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雙輪驅動”產能轉型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2011年,淘汰落后產能、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界的共識。在今年“兩會”上,來自山東、浙江等地的政府與企業人大代表,面對本刊記者拋出的這一問題,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詳細解答。
山東省淄博市是一個典型的老工業城市,大型化工企業、制藥企業在這里云集。2011年6月,《民生周刊》記者曾深入當地采訪。采訪過程中,淄博安監局局長勾東升用“如履薄冰”來形容其處境。當時,本刊記者就重化工企業的安全生產與淄博市市長周清利有過簡單交流。
3月12日,本刊記者在山東代表團駐地再次見到周清利,就淘汰落后產能與轉型升級進行了探討。
在周清利看來,生態環境是一個城市重要的競爭力。“作為依托資源發展起來的老工業城市,我們深知生態惡化之苦,也深知生態優化之福。”
據介紹,近年來,淄博市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強度,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
市境內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到恢復魚類生長的要求,空氣質量良好率顯著提高。淄博市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第一名,環保工作受到國家環保部表彰,成功創建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接連落戶淄博,說明我們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外來投資者的充分認可。”周清利說。
而此前,淄博幾乎成了“重化工”的代名詞,鮮有高端服務企業選擇淄博。嘗到甜頭的淄博,對于生態保護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將更加自覺地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在努力清還生態環境‘老賬’的同時,堅定地走好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周清利說。
戰略定位清晰了,具體的實施操作就成了關鍵。
恰恰在2011年,淄博工業總量跨越1萬億大關,并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站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在周清利看來,要把龐大的存量資源轉化為新的競爭優勢,深入實施新一輪傳統產業技改計劃,下大氣力做好拉長產業鏈這篇大文章,就要集中在優勢產業鏈上的高端研發和品牌運營上下足功夫。力爭在基本不增加或較少增加資源消耗和排放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堅持量的增加以質的提高為前提,通過更大力度地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努力使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更低、投入產出比更高、單位空間創造的價值財富更多、企業核心競爭力更強、產業支撐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能力更足。”

左圖:2008年,位于四川省華鎣市的水泥廠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右圖:2012年3月,落后產能被淘汰后,四川省華鎣市的人居環境得到良好改善。
周清利表示,工業是淄博的立市之基。工業興則淄博興,工業強則淄博強。淄博將繼續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植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雙輪驅動”,加快推動這個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跨越。
據介紹,淄博將下大氣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培植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認真組織實施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工程,集中做大做強新材料、精細化工、現代醫藥、汽車及機電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末,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3000億級產業集群,把精細化工產業打造成2000億級產業集群,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汽車及機電裝備產業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淄博工業新的競爭優勢。
“我們力爭經過3到4年的努力,實現工業總量由1萬億元到2萬億元的跨越。全市GDP突破5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使淄博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再上一個新臺階。”周清利說。
企業轉型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從生產型企業向市場營銷型企業轉變,然后再由市場營銷型企業轉為品牌企業。每一個階段都應大幅提高產品附加值,而能耗不變或者降低。
地方政府在轉身,幾乎與此同時,為了自身效益,企業也在升級。不同的是,企業升級是因為市場倒逼。
近年來,歐盟經濟危機持續,出口形勢嚴峻;再加之前不久,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對于那些依靠OEM(代工生產)低端出口的企業造成沉重打擊,一些企業紛紛選擇關門停產。留下來的,則選擇轉型升級。
當然也有先知先覺者。數年前,就開始不斷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雅戈爾就是其中之一,這家依靠貼牌起家的服裝企業,近年來,正在一步步轉型。
3月11日,在浙江代表團駐地西直門賓館,全國人大代表、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聊起了雅戈爾的轉型路。
一向低調的李如成,對于升級路感觸頗深,說到動情處,聲音突然加大。“目前,公司業務主要是兩大塊:一是出口美國市場。此前收購了美國一家公司,生產在亞洲,銷售在美國,去年銷售額達33億美元,但利潤空間很少。另一塊,也是近年來新興并迅速做大的一塊,那就是國內市場,一年銷售額達50多億元。由于品牌附加值高,利潤自然也就高。”李如成說。
在李如成看來,企業轉型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從生產型企業向市場營銷型企業轉變,然后再由市場營銷型企業轉為品牌企業。每一個階段都應大幅提高產品附加值,而能耗不變或者降低。
“利潤在增加,能耗與勞動力卻在減少,我理解,這就是轉型。”李如成笑笑說。
從1995年雅戈爾開始部署第一個“五年規劃”開始,至去年第三個“五年規劃”完成,如今,雅戈爾自主創新的服裝品牌已成立了五個工作室,所創利潤達12億元。
李如成表示,雅戈爾將通過“三轉一新”來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通過轉變營銷方式,從生產制造向品牌方向發展。在未來五年中,雅戈爾將致力于從勞動密集型向品牌運營型轉變,進一步提升并做大品牌。
受多重因素制約,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基本起源于加工企業,雅戈爾也不例外。一個以服裝加工起步的企業要登上國際品牌的舞臺并非易事,李如成對此非常清楚:“中國零售結構的環境不具備產生奢侈品的創造性環境。雅戈爾是基礎的服裝產業,要產生一個奢侈品牌,還有很大的難度。”
李如成認為,一個中國品牌要讓國際市場認可,還要經歷漫長的過程。“現在雅戈爾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一線品牌還是很難進入。”現在,不僅企業在一步步地努力,國家也在將中國的文化產業向海外滲透傳播,“只有我們國家真正強大了,品牌才會被逐漸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