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凌原
另類諾貝爾文學獎
□ 鄧凌原
今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評委會一致認為,“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并“通過幻想與現實、歷史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混合,結合威廉·福克納與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創造了一種世界性懷舊,與此同時,也找到了舊式中國文學與語言傳統的新出發點。”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是瑞典著名的發明家和化學家,他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
自1901年法國詩人普呂多姆獲得首屆諾貝爾文學獎以來,這個舉世聞名的世界頂級獎項已經走過了百年的路程,共百余位作家獲得這一獎項。在這其中出現了一些特殊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獨特的獲獎故事讓讀者饒有興致。
眾所周知,老舍曾在1968年征服了諾貝爾獎評委會,成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后一個候選人。然而,當瑞典駐華大使準備專程到中國尋訪老舍下落時,卻一直沒有回信。因為,老舍已于兩年前投太平湖自盡。得知真相后,按照不頒獎給死亡作家的成例,瑞典皇家文學院把獎頒給了同樣來自東方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從1974年起,諾貝爾獎基金會頒布章程,規定諾貝爾獎不能頒發給已經去世的人,除非獲獎人是在獎項已經宣布之后去世的。
而在此之前,諾貝爾文學獎曾有一次頒給了已經去世的作家——瑞典詩人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

諾貝爾文學獎獎章
身為該獎評委和終身秘書,瑞典文學院幾次提名頒獎給卡爾費爾德,他都因為避嫌而推辭。1931年11月,卡爾費爾德終于憑借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于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而此時,卡爾費爾德已經去世了半年時間。
盡管已不在人世,但卡爾費爾德“歌唱自然、青春和愛情”卻流傳千古,并出色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創造出一種富于張力的新形式,使瑞典詩律復興和形式改革臻于完美境地。
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是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既是瑞典第一位得到這一榮譽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這一文學獎的女性。她的獲獎理由是:“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在她的致謝演說中,拉格洛芙認為,接受諾貝爾獎是“一件難以應付的事情”;最有趣的是,拉格洛芙認為自己欠了一大筆債,不知該如何償還。她認為自己欠了祖先和前輩們的,因為老人們給她講了無數童話和英雄傳奇故事,流浪藝人唱歌謠,演滑稽戲給過她營養,修士修女們給她講述過許多動人故事,面對先輩給她的這些無比厚重的禮物,她不知該怎樣才能回報。同時她認為,自己還欠整個大自然的,因為“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它們無一不把自己的奧秘告訴了我。”
她還列舉出更多的債主,說自己還欠教她寫字的人,欠那些寫散文、韻文的好手,欠挪威、瑞典、俄羅斯等一切新老作家的巨債,因為自己曾受惠于他們的恩澤,偷用了他們的不少東西。拉格洛芙說,幫助過她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那些珍視她的作品,替她創造各種機會的人,“他們給了我比生命本身更美好的東西,使我能擁有偉大的愛、崇高的榮譽和名聲。這些情誼如何才能報答?”
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于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獲獎理由是:“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托者的境況。”
與其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相比,赫塔·米勒在歐洲文學圈子里頂多只能算得上是“業余作家”,平時還需要打工維持生活。
不僅如此,當時已56歲赫塔·米勒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說幾乎為零——甚至有記者采訪德國文學專家,他們對她的了解也并不多。她在大陸沒有任何譯本,在臺灣僅有一部作品出版。
獲獎后,赫塔·米勒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也表示:“起初我并未打算寫作,只是不堪越來越多的刁難,父親又剛剛去世,我對自己身處何地,自己究竟是誰感到迷惘。我成了國家公敵,工廠的同事對我避之唯恐不及,這一切讓我陷入孤獨無助的深淵。痛苦中我選擇了寫作,寫我的家鄉尼茨基村的故事,寫那里的農民,他們世世代代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地方。人們離開村子是因為世界大戰,或者被流放。活下來的人,像被磁鐵深深吸引一樣,又回到村莊。”

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老舍、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和將諾貝爾文學獎拒之門外的薩特。
在中國,魯迅、胡適等人都曾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但這是在他們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時候。在世界歷史上,也曾有作家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拒絕領獎,而他們拒絕的理由,與魯迅、胡適一樣——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于192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卻非常幽默地表示:“干嘛要在一個老頭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鈴?”他又說:“這件事我實在有點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獲獎是由于我今年沒有寫出半個字。”
蕭伯納領了獎狀后,便它掛在別墅墻上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并將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給了瑞典的窮作家們。
法國哲學家、作家薩特于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是,這位具有奇異思想的作家,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即刻向全世界發表了一個聲明,拒絕接受此項桂冠。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他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已經“隨風而去”,只有“未來在吸引他”。
2004年10月7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理由是:“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在得知自己已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后,耶利內克并未如人們意料的那樣激動。相反,她發表聲明,正式宣布自己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接受該項大獎。她羅列了兩條理由:第一,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第二,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
耶利內克說,在得知榮獲如此崇高的獎項后,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杰爾·漢德克的。”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徐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