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勤
(四川外語學院 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口譯研究的不斷深入,口譯越來越被認為是口譯員在交際場景下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很多口譯理論家和實踐者將口譯描述為一項結合聽說以實現成功交際為目的復雜動態的過程。著名的口譯理論家和實踐家丹尼爾吉爾,將口譯定義為具有交際功能的服務活動。口譯的特點使得口譯員不僅承擔著語言轉換者的角色,而且也擔任著交際的任務。口譯員在交際過程中的角色凸顯了其在交際場景下的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而這必然涉及到系統的訓練和實踐。國內外眾多口譯理論家和實踐家都曾從不同角度提出過一些著名的模式來闡述他們對口譯員訓練的理解。筆者試從口譯跨交際功能的角度來探討口譯員的訓練,以期通過具體的訓練模塊來豐富當前口譯培訓對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IT模式,即釋義模式,是20世紀60年代法國涌現出來的口譯模式。該模式的倡導者堅持翻譯不是一個單向的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譯員理解原語言并且以目標與重組信息的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該模式,翻譯涵蓋了三個層面,即語言翻譯、文章翻譯和交際翻譯。成功的翻譯應該是建立在以交際為最終目的對全文的理解的基礎上的。在該模式下,譯員產出達意的目的語要經歷三個過程。首先,譯員要理解講話者通過語言符號表達出來的意思。其次,譯員要脫離語言符號記憶講話內容的意思。最后,譯員使用目的語通過信息重組來將講話內容重現出來。達妮卡·塞萊斯科維奇,巴黎學派先驅及釋意理論的創始人,將這個過程通過著名的三角模式表現出來。(如圖1)

圖1
該模式,將口譯視為一個理解源語言并以目的語重新構建意思的動態過程,而不是從源語言到目的語的單向解碼過程。
廈大模式是由廈門大學的林郁如教授等根據廈門大學與威斯敏斯特大學的“中英英語合作小組”的項目的工作經驗提出來的。這一模式是其口譯課程和譯員培訓的理論支柱。該模式反映了口譯過程中的若干要素的相互作用。從該模式看,譯員的表現是涉及語篇分析跨文化交際的要素,對源語言的理解,源語言的語言外知識,再結合譯員的口譯技巧和他的專業水平。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圖2表現出來。

圖2
Notes:
C=Comprehension;
R=Reconstruction;
S=Skills;
P=Professionalism;
A=Analysis;
D=Discourse;
CC=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TL=Target Language;
SL=Source Language;
I=Interpretation.
廈大模式強調了口譯過程中影響譯員表現的若干重要因素,因此被廣泛地被應用于口譯培訓的課程設置。在該模式下,除了原語和目的語的掌握,語言外知識、跨文化交際、口譯技巧和譯員的表現水平等因素都顯示了其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設計提高譯員素質的的訓練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考啟發。
不難看出,兩種模式都指出了理解、交際因素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IT模式強調了譯員的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譯員需要超越源語言在字面意思上的限制。塞萊斯科維奇的三角模式要求譯員要具備處理句子深層結構和含義的能力。從這方面講,更適用于指導同聲傳譯的培訓。廈大模式宏觀地描述了口譯的過程,作為一項廣泛認可的課程設計綱領。它強調了譯員技能的重要性,也強調了跨文化交際和語言外知識的基礎性作用。這兩種模式都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可以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去提高譯員的口譯質量。
口譯是通過口頭表達,將信息由一種語言形式轉化成另一種語言形式的語言交際行為。作為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有一些與筆譯相同的特點,也有一些筆譯所不能體現的特點。首先,口譯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在口譯的特殊交際場景中,譯員只有一次機會傳達信息,在講話人發言結束后,譯員要立即將講話人的意圖傳達出來,沒有機會檢查。并且,講話人在發言過程中可能會用到一些特殊表達、專業詞匯、成語,有時候甚至是諺語。這使譯員完成忠實地傳達講話人的意圖這一任務更加艱巨,而且譯員一旦開口了,就幾乎沒有修正的機會了。第二,口譯要求譯員對源語言和目的語都具有全面的掌握能力。口譯是一個涉及看、聽、記憶、寫和說的復雜的動態過程,為了能夠正確處理口譯交際,譯員需要掌握包括交際策略,聽力理解,筆記技巧,記憶和演講在內的一系列綜合的語言能力。此外,作為信息和交際的一個部分,我們很難在講話者講話的話題和其可能會涉及到的話題之間畫出明顯界限,因此,譯員要具備百科全書一般的知識。第三,口譯交際過程涉及到跨文化交際。口譯是發生在不同語言間的交際活動。語言反映了文化,文化也是語言的一種反映。因此,譯員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傳遞者,也是兩種語言間的傳遞者。由于文化的差異,在口譯過程中必然出現詞匯空缺的現象。在字面上對等的內容實際上在內涵上所表達的意義并不相同。因此,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有責任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標。第四,口譯過程中,譯員要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口譯就像是一次沒有排練機會的演出。講話人的語速、講話內容的專業性、現場的氣氛等都可能使譯員更加緊張。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得譯員的工作更加具有挑戰性。因此,對源語言和目的語的良好掌握,合格的交際能力及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對于一個合格的譯員來說都是必要的。
口譯在本質上是一種交際活動。在口譯場景下,這樣的交際具備以下特點。首先,就像一般的人際交際,口譯的整個過程是復雜的,動態的。第二,在口譯場景中,負責傳達信息的是譯員而不是講話人或聽眾。譯員在交際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作用。譯員能否準確及時地傳達講話人的信息是口譯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整個口譯交際過程中。編碼和解碼的過程與參加這個過程中的每個人都有關,因此譯員必須要能處理影響有效理解和信息傳達的種種因素。第三,由于譯員服務的對象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非語言性的信息可以在交際場景中得到,這就要求了譯員能夠在口譯場景中獲取信息,并且能夠適當地處理一些無法預期的因素,實現有效地交際。第四,由于譯員工作在場景下相對獨立,使其不能在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向他人尋求幫助。因此,譯員必須要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準備。這意味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系統全面的百科知識對于口譯場景下的交際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了語言知識,源語言和目的語社會的了解,認知能力,文化的知識和語體等因素。也就是說譯員要具備相應語言主要的文化知識并根據不同的文化場景調節相應的口譯策略。參考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里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譯員的在口譯場景下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概括為譯員基本的交際能力體系,譯員的情感和關聯能力體系,譯員的策略能力體系。其中,譯員基本的交際能力體系包括譯員的語言與非語言能力、文化能力、互動能力和認知能力。
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了語言能力,相關背景知識到跨文化意識的方方面面。Stern將策略能力理解為語言運用的創造性。它包括譯員利用交際策略來避免交際過程中的失敗和障礙。交際策略包括了語言交際策略,如轉碼策略,合作策略和非語言的交際策略。如果譯員能夠具備良好的策略能力就能夠彌補其在交際過程中由于實際交際能力的限制從而更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基于此,訓練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探討可以以策略能力的培養作為訓練的主線。首先,由于交際能力和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涵蓋內容方方面面,訓練應該多樣化以從不同方面實現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其次,譯員在整個交際場景下扮演著積極活躍的角色,在訓練過程中,應該給譯員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有較高語言能力的講話者的交際活動中,以調動譯員在口譯場景下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主動性。第三,在整個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會涉及到眾多主題,因此基本的交際策略包括足夠的信息量、練習等應被納入到訓練體系中。最后,除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戰略以外,處理一些現場出現的平常知識儲備無法完成的交際障礙的策略也應該有所體現,從而使譯員能夠較靈活地處理好現場不期而遇的問題。
Landis和Brislin提出過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六條途徑:信息導向型,歸因,文化意識,認知行為和修正。基于上述訓練指導思想和原則和六條途徑,筆者提出了以下關于訓練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六個訓練模塊。
信息導向型訓練是若干訓練建議中最容易入手的一條,旨在通過大量的文化信息的輸入使學生具備一定量的目的語文化知識,以應對口譯場景下的一般性跨文化交際障礙。在該項訓練模塊下,教師著重給學生提供大量閱讀材料,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習俗等各方面。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將相關的信息呈現給學生,例如作講座、做專題調查、討論等。同時,教師也要將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例如請學生就某文化現象進行小組討論和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等。這一模塊的訓練信息量多,工作量大,但是對于譯員訓練的初級階段來說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過大量閱讀,相關文化話題的研究討論,學生可以有機會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為之后進一步的口譯學習奠定基礎。
在經過第一個信息導向型的訓練后,學生具備了一定量的文化知識的基礎,這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的必要前提。然而,由于交際是一個動態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意義產生并通過符號在人們的互動活動中反映出來。因此,要讓學生理解所學的文化知識,還需要通過一些互動式的活動來強化已有的文化知識。在該訓練模塊下,教師可以請來自目的語文化背景的人們開展訪談、講座等活動,還可以請一些從事文化交流事務的人士或資深的譯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和來自目的語文化的人們交流,學生可以最直接地體會到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語言,思維習慣和做事的方式,對目的語文化產生最直觀的映像。通過和從事文化事務的人們和資深的譯員交流,學生們可以得到這些人們在從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成功或不成功的生動的例子。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跨文化交際經歷可以有力地證明學生們在第一個階段中獲取的文化知識,并得到強化。同時,該模塊的學習還可以作為第一個階段學習的一個補充,往往現實中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比書本上的單純的信息來得更加生動和更加具有時效性。
在培養跨文化意識方面,廣泛認為有兩種方式,即由內至外式和由外至內式。由內至外式主要是指在學生形成對于他們自己所屬文化的理解和其對該群體的影響的時候,他們也同時檢查這些影響對于他們自己的行為和偏好的影響。歸因訓練就是屬于由內至外式的訓練模式。在該訓練模塊下,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一系列以單項選擇題目為主的試題。學生要求在閱讀一個篇章后,總結出篇章中所涉及到跨文化交際問題。并且需要用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來給出單項選擇題的答案。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有一個答案是從目標文化的角度分析的正確答案。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練習后進行評講,并請做錯的同學分析他們錯誤的原因,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式分析和學生們一同得出正確答案。通過對篇章的理解和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分析,學生們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對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場景的理解。
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中實驗對于學生獲取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是最為有效的一種策略了。在此交際場景中,學生們可以將在先前幾個訓練模塊中獲取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在實踐中加以自覺應用,并檢測所掌握的跨文化交際常識。在該模塊下,教師可以組織模擬會議,由學生擔任大會譯員,外語母語人士擔任講話人。會議的主題可以涉及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會議主題,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相關方面的知識內容。模擬會議一開始,學生就立刻擔任起大會譯員的腳色,幫助發言人完成整個交際過程。發言結束后,還可以設計一個問答環節,觀眾可以就涉及話題對講話人提問,從而實現一個以譯員為主導的雙向跨文化交際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塊的訓練可以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分別多次進行,具體涉及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口譯技巧掌握的不同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在模擬會議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就會議中譯員的表現和交際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和討論,以期總結在仿真場景下學生出現的問題和經驗。
學生通過學習目的語文化人們的共同行為,價值觀,信念和思維模式來使自己具備跨文化意識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方式。該模式下,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含有文化內涵詞匯的積累,成語和諺語的積累及聽力理解能力的訓練三個方面實現提高。
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員的口譯表現。而在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的訓練的詞匯積累并不等同于普通意義的詞匯積累。而是那些含有文化內涵的詞匯的積累。學生需要掌握到這些詞匯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含義和感情色彩,才能在口譯過程中判斷講話人的感情色彩,從而選擇合適的詞匯來傳達講話人的意圖。
成語和諺語是語言文化的結晶也是講話人在交際過程中常常使用的修辭方式。不了解目的語文化中的成語或諺語,就會在口譯過程中遇到障礙。有的成語和諺語在兩種文化語言中都有對應的表達,例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有的成語和諺語就很難在主體文化中找到對應的表達。例如:We should bury the hatchet.從字面的意思講就是“我們應該把斧頭埋起來”。但是顯然這樣的表達并不能實現真正的交際目的。這句話是講話人想表達尋求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意思,所以在中文中,我們常常說“鑄劍為犁”。還有一些成語和諺語,在兩種語言中都有對應的表達,但是含義卻完全不一樣,例如:Don’t pull my leg在中文中我們也有“別拖我后腿”的表達。但在英語表達中,pull one’s leg的意思是開某人玩笑。如果譯員不具備這個知識的話,就會將講話人的意思完全傳達錯誤。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和文化涵義豐富的成語和諺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包括了聽懂講話人的語音,理解其所使用的不同地區的習慣表達的能力。不僅包括了標準的英國英語、美國英語,還包括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英語。不僅包括英語母語人士還包括了非英語母語人士的地方口音,例如印度英語、日本英語等。這些不同地區國家的英語從語音到詞匯的使用都會受到一定程度不同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合格的譯員來說,要實現順利的跨文化交際也要加強聽力理解能力方面的訓練。在該模塊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英語電臺節目進行收聽,還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的錄音或者視頻資料。例如聯合國大會現場錄音,世界經濟論壇視頻等。這些材料在網絡上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通過大量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說的英語,學生可以熟悉不同語音語調和不同的英語表達,逐漸地培養出對各種英語的接受能力,快速地在口譯場景下適應不同的講話者的英語語音語調和表達。這一能力的形成可大大增加譯員在跨文化交際場景下的工作信心并提高其工作質量。
上述五條訓練策略為譯員實現成功的跨文交際奠定了知識方面基礎。然而,交際場景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譯員完全可能遇到不期而遇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這時就需要譯員能夠靈活地采取一些規避策略來最小化跨文化交際難題形成的障礙。在該模塊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paraphrase”練習,對一些有文化涵義的句子,篇章根據上下文或實際交際場景進行理解和推斷。此外,合作策略和非語言性策略也可以被引入到該訓練模塊下。因為交際作為一個動態和靈活的過程,在條件的允許下,例如小型談判,陪同口譯中,譯員是可以通過和講話者交流來確認某些無法理解的涉及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內涵的。而一些非語言性策略,如目光交流,肢體語言等也可以作為一種交際方式來規避譯員遇到的難以應對的跨文化交際障礙。
口譯是跨語言的活動,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譯員在口譯時不可避免會面對各種跨文化交際障礙和沖突。如果譯員對目的語文化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都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口譯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整個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筆者希望通過提出的六個訓練模塊,給當前的口譯培訓項目一個新的培訓視角,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夠有更多的學者、從業者來研究口譯員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作為一個與其他口譯技巧訓練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斷落實,并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培養及提高口譯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1]Canale,M.and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t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2]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Hymes,D.On Comunicative Competence[J].Sociolinguistics,1972,21(2).
[4] Landis,D.and R.Brislin.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3.
[5]Kim,Young Yun.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An Integrative Theory[M].UK:Multilingual Matters,1988.
[6]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4.
[7]Samovar,Larry A.and Porter,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Stern,H.H.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2,31(1).
[9]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0]蔡小紅.口譯評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11]達尼卡·塞萊斯科維奇.口筆譯概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12]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1997.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Z].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90.
[1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15]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6]李芳琴.口譯交際的基本特點與口譯教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0(3):116 -119.
[17]林郁如.新編英漢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1999.
[18]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89.
[19]徐東風.英語口譯實戰技巧與訓練[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0]鐘述孔.實用口譯手冊[Z].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1]仲偉合.英語口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