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權房分類治理是一道分水嶺

陳 方媒體評論員
有層次有差別地整治小產權房,基于現實意義適當地做一些妥協,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問題的解決。從這個角度看,北京市決定對小產權房分類治理,在小產權房清理整治的漫漫征途上,更是一道清晰的分水嶺。
日前,北京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小產權房”問題,會議要求小產權房要分類治理。首先要堅決杜絕出現新的“小產權房”;對在建在售的要堅決處理,立即叫停,注重廣泛發動群眾舉報,做到早發現、早整治;對歷史上多年形成的,要分析原因,分類研究處理辦法。
小產權房本是一些村民自建房出租或少量出售,以此牟利。近10年來發展壯大,是因為大量開發商開始投資興建并逐步擴大建筑規模。“城中村”農民出土地,與出資金的合伙人共建房屋,建成后,村民分得其中幾套住房,自住或出租出售,其余住房由投資人處置變賣。
盡管小產權房沒有產權,一旦遭遇拆遷轉手等問題時,因不受法律保護常常會引發糾紛。但由于小產權房價格只有商品房的一半甚至更低,飽受買房之苦的人們還是會冒著各種風險轉向小產權房。
小產權房無疑已成為滋生在中國房地產管理機制上的“青春痘”,痛癢難忍卻抓不得、擠不破。小產權房的去留問題,也曾在業內激起很多爭論。國家有國家的規范,百姓有百姓的苦衷,“一刀切”地整治小產權房,無論是存廢,勢必傷害到百姓的利益。事實上,這些年來政府并未放棄對小產權房的整治:2007年12月國務院常務辦公會明確要求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2008年1月國務院下發通知指出,任何涉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試驗和探索,都不能違反國家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2008年7月國土部下發通知明確指出不得為小產權房辦理任何形式的產權證明;2009年9月1日國土部再次向地方政府重申,堅決叫停各類小產權房;2010年1月,國土資源部將清理小產權房列為工作的重點。
遺憾的是,持續多年的整治“小產權房”活動并未得到有效改觀,最關鍵的問題便是,在整治思路上,相關部門沒有走出“一刀切”的治理思路。
與“一刀切”的治理方式相比,分類治理的模式更具現實價值。小產權房擾亂了國家土地開發利用規劃,影響城市建設及房地產市場正常發展。小產權房大量違規建設還危及國家保護耕地政策。但是必須看到,截至2010年,全國“小產權房”建設面積達60多億平方米,相當于中國房地產業近十年來的開發總量。如此天量的小產權房,如果全部剿滅,所需要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一刀切”式地整治小產權房,因為各種利益博弈難以平衡,整治措施最終擱淺,不能真正落地。這一次北京市政府對小產權房分類治理,對多年形成的小產權房分析原因,結合每個項目的具體情況,如土地利用情況、規劃情況提出具體的處理措施。這一模式凸顯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原則。
有層次有差別地整治小產權房,基于現實意義適當地做一些妥協,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問題的解決。從這個角度看,北京市決定對小產權房分類治理,在小產權房清理整治的漫漫征途上,更是一道清晰的分水嶺。事實上,對待小產權房如此,對待其他社會疑難問題,何嘗不是如此。在博弈中前進,考驗著公共管理部門的施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