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瑛
摘要:高職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由于專業本身的特點,實訓存在著管理難、指導難的問題,如何設計研究出針對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特有的實訓管理平臺,是作為專業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網絡這個覆蓋面極廣的載體出發,研究并設計適用于高職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的實訓管理平臺。
關鍵詞:高職;旅行社;網絡;管理;研究
引言
高職教育不僅要使受學生掌握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 還要使其擁有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操作的技能,所以, 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實習實訓的管理至關重要。實訓是完成專業理論教學任務之后, 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與技能進行應用、鞏固、提高的過程, 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續, 是利用社會力量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徑。由于這一動態教學頭緒多, 矛盾錯綜復雜, 無明確的規范, 給實習實訓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尤其是旅行社工作具有流動性,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旅行社實習期間不會固定在某個場所,所以相關的實習指導、信息溝通以及情況反饋更加困難。近幾年來, 筆者不斷積累、總結、研究實習實訓管理的策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過抓實習實訓管理工作的點、線、面、體, 充分發揮實習實訓育人的功能。
1 研究背景
1.1 旅行社行業特點,增加實訓管理難度
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的實訓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點,在用人需求方面,淡旺季差異很大。大量學生分散于不同旅行社的不同崗位,而這些旅行社地理位置相當分散,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訓管理及業務指導既耗時又費力,難度較大。
旅行社的不定期、不定數的用人需求,給教學管理也出了一個難題。因此,怎樣既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訓實踐的機會,更好地服務于行業,與行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同時又不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教學質量,就成了學生實訓教學管理方面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1.2 實訓工作重視硬件建設,忽略軟件管理
各高職院校都深刻認識到優良的實訓教學資源是提高實訓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因而大大提高了實訓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加強“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裝備了一批設施優良、技術先進的實訓教學基地。但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重視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的現象,特別是由于實訓教學所需物質條件多,制約因素多,教學過程復雜等特點使得實訓教學質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系統;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1.3 實訓反饋渠道單一,無法實施有效指導
有些學生在實習中怕苦、怕累、不愿意做“伺候人”的工作,這些思想、情緒上的問題往往出現在上崗實習之后,直接體現在實習工作中。有時候學生和實習旅行社之間還會因此或由于誤解產生一些矛盾,有的學生因為鬧情緒,或是與旅行社鬧矛盾而擅自離崗。雖然學生所在的實習旅行社的部門管理者對此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校企之間缺乏通暢的溝通渠道和及時有效的交流,很多問題沒能及時反饋給學校并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甚至有些學生還“鉆” 這個管理的“空子”,打著學校的名義向旅行社請假或辭職,而學校其實并不知情,有的學生忙著利用最后一學期頂崗實習的時間找工作,不安心實習,使實習成了“放羊”,這些都使實習過程大打折扣,不僅給學校實習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還損害了學校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
2 設計目標
高職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網絡實訓管理平臺為更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育管理和實訓管理,使老師、學生和企業導師共享網上教育資源,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本專業建設和發展。
開發出一個實用的網絡實訓管理平臺,可以將日常管理網絡化,實訓進展動態化,提高實訓管理水平和效率。由于實訓教學質量過程管理是一種規范化、多樣性的動態管理,采用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管理有利于實訓教學共同體成員間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教學質量的監督和評價,有利于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對實訓管理工作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教師通過管理平臺開展實訓管理指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預約實訓開放項目和時間,觀看實訓多媒體課件和教學演示視頻,下載學習資料以及提交實訓報告、網絡答疑等,企業指導通過網絡平臺交流反饋,這是對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實訓工作的有益拓展與大膽創意。

3 設計要求
高職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網絡實訓管理平臺要求能對實訓管理的各個方面進行整合,并做到一體化設計。各應用模塊之間統一帳號與密碼,實現單點登陸,無縫鏈接,因此在平臺的設計中以軟件構件(組件)的思路建設,以面向服務(SoA)的技術開發思路,方便應用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適應應用系統隨時間變化時功能的更改導致應用模塊的可用性。在軟件設計開展中,要求有以下五個方面:代碼的安全性,系統要進行周密的安全部署和具有攻擊防護能力;操作的簡便性,最大程度做可視化和人性化;擴展的便捷性,有靈活的網站結構,使設計網站結構更加方便快捷;網站流量計數實時性,支持常規的流量統計和訪問計數管理;操作日志詳盡性,為了便于統計、分析,也為了防范惡意攻擊。
4 用戶體系
為便于管理,系統采用實名制,一般為系統管理員、實訓管理員、注冊教師、學生、企業管理員和來賓這幾類用戶。

系統管理員:是網站最高級別的用戶,負責網站的整體設置與管理。
教師:由學校管理員注冊的本校教師。
學生:由學校管理員注冊的在校學生。
企業管理員:由學校管理員注冊的實訓單位的負責人或實訓導師(每家企業一般指定一位網絡企業管理員)。
來賓:級別最低的用戶,一般包括未登錄前或系統外的臨時瀏覽者。

5 設計功能
本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實現軟件實訓基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其途徑是通過為軟件實訓基地提供一個控制管理平臺,對學員在實訓過程中的信息進行記錄與檢閱,及時了解每名學生在實訓各階段的狀況,最終對每名學生的總體實訓水平給出客觀真實的評價。本系統提供學生平臺和教師管理平臺兩個獨立的平臺,具體要求如下:教師對實訓課程設置與培訓課程設置,實現專業實訓課程動態化和標準化管理功能;教師對學生進行實訓的進度進行日志記錄、巡視檢查、綜合評分等過程性評價管理;教師開展網絡實訓評定考核,包括信息記錄、實訓評審跟蹤信息記錄、實訓定級;教師查詢實訓學生實訓信息,可以給實訓學生統發站內消息、文件、通知通告等;學生查看相關實訓信息,包括項目度量跟蹤記錄,項目跟蹤評審記錄;學生查看在自己相關的所有實訓信息(課程計劃、實施要求、實訓進度、實訓評定等);學生根據課程信息介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訓課程,也可以退課;學生在線自主學習相關實訓要求、實訓進度、管理細則、企業文化等;企業管理員在線錄入實訓安排、實訓表現、綜合評價、意見反饋等。
6 需求分析
6.1 界面設計要求
6.1.1 界面設計
本系統界面設計要求簡潔實用,美觀大方,頁面大小為800X600dpi ,最佳瀏覽分辨率:1024X768。管理平臺首頁以突出信息發布為主,用戶登錄后,后臺以實訓管理和信息發布為主。
6.1.2 功能描述
頁面內容:主題突出,站點定義,術語和行文格式統一、規范、明確,欄目、菜單設置和布局合理,傳遞的信息準確,及時。內容豐富,文字準確,語句通順;專用術語規范,行文格式統一規范。
導航結構:頁面具有明確的導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戶使用。
技術環境:頁面大小適中,能有各種不同的瀏覽器瀏覽,無錯誤鏈接和空連接;使用CSS處理,控制字體大小和版面布局。
藝術風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悅目、布局合理,字號大小適宜、字體選擇合理,前后一致,大方美觀;動靜搭配切當、動與靜效果好;色彩和諧自然,與主題內容相協調。
6.2 欄目功能設置
6.2.1 基礎平臺:設置平臺基本設置、欄目基礎設置、實訓學期設置、實訓考核設置、實訓班級設置、實訓課程設置、實訓校歷設置等子模塊。
6.2.2 消息收發:設置發消息、收件箱、草稿箱、回收站、空間管理、個人設置等子模塊。
6.2.3 在線課堂:設置題型管理、試題管理、試卷管理、成績管理、統計報表等子模塊。
6.2.4 成績管理:設置任課安排、成績管理、聯系單、班級信息、實訓公告、一周安排等子模塊。
6.2.5 實訓評價:設置學生自評、教師反饋、企業反饋等子模塊。
6.2.6 通知通告:設置公告欄、校內通知、企業通知等子模塊。
6.2.7 實訓評定:設置日常管理、成績管理、班級成績報表、學生成績單、成績打印等子模塊。
6.2.8 交流互動:設置實訓討論區、我要咨詢、企業導師專欄、實訓問題等子模塊。
6.3 系統環境要求
本系統的網絡運行如下:先從瀏覽器(如IE)在HTTP協議的基礎下,向服務器發送消息,然后通過JDBC傳入數據庫,插入數據庫,或者是從數據庫查詢數據。無論是客戶端的學生還是管理端的教師和系統管理者都可以通過網絡登陸到本系統中。學生通過網絡選擇課程,教室通過網絡發布課程那信息、進行實訓管理、實訓跟蹤。
結束語
對于高職旅行社經營管理專業如何更好地開展實訓管理還在進一步探索,希望這樣一個網絡平臺的出現能較好地解決目前實訓管理中存在的種種難題,高職院校的專業實訓管理也期待有更多的新建設,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寧,鄭貞寶.論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過程管理[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54-56
[2]張建洲, 張玉柱. 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室科學 , 2009,(03)
[3]程君.《用過程方法構建高等職業院校實訓教學質量管理體系》[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張寧珍,覃學強.規范職業實習管理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2007(8):120-121.
[5]王可忠. 當前高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 大眾科技 , 2005,(01)
[6]王平祥.以創新精神推進教學管理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5(2):82-83.
[7]韋進.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幾點思考[J].高職教育, 2007,(10).
[8]李光明,趙均鐸.試論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高教論壇,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