服務普通群眾。
一次一位老太太坐了近兩小時公交車過來輸液,因為她是在一個大醫院開好藥了,但她所在的社區醫保點不提供這種輸液服務。“自帶藥的治療不僅利潤低,而且風險大,畢竟藥不是在這里買的,安全性不能保證。”王光輝也有一些擔憂,曾猶豫過要不要取消這種服務,“但是這能給居民帶來很多便利,所以我們只能先接收病人,但要求嚴格把關、認真查對相關資料。病人要填寫知情書,然后轉為我們醫院的治療單才可使用。首次用藥要在接診醫生親自監測下進行。”
王光輝還經常組織醫護人員到社區給居民上課,普及醫療知識,保健知識,進行用藥指導。“合理用藥很重要,吃藥的時間會影響療效。有的藥不能一起吃,吃得不好可能造成醫源性疾病,就是因醫療造成的疾病,比如吃藥把肝腎吃壞了。”
“現在正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期,要準備組織疾病預防的宣傳活動。社區七八百個孩子該打疫苗了……”這些都事無巨細地列在在他的日程表中。
不單是醫院的指導工作,在業務上,王光輝也是“哪里有需要就出現在哪里”,他原來是放射科醫生,每逢病人多,放射科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就過去頂崗。
大院里一萬多人王光輝大部分都認識,現在院外的居民也開始跟他熟悉起來了。
“為了讓社區服務離生活更近,”王光輝說,醫院正在推“家庭病床”服務,把社區虛擬成醫院,醫護人員主動上門服務,進行社區化治療。醫院定期為社區居民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居民每年的身體變化情況都在我們醫院記錄,一旦犯病,醫生就能準確判斷病癥。”
但王光輝也看到,現在很多人瞧不起基層醫療,覺得小單位不行,人們大病小病都要往大醫院跑,醫學畢業生也不愛來基層醫院。他認為,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一定要加強基礎醫療、社區醫療的建設,讓居民就近看病。“總之一句話,基層醫療大有可為。”

工作中的王光輝 圖/受訪者提供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徐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