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江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各個環節面臨了新的挑戰,通過分析課程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的基本方法進行優化,嘗試全面建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資源。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能力;網絡教學
University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o zhijiang
(Baise 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all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sthe basic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basic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 computer basis; computer skills; network teaching;
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計算機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計算機能力已成為人才能力素質與文化修養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但現實情況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還存在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資源構建欠缺等缺點。
一、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課程,作為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育體系的第一層次,是非計算機專業本、專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礎課程。目前的教學方式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
1.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們無法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地調整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很大的束縛。由于地區間教育差別的存在,使得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有較大差別,然而,學校有限的師資力量根本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
2. 學生課后復習或上機實踐時,遇到問題無法立刻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習效率降低。雖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安排答疑時間,但是受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限制,仍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對學生來說,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時間長了,或是漸漸淡忘,或是造成學習過程脫節,無法進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學習,學習的積極也因此受到限制。
3. 現代的知識更新非常快,特別是計算機方面,而教材出版的周期很長(一般為兩年)。在此期間,知識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學生通過教材學到的知識很多是落后的,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畢業后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1. 優化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的基本方法
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的基本原則是以傳統教材為基礎,以網絡教學資源為補充,以解決傳統教學的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規劃不夠系統為目標,達到提供充分滿足個性化學習的相關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首先以對傳統教材進行拓展補充的拓展性原則為指導,分析傳統教材教學內容的不足,確定應選題材的范圍框架;其次,充分考慮非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原則,按照專業知識的系統化要求,對應選題材做進一步篩選;第三,根據上述篩選結果,確定關鍵字,利用網絡搜索引擎進行教學資源搜索,獲得初步的網絡教學資源。最后,對所獲得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精選。精選教學資源,既要充分考慮到教學資源的時效性,選擇最新資源,以使學生學習到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又要關注教學資源的體裁、主題的多樣性,使學生能對學科領域的文獻體裁和風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2.通過現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創設教學環境的基本原則是以網絡課件、網絡教學資源作為傳統教材的補充和拓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進而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目的。
為此,首先應根據教學需要對選定的素材進行整理工作,并根據選材的知識、內容等特點進行系統化的組織。其次,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和教學需要,對整理組合后的教學資源,通過網絡課件、網絡課程以及教學網站等形式進行具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環境創設過程中,要加強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既要確保網絡資源可以隨時被更新、替換,充分體現其時效性,也要力求簡潔生動、突出重點,便于學習理解,更應關注課程、學生、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的根本原則。
3. 以素質為中心選擇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 ,全面建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資源。
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選擇是最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的關鍵因素。其基本原則是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全面建設計算機基礎網絡課程資源,面向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如下計算機教學資源,使計算機教學資源網絡成為教師、學生的理想化數字學習環境。
(1)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的教學方案、課程標準、實驗大綱;
(2)電子教材、參考資料、習題庫、試題庫等;
(3)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
(4)網絡教學視頻資源;
(5)網上輔導答疑系統、學習論壇等;
(6)網上測試(考試)系統;
(7)教師備課素材庫等。
我們在資源建設中,除了組織開設設計本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外,還注重引進和推薦互聯網上的其他資源,如“精品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等,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提高教學質量。
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教學實踐表明,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以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絡資源為基礎,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效的加強了學生實際操作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有效的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顯著的提高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葉惠文,杜炫杰.華南師范大學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思路與實踐方案[J].計算機教育,2008,2
[2]程紅軍,程紅霞.網絡環境教學模式的探討[J]. 福建電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