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丁筱凈
“全能”代表馬力
□ 本刊記者 丁筱凈
約馬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國務院參事,曾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采訪并不容易,并非她不愿接受采訪,相反,她很喜歡和記者打交道。
兩次采訪,兩天的接觸,不難發現,馬力很受記者歡迎。“兩會”河南團新聞聯絡員楊欣說:“馬力是紅人,如果不在房間,沒有會議,大概就是在樓下咖啡廳接受采訪。”
馬力在河南大廈(河南代表駐地)時,幾乎走到哪里,都會成為關注的焦點。3月6日,馬力在接受《民生周刊》第一次采訪的過程中,不斷有其他媒體的記者加入旁聽。3月7日的專訪從下午1點開始,2點半時,馬力要參加河南團的小組討論。本來很寬裕的時間,因為在場記者的不斷提問,而使小組討論推遲了半個小時。
馬力永遠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樣子,聲音洪亮,且話語表述極具邏輯性。每表述一個觀點,相關數據就從她口中快速迸出,讓在場記者心服口服。最重要的是,記者關注的問題,她基本都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控煙、城鎮化、養老、教育公平、醫改等各式各樣的話題,她都回答得如數家珍。
這和馬力的工作經驗密不可分。馬力現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和國務院參事,曾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常年的調查研究經驗,練就了馬力事事皆通的獨特能力。
“真是個全能代表啊!”“記者見面會”結束后,一些記者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感嘆。
關于控煙,馬力今年帶來了4份議案和建議。
早在2003年,我國政府就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5年8月批準了《公約》,并于2006年1月9日生效,成為中國煙草控制的一個里程碑。
雖然質詢得到了“正身”,這兩年勇于提出質詢的代表卻不多。馬力的質詢在其他代表眼里是“勇氣之舉”。
2007年,國務院成立了八部委聯合的“履約領導小組”,確立工信部為組長。作為《公約》締約方,我國承諾在2011年1月9日前,在室內公共場所和室內辦公場所實施100%禁煙。
承諾的期限早已過去,可承諾的結果卻遲遲未來。
“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簡直紋絲不動。”說最后四個字的時候,馬力情緒激動,一字一頓,用力拍打著面前的桌子。
從2006年至今,全國“兩會”一共有1700名代表、委員提出過關于控煙的建議。“哪個領域的建議是這么集中的?”馬力反問記者,“光是去年一年,近600名人大代表、300名政協委員聯名提出過立法議案或提案,這么多人提出要公共場所禁煙,但上面卻幾乎沒有任何動作。”
去年年中,國家控煙辦主任楊功煥曾表示:“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姜成康兼任中國煙草總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工信部黨組成員,成了最具中國特色的控煙。”
和楊功煥等所有控煙專家一樣,馬力也認為煙草行業的政企合一,是控煙不力的最大癥結。
“煙草專賣局和煙草專賣總公司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生產、銷售煙草的人同時又是控制煙草增長的人,這兩個目標要同時實現,是不可能的。煙草專賣總公司要增加產量、稅收、利潤,這是他的考核標準;煙草專賣局要減少產量、遏制增值,這也是他的考核標準。煙草局當然是以利潤提高為主,產量提高為主,上繳高稅收為主。”馬力認真分析了我國控煙難的根本所在。
“可政企分開沒這么快,因為利字當頭。”馬力向記者坦言,鑒于癥結轉變難度大,她也希望從其他方面著手,提升我國的控煙成效。
針對短期內改變不了政企合一的現狀,馬力建議,應該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代工信部,對卷煙行業進行監督管理。“煙吸進人身體,經過一個大循環再排放出來,我認為這就應該具有食品的性質。因此,應該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監督管理。”為此,馬力今年提交了《關于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卷煙進行監督管理的建議》,以表達呼聲。
此外,馬力認為,煙草行業的稅收政策亟需調整。“我們現在調價、調稅的政策是只調高檔煙的價和稅,可是高檔煙的消費者本來就是一群對價格極其不敏感的人,而且他們消費的煙草數量占總額的部分很少,所以幾乎沒有起到遏制產量、控煙的作用。如果調整中低檔煙的稅率,第一能夠阻擋很大一批新加入的煙民,第二能夠阻擋大批青少年煙民。”
馬力建議,煙草行業不應該實施從價稅收,而應實施從量稅收。“不是價高稅就高,應該生產、銷售越多,上稅的比例就越大,這樣才能遏制煙草的生產和銷售。”
馬力和衛生部想到一塊去了。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今年“兩會”上表示,衛生部一直在建議對煙草稅進行調整。“雖然煙草稅前年調整過一次,但調整的只是高檔香煙,對減少煙民數量并沒有發揮太大作用。現在看來,中低檔香煙調稅勢在必行。”

馬力,曾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國務院參事。
今年,馬力提交了《關于質詢工業信息化部控煙履約不作為的建議》和《關于質詢工信部拒絕國內煙包采用有效警示標識的建議》,其中指出了工信部作為履約小組組長,在控煙履約不作為的六大依據。這是她早就準備好的建議,“我就想問一問,作為控煙履約小組組長,工信部這六年在控煙上到底做了什么?”
質詢一直是人大代表們極少碰觸的權力。鳳凰網在2010年的“自由談”專題中這樣寫道:“一直以來,這項權利就從未被人大代表真正激活。”如果把1954年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質問”也算在內,那么質詢制度在中國的憲法和法律中已經存在了58年。
2010年,是質詢權“正身”的一年。同年3月9日,吳邦國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報告首次在2006年監督法生效后提出,將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針對此事,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全國人代會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歷史上從未有過質詢案。
雖然質詢得到了“正身”,這兩年勇于提出質詢的代表卻不多。馬力的質詢在其他代表眼里是“勇氣之舉”。河南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表表示,自己從來沒有用過質詢的權力。“當然,她來自中央,質詢的底氣比我們更足。”
不過,只有當人大代表的質詢進入了全國人大的正式會議議程,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質詢案”。3月14日,《民生周刊》向馬力確認,以上兩條質詢的建議都沒有進入正式會議議程,因此只能算是“詢問”。
“不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將這兩份建議列為了今年的重點議案,將進行重點督辦和全程追蹤。”馬力說,這也算是一種成功。如果有機會,她還會將質詢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