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 曉
“三農”委員的農情
□ 本刊記者 陳 曉

馮明光(左)和謝德體(右)兩位委員在兩會駐地。圖/陳曉
3月4日,北京國際飯店二樓會議廳,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民革界別舉行首次小組討論,委員們積極發言,共進良策。無論是連任了幾屆的老委員,還是本屆的“新”委員,都充分發言,氣氛熱烈。
正值會議間隙,兩位委員在會場外開始了熱烈的交談,他們自然熟絡的態度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是一對相互熟悉的老朋友。
馮明光,1957年出生,民革浙江省委會主委。2006年7月,任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這位早年留學歸來的昆蟲學博士,從一名農業科技專家,成長為一名民主黨派省級組織的領導,在多黨合作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
與馮明光駐足交談的是他久違的同學,同樣畢業于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現任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的謝德體。在網上輸入“全國政協委員謝德體”的搜索結果中,幾乎都與農業有關。據不完全統計,作為全國、市、區三級政協委員的謝德體,10多年來共提交有關“三農”問題的提案、社情民意達數百件。
從重慶到浙江,2000公里的距離瞬間凝固在同一界別、同一小組的會議討論中。多年的同學情誼,共同的研究領域,這兩位堪稱“三農”代言人的委員聚首在一起,無疑有了更多話題。
說到馮明光,他的提案總是與農業分不開。
2009年,多年從事農業研究的馮明光提交《關于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的若干建議》,建議建立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長效機制,提高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標準和財政扶持力度,并完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管理機制。
提案提出后,受到財政部的高度重視,有關負責人多次就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相關部署與馮明光溝通交流,對提案里諸多中肯建議給予肯定。
當年11月,財政部答復指出,農業綜合開發迫切需要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長效機制。為此,國家將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國債基本建設投資已安排18億元專項用于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和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并連續三年以20%的增長率提高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畝投資標準。
“繼續適當提高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畝投資標準,力爭2012年達到每畝1500元左右。同時,今年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安排貼息資金將達到13.9億元,并擴大其使用范圍,放寬予以貼息的項目貸款最低額度限制。”這一系列表態,也標志著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將獲得可持續的財力保障。
在馮明光看來,這次提案辦理過程也成為他履職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浙江,農業科技專家出身的馮明光,也一直活躍在提案辦理的一線。
2010年,浙江省政協委員胡少云提出《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幾點建議》,提案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推動土地流轉的重要形式,在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強化信息綜合利用、節約生產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應加強政府引導、規范運行與管理、加強監督與宣傳,努力推動浙江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有序發展。
該提案甫一提出,擔任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的馮明光即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廳長為組長、分管副廳長為副組長、責任處室參加的提案辦理小組,并將提案辦理情況納入考核內容。圍繞提案辦理開展省、市、縣三級聯動調研,形成調研典型材料200多份。經過認真研究,形成了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文件,積極爭取省政府支持頒布實行。
隨后,馮明光帶領重點提案督辦小組前往浙江省農業廳,就省政協重點提案召開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
回憶當時的情形,馮明光說,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于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而提案人和廣大政協委員一如既往關心和關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馮明光認為,做調研、關注民生是政協委員應當履行的職責,而履職的過程體現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并非要每個提案都得到辦理才算數,其中哪怕只有一個被接受,這就是效應。”馮明光說。
作為參會五年的資深全國政協委員,謝德體委員每年都會提出5-6項提案,在今年“兩會”上他仍將關注重點放在“耕地保護”上,共提出《重視農村耕地撂荒嚴重的提案》、《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的提案》、《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建議》等5項提案。
謝德體說,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少,2010年全國耕地面積僅有18.18億畝,可耕地面積逐年遞減,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不少地方出現了耕地撂荒的現象,應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三農”仍然是本次政協大會一個重要亮點,而無論是提案還是發言,都充分體現了政協委員的智慧。
在謝德體的調研中,他發現,四川省、重慶市一些鄉鎮農村耕地撂荒越來越嚴重,大春耕地撂荒面積達2%-20%,小春耕地撂荒面積高達20%-80%。他建議,應按法定程序收回撂荒耕地,并重新發包;其次,建立耕地流轉機制,促進耕地有序流轉;同時推廣使用現代農業技術,盡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大型超市或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農業”,切實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
在長達一年的實地調研中,謝德體還發現,以往強調耕地保護,更多的是強調耕地數量,在數量得到重視以后,耕地質量的保護更應提上歷史日程。
與老同學馮明光一樣,謝德體也有自己較為滿意的履職體驗。五年的參政議政中,謝德體最滿意的是《設立農民“退休”制度》這個提案。提案提出后受到各方重視,并得到辦理。目前,農村養老制度已經在全國推行,謝德體說,這是農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與這兩位委員一樣,隨著參政議政經驗的不斷豐富,政協委員越來越愿意在公眾面前暢所欲言。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公布自己的6項提案,這6項提案也都圍繞一個核心——土地,而土地問題他已連續提出多年。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也是民生熱點問題,中央每年一號文件都與“三農”有關。經查閱,今年政協大會收到的《關于加強我國糧食安全的提案》、《關于發展“農超對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提案》、《關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提案》、《關于對農產品初加工業增值稅實行零稅率的提案》、《關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綜合執法的提案》、《關于制定〈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若干規定〉的提案》等近千件提案都與“三農”息息相關,并經過充分調研,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
謝德體成為“三農”的著名代言人,絕非偶然。
在接受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后,馮明光、謝德體兩位委員回到了會議大廳。下午1點40分,北京國際飯店上海廳內,民革界部分政協委員就“三農”問題共同接受了媒體集體采訪,馮明光、謝德體、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凡、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以及來自安徽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的三位副校長夏濤、蔣平安、張全國七位委員共同參加。這七位“三農”專家,研究涉及生態農業、農村金融、耕地保護、農業科技、農村土地等諸多領域。
無疑,“三農”仍然是本次政協大會一個重要亮點,而無論是提案還是發言,都充分體現了政協委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