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 曉
文化是更重要的民生
——訪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 本刊記者 陳 曉

單霽翔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圖/陳曉
從國家文物局局長到故宮博物院院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單霽翔以全新身份亮相,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高度關注。3月8日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主題為“深化文體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記者會上,馮驥才、單霽翔、王健林等六位委員暢談文化體制改革。其中單霽翔更是以“文化是比醫療住房交通更重要的民生”這一闡釋成為會上熱點。
從公共文化服務到文化遺產保護,連年來,單霽翔的提案都有文化相關。今年兩會,單霽翔提交的18件提案中,也清一色與故宮及相關文物保護相關,這是否意味著單霽翔院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已經燒起?
故宮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的綜合性博物館。從2011年5月起,從展品失竊到“錯字門”,故宮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門”。這個古老的宮殿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拷問與信任危機。
單霽翔認為,博物館是珍貴文物最密集的匯集地。然而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使文物藏品遭受自然和人為損壞的威脅不斷增加,應引起博物館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博物館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環境質量不佳、安全保護狀況不利、保護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去年5月11日在“2011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動員部署會議上,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特別談及故宮失竊一事,表示自2009年以來,博物館安全案件呈現反彈趨勢,故宮失竊敲響文物安全的警鐘。
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后,這一壓力,轉到了自己肩上。對于力求把更多的文物精品藏品展示給公眾這樣的目標,單霽翔給出了肯定回答。
《民生周刊》:您今年的18件政協提案均與故宮及文物保護有關,您如何看待故宮保護的核心任務?
單霽翔:故宮的保護是全方位的。按照世界遺產組織對遺產地的定義和要求,按照《故宮總體保護規劃大綱》的要求,故宮保護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宮的完整性、真實性。
《民生周刊》:去年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是不是顯示故宮的安保已經到了需要提升水平的迫切時刻?
單霽翔:目前,故宮博物院的安防設施難以適應新的挑戰。已有的安防設施大部分建成于20世紀70-80年代至90年代,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與故宮博物院應具備的安全保衛需求和能力極不相稱。到去年12月,施工單位已安裝完成的前端報警設備約占總工作量的60%,今年年底計劃將珍寶館區及東六宮區建成并投入使用,滿足設計任務書及相關規范要求的一級風險部位防護手。通過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配合,使技防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故宮安全防范系統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民生周刊》:安保水平的提升是不是接下來一項重要的工作?
單霽翔:對于故宮博物院來說,實現文物安全保衛水平的提升,應該永遠放在首位。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群。故宮的文物藏品具有極高的綜合價值。故宮博物院又是接待觀眾任務最為繁重的博物館。因此無論安防工作,還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復雜性和嚴峻性,保護任務極其繁重。防火、防盜、防踩踏、防突發事件,這些永遠是我們頭上的“緊箍咒”,必須警鐘長鳴,不能抱有任何僥幸心理。
我國對文物個體的保護工作起步較早,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設立歷史文化名城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建立體現了國家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
然而,在現實中,文化遺產保護仍然凸顯出重重矛盾,一些歷史文化遺產被作為旅游資源過度開發的現象屢見不鮮。單霽翔表示,仿唐一條街、仿宋一條街等,不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的方向。他說,要讓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讓它成為城市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最美麗的地方、最有尊嚴的地方。
《民生周刊》: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但是在現代社會,保護文化遺產往往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沖突。應該如何看待保護文化遺產和普羅大眾之間的關系?
單霽翔:今天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領域,需要運用“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理論展開實踐。它是城市的寶貴文化資源,是可以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財富。要深刻理解文化遺產保護與廣大民眾的關系,關鍵要看我們把文化遺產保護看作是專業的、部門的、行業的、系統的工作,還是全民共同參與的事業。過去針對普通民眾將文化遺產看作與自己現實生活關系不大的事情,分析原因時比較多地強調是全民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的問題。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應該調整,保護文化遺產意義的宣傳需要加強。
《民生周刊》:人們提到文化遺產保護,往往會想到文物、專業、古老等一系列關鍵詞,似乎并不平民化。
單霽翔:是的。長期以來,不少文物保護機構和人員,將文物保護工作,視為專業的、部門的、行業的、系統的工作,而往往忽視文化遺產與當地民眾在親緣、血緣、法緣、地緣、情緣等方面聯系。大量實踐表明,廣大民眾對故鄉故土的文化情感難以割舍,當地民眾對家鄉的文化遺產充滿深情。從陜西寶雞眉縣楊家村的農民們在生產勞動取土時,發現珍貴青銅器窖藏后,主動上交給國家的事跡,到貴州黎平縣地坪鄉侗族民眾在村中的風雨橋被洪水沖垮時,集體躍入洪水,拼死打撈風雨橋的構建,將其運回家鄉,使地坪風雨橋得以重建的事跡,都表達出普通民眾與當地文化遺產之間的深厚情誼。
單霽翔提到,他曾經在甘肅博物院遇到了一批大學生,他們在認真地抄寫展柜里的解說詞。感動之余他了解到,這些在蘭州上學的大學生三年來是第一次進博物院,因為5元的票價是他們十幾天的早點錢,“實在舍不得”。
要深刻理解文化遺產保護與廣大民眾的關系,關鍵要看我們把文化遺產保護看作是專業的、部門的、行業的、系統的工作,還是全民共同參與的事業。
單霽翔說,不少西部地區及老少邊窮地區在公眾文化服務方面與東部大城市存在差距。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當更偏重于西部地區,使資金真正在這些地方發揮作用。
單霽翔同時表示,醫療、住房、交通等是民生,文化同樣是民生,并且是重要的民生。有了這樣的理念,文化的投入、文化設施均等化等工作也許會有不同的思路。
《民生周刊》:您提出,應該把文化事業看做民生事業,為何會有這樣的提法?
單霽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并列的、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這種形勢下,如果還固守文化事業只是少數人的事情,只是象牙塔中頂禮膜拜的供器,只是百姓生活中的花瓶,這樣陳舊的觀念是不行的,理論上沒有依據,更是與國家建設的實踐遠遠脫節。
《民生周刊》: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新型博物館的建設談何容易,您認為博物館應該如何做到公共普惠?
單霽翔:我想在西部地區以及老少邊窮地區,確實還有很多人在享受文化方面與東部地區以及大城市里面的人們是有差距的。近些年,隨著國家和民眾經濟實力的增強,各地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投入越來越多,特別是博物館實行大范圍免費開放之后,過去的不科學、不合理的一些局面已經得到改善。通過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民眾雙方的共同努力,距離會越來越近;最終實現文化事業融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事業。
《民生周刊》:我們知道現在博物館等領域正在逐步推行免費開放,但仍然不夠普遍,這項公共政策推行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應該如何應對?
單霽翔:首先要正確理解國家關于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這是實現文化惠及民眾,提升民族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循序漸進的措施。在制定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時,也是實事求是地考慮到了地區差別,比如東部地區補助是20%,中部地區補助60%,而西部地區補助80%。
其次,要充分考慮到博物館文物保護要求、開放條件、接待能力與民眾需求之間的關系。博物館是民眾享受文化的場所,需要既保證展出文物的安全,又保持一個良好的參觀環境。因此,很多博物館都采取的是免費不免票、預約限量參觀的措施。之前曾經有過無限制的參觀造成館內環境混亂不堪,館內設施破壞嚴重的教訓。
再次,博物館必須做好內功修煉,觀眾量目前是大幅增加了,如果你的展覽仍然像過去一樣不能親近民眾、不能融入民眾。那么,這些觀眾還是會流失,最終回復到門庭冷落的局面。這就背離了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宗旨,使得文化建設失去普遍的民眾基礎。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