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艷(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河源 517000)
據初步核算,2011年河源市生產總值(GDP)達到571.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增速比全國、全省分別快3.9和3.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3.54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305.92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192.48億元,增長8.3%,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7%、71.5%和22.8%,分別拉動GDP增長0.7、9.4和3.0個百分點。三大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2.7:51.5:35.8調整為12.8∶53.5∶33.7,第二產業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①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1.4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4 732公里。全年客貨運輸量(不含鐵路,下同)平穩較快增長。客運量3 878萬人,增長17.7%;旅客運輸周轉量44.11億人公里,增長15.5%;貨運量2 698萬噸,增長20.2%;貨物運輸周轉量40.74億噸公里,增長19.8%。①
目前河源市有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貫穿河源市區域;廣河高速、河惠高速、河梅高速、粵贛高速相繼通車,河源已經納入到“珠三角”2小時經濟圈;同時通過對205、105國道和境內省道縣道的改造,2011年河源市新建四級以上公路781.6公里,改造縣鄉公路120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600公里,使得運力增強;在廣東省未來的建設規劃中,城市輕軌建設將延伸至河源,將使河源納入“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
信息平臺逐步普及,互聯網寬帶接入基本覆蓋全市,目前已經建成電子政務網絡平臺,經貿信息網和物流信息網。
截止2010年8月,河源市在工商行政部門注冊的各類物流服務企業近400家,運輸、倉儲和郵政企業的就業人員為10 138人,占河源市總就業人口的2.9%。②這些物流企業主要以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為主,部分企業兼顧貨物配送、貨運及車船代理、物流信息、包裝等服務。
目前還有沒有成型的物流園區,但是根據河源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市、縣有關職能部門已經對物流園區的發展有初步設想,計劃依托高速公路、鐵路和國道交通密集形成的樞紐優勢,在高新區科技大道南邊規劃建設南部綜合物流園,主要為開發區內的生產制造和城區的商業提供倉儲、配送等服務;在仙塘鎮規劃建設北部綜合物流園,主要發展商貿、倉儲、運輸配送加工的現代物流產業,為北部工業板塊的工業企業、過境物流和周邊生活服務。
近年來,河源十分重視商貿物流業的發展,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積極推進現代流通業發展,促進了物暢其流,市場旺盛,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居民消費。消費品市場活躍。201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8.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批發與和零售業零售額173.72億元,增長16.4%;此外,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7.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出口總額19.16億美元,增長11.7%。①
(1)具有較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河源市已經初步建成公路、鐵路立體交通網絡,可以充分發揮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黃金通道”、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及華南地區最大的龍川鐵路編組站的優勢,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打造面向國內市場的商貿物流基地市。同時,結合城市建設,改善交通設施、水、電等硬件環境,在建的5個產業園和3個物流園區,提供產業優化升級的載體。河源市初步具備了交通運輸、物流倉儲、通關貿易和產業聚集等基礎設施優勢。
(2)地理位置優越。河源南臨珠三角,北連大內陸。惠河、河梅、廣河和粵贛等高速公路全面通車,正在規劃建設的昆汕、大廣、汕湛、粵湘等高速公路經過河源市區。京九、廣梅汕兩條鐵路縱貫全市。建設中的東江河運航道將達五級水平,可直達廣州黃埔港。市區距廣州、深圳、香港只有100多公里。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河源區位優勢日益凸現,成為粵東北重要交通樞紐,全面融入“珠三角2小時經濟生活圈”。
表1 河源市貨運輸量統計表 單位:萬噸、萬噸公里
(3)物流市場需求旺盛。隨著河源市工業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類市場主體對物流業的需求更加旺盛,貨源量和貨運周轉量每年均以10%的速度增長,物流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1)物流基礎設施少,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低
河源市很多物流企業屬于小型企業,平均每家物流公司擁有車輛僅為2臺,物流企業設備配置極不合理。調查顯示,河源市物流企業目前的主要業務為運輸、托運,深層次的配送、物流規劃、信息等服務則很少涉及到,行業附加值很低,企業競爭力弱。80%的企業技術裝備和運作水平落后,車輛形式結構單一,設備陳舊,損失率大,企業運作效率低,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不僅使得物流企業利潤低下,而且這部分成本追加到物流企業客戶,即相關的工商企業,也導致這部分企業成本增加,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減弱。
(2)物流企業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業務能力落后
目前,河源市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都是由傳統的交通運輸企業、傳統的倉儲企業、工商企業的后勤部門轉型而來;還有些新成立的物流企業,但普遍規模小,比較分散,一個門面一個牌子,物流公司從業人員占城市總體就業人員比重很小,目前河源還沒有專業的配送中心和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所從事的業務也主要是以傳統意義上的運輸為主,物流產業科學的布局、專業優勢、規模效應的實力都相當低。
(3)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物流標準化落后,現代化水平低
目前河源市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比較低,信息技術應用不夠廣泛,各種運輸、倉儲設施的使用缺乏標準化,嚴重阻礙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施的應用,使得物流企業的效率。據調查,河源市很多物流企業的通訊工具僅有幾臺電話和幾臺電腦,但采用配套信息管理系統的企業非常少,多數采用紙質記錄貨物信息,導致物流企業信息及時性差,物流企業之間缺乏交流溝通與合作。
(4)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是發展物流產業的關鍵,但是當前河源市物流人才數目嚴重短缺。現有的物流人才專業水平較低,從業人員少,特別是理解現在物流并且會經營、治理物流企業的人才,以及能進行整套物流方案與設計的人才極其短缺,河源市內沒有一所本科院校,只有職業院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水平相對薄弱。同時由于物流企業規模小,薪資待遇偏低,河源又處于相對偏僻的粵北地區,難以吸引外地優秀的物流人才,這就嚴重制約著河源市物流產業長遠持續的發展與壯大。
(5)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滯后
河源市至今沒有規模化的物流園區,當前的物流企業分離、散亂,缺乏集合整體利益。雖然當前河源有3個在建的物流園區,但是建成尚需時日,況且建成后到形成規模效應依舊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樣使得河源物流產業的發展滯后于廣東省其他地區,難以發揮當地區域優勢。
針對河源市物流企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為促進河源市物流產業的發展,特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河源市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以物流產業發展作為基礎。因此,要在政府支持下培育發展批發市場,鼓勵批發市場與現代物流相結合,完善市場服務功能。為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明確發展物流業的目標,在產業政策、用地政策、用電價格、資金籌措、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扶持措施,推動物流企業的發展。
選擇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和發展潛力,并且擁有較好物流設施、物流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較好的物流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一批物流龍頭企業。大力引進、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與經驗,加強對傳統商貿、交通、倉儲企業的轉型,使其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與此同時鼓勵工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剝離或外包物流功能,突出企業核心業務,實現全社會物流資源的優化整合,提高物流的專業化程度。
通過建立河源市物流行業協會,加強河源市物流企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可以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規模化運作,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另外可以通過行業協會來大力宣傳和推廣國家頒布實施的物流標準,尤其是關于貨物包裝、條形碼標準,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運輸工具和集裝箱標準,托盤、貨架、裝卸機具標準,以及倉儲建設標準等的推廣與使用。
要充分利用河源市內目前大專院校師資力量,通過學校長期與短期培養、在職培訓、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企業合作共享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崗位的不同物流專業化人才,促進物流人才的成長。大力開展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工作,鼓勵與支持物流企業引進高水平外地物流管理人才,加強對現有物流企業的管理。
由政府或物流行業協會組織,加強對物流企業信息化認識的培訓,加快建設物流產業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協助物流企業開展物流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系統在企業管理與業務開展領域的應用。
注:①數據來源: 《2011年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河源市統計信息網,2012.3。
②數據來源: 《淺析河源市基本單位從業人員的結構現狀與變動趨勢》,河源市統計信息網,2010.12。
[1]廖遠兵,周芳,鄧文博,等.欠發達地區物流經濟缺陷與解決措施——基于廣東省河源市物流現狀的調研[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8(4):47-49.
[2]張中文,張孝青.永州地區物流現狀及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11,10(10):12.
[3]河源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源調查隊.2011年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河源市統計信息網(http://stats.heyuan.gov.cn/),2012.
[4]河源市統計局.淺析河源市基本單位從業人員的結構現狀與變動趨勢[Z].河源市統計信息網(http://stats.heyuan.gov.cn/),2010.
[5]宋來勝,王輝.武漢市物流業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技術與市場,2011,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