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民生工程要以群眾滿意為中心”
——訪全國人大代表、亳州市委書記方春明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方春明
“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注重普惠,又突出特惠;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創新管理,又提升服務”
地處皖西北平原的亳州,從商城王建都開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
這樣一座文化古城,是如何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3月10日,帶著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亳州市委書記方春明,一個小時的采訪中,從基層醫療改革到保障房建設,方春明如數家珍。
2011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626.7億元,同比增長12.9%。與此同時,當地加大了民生工程的建設,2011年度亳州被安徽省政府授予“民生工程先進市”稱號。
在方春明看來,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因為堅持了“發展為上、民生為先、穩定為重,少說多做、真抓實干”的原則,緊緊抓住安徽省加快皖北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雙重機遇,實施雙輪驅動,推進三化同步,擴大有效投入,注重統籌發展。
據介紹,民生工程自2007年開始實施,五年來,該市始終把民生工程工作為社會事業建設的主要抓手,按照“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注重普惠,又突出特惠;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創新管理,又提升服務”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比如說為了解決看病難問題,近年來,我們加大了對村、鄉兩級醫療機構的投入,建立了44個鄉鎮衛生院、1235個村衛生室,讓百姓能就近看病。”方春明表示,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該市建立了1219個農家書屋、8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
“民生工程的實施,使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推動了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人民群眾滿意度逐年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五年來,該市民生工程項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群眾受惠越來越高。
“民生工程項目從2007年的12項,逐步擴大到2008年的18項、2009年的26項、2010年的31項、2011年30項。資金投入從2007年的6.6億元提高到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13.2億元、19.7億元、28.5億元、44.2億元。”方春明一口氣說出了兩組數據。
據介紹,該市民生工程資金總投入達112.2億元,惠及全市500多萬城鄉居民,人均受益達到2200多元。
除了修建鄉村衛生院和文化站外,還加固重建中小學校舍200多萬平方米,修建3480公里“村村通” 道路,對農村低保實現了擴面提標,保障農村低保對象近22萬人,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3.2萬人,510萬城鄉居民參保、參合,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
“還有每年近70萬名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10多萬人次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國家資助,13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培訓農民20多萬人次,為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就業和穩定就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方春明補充道。
在談及今年的民生工作時,方春明表示, 2012年,亳州市對民生工程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三個重點,強化八項舉措,全面提升民生工程實施的質量和水平,致力使民生工程實施讓領導放心,使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