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芹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開卷有益”等等,可見,經常讀書的好處頗多,具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受益匪淺。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 教師要以身作則
俗話說:“言傳身教。”要想學生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那么,自己首先要有愛讀書的習慣。多讀書,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能帶動學生向你學習。課堂上,教師不僅教授課本上的知識,課程以外相關的典故、知識,都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學生,學生一定會想:“老師怎么知道這么多呀?”“老師真有學問!”等等。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了威信,使學生愛上語文課。另外,教師愛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好的、對學生有幫助的書籍,可以推薦給學生,使其閱讀。
二 把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
語文是一門富有藝術性的課程,它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體的書。”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多讀一些課外的書籍來充實自己。例如:在教學李白、杜甫等名人詩作時,可讓學生課前去查閱他們的相關資料及其他的詩作;學習《九寨溝》《2008,北京》一類的文章的,可以讓學生去查閱有關的資料及圖片……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讀書習慣的養成。
三 要持之以恒,開展讀書活動
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從低年級就開始抓起。美國巴爾博士曾說:“孩子的心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因此,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讀一些拼音版本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書籍,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等。到了中、高年級,就要求他們讀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如《中國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這樣循序漸進,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水平,對語言的組織能力有了一定的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四 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要想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必須有時間保證。如果學生整天埋在作業中,或者奔波于各種興趣班之間,那讀書只能是一句空話。學校和老師必須保證學生每天有一段安靜的、獨立的閱讀時間,使學生能靜下心,沉浸書中,仔細閱讀、品味、享受。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對讀書產生興趣。教學實踐中,我每天下午給學生一節閱讀課。學生可以在教室、閱覽室,也可以在校園的花池邊、垂柳下自由閱讀。此時,整個校園到處都是讀書的學生。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看到別人都在認真讀書,原本不喜歡讀書的同學,也會約束自己,去讀一些書。這種讀書氣氛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收到比任何說教都好的效果。低年級的孩子,我采取每天中午留20分鐘給學生講述連環故事,每天一個故事,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到了中、高年級就讓學生自由看自己喜愛的書籍。這樣,長期堅持下來,既提高了學生的自覺性,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其讀書的習慣。
閱讀之后,我還在班級搞了一系列的讀書活動。
1.開展讀書匯報會
每天抽出5~10分鐘,讓學生說說今天自己讀的書名、有趣的故事;學到的成語、優美的句子等,教師及時的給以語言上的贊美和鼓勵,讓學生的心里充滿成就感,這更加增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其“想讀書、愛讀書”。
2.進行讀書摘抄活動
要求學生摘抄自己所讀過的書中的優美的、有意義的句子或段落,在班級中朗誦。“不動筆墨不讀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摘抄的習慣。高年級的學生還可對其要求寫讀后感、小練筆等,并請他們在班集中朗讀自己的讀后感,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勤奮讀書。聽者也一定會受其感染,而漸漸喜歡閱讀,和別人一決高下,從而達到促進讀書的目的。我在實踐中,就堅持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給每個同學展示的機會,學生要想在交流會上展示自己,就必須得多讀書。讀書交流會不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進和提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促進學生讀書的方法和途徑。
3.堅持舉辦學生手抄報活動
為了使學生的讀書熱情持之以恒,我還利用節假日時間讓他們分組辦報,這項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小報的內容廣泛:有校園軼事、國慶專刊、科技博覽、學習園地等。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合理地安排版面,這就要求他們要翻閱大量的資料和圖片,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總之,當今社會,教師不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習慣。只有意識到學生讀書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付出努力,才能培養學生讀書習慣。一句話,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要從小抓起,從培養興趣抓起。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