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枝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一種高頻率使用的教學方式。但在一些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教師僅僅將“小組合作學習”當做“體現課標精神”的標簽,追求教學的“時尚”,不管需要不需要,應該不應該,合適不合適,一概用上。殊不知,過濫、過度、過于花哨的小組合作學習充斥著課堂,就像“沼澤地”一樣,表面綠意融融,實則有害無益。
下面是筆者在聽課中見到的一些小組活動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一 小組合作——學生迎合教師
“克的認識”教學片斷: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2分硬幣的質量,活動要求是:請同學們在天平左邊的托盤里放硬幣,砝碼放到右盤中,組長主持這次“稱一稱”的活動,稱完后,組內同學輪流把這枚硬幣放到手里掂一掂,交流一下感覺。
小組合作活動開始,一學生在天平的托盤里放了一枚2分硬幣,組長用鑷子夾起1克的砝碼放入右盤中,這時,天平上下搖擺。組長面對著天平,她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扶平,到最后,指針是停下來了,但不是停在中央。她馬上就說:“是1克。”另外幾個學生坐在旁邊,把頭探過來一瞧,連連點頭:“是1克。”聽課教師提醒他們:“走過去看呀!”但他們只是看看聽課教師,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座位,而是根據講課老師的要求開始掂一掂這枚2分硬幣。這種合作交流,仔細分析學生合作發言,不難發現“熱鬧”之下掩蓋著做作的成分,充滿著迎合教師的味道,學生的真正收獲并不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教師安排的組長一般是優生,在組內有較高的威信,其他同學對他的話有一種盲從的心理,而聰明的組長又為了迎合教師,熱心安排組內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以贏得教師的稱贊。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小組成員,讓小組具有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組內成員應實行組長輪換制,使每一位成員都有機會擔任組長,進而理解其他成員的感受和體驗。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合作中要求人人參與、全程參與、實質性的參與,而不是少數尖子生某一環節的參與、形式的參與。教師要注意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不僅在乎內容的正確與否,更要在乎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二 小組合作——時間不足,虎頭蛇尾
“圓的周長”教學片段:教者試圖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測量幾種圓形物體(茶葉罐、1元硬幣、鐵絲圈等)的周長和直徑,通過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合作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最后推導出計算圓周長的公式。
小組活動開始后,教師可能怕超過預定的時間,完不成預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學生,原本有條不紊的同學逐漸忙亂,在讀秒聲中倉促完成了任務,最后的研究結果誤差較大,偏離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這樣,一節設計理念不錯的課例因為沒有充裕的合作時間而遺憾地收場了。因此,在每一節課中,都要盡量做到不浪費時間,該用的時間再少也不要吝嗇,盡可能保證學生在小組合作研究時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
三 小組合作——缺乏引領,活動效率低
教師在教學蘇教版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認物體后的“有趣的拼搭”中的“滾一滾”內容,教師只注意給學生準備小黑板、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黑板上把這些物體滾一滾。
結果小組合作(四人小組內合作)之后交流時,學生根本無法達到設計這一小組合作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師指導不夠,在滾之前教師沒有規定黑板的斜度,沒有說明滾的距離和怎樣操作、怎樣觀察。所以斜度不夠的小組里這些物體難滾,過斜的小組里學生又難以看清,滾的距離不同又難以比較,所以很難發現:球滾得最快且可向各個方向滾,圓柱滾得也快,但只能向一個方向滾,長、正方體向下滑得慢等。結果小組交流時學生無話可說,不能說到點子上。因此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注意根據情況作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在學生合作交流中教師不應袖手旁觀,可深入一組參與討論,也可巡回組間了解合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控局面。也許,問題的思維含量太高,學生一時難以企及,那么,教師就要及時給他們架好梯子;也許,學生會“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那么,教師可適時“拋磚”,從而引出學生話匣子中的顆顆“珍玉”。
四 小組合作——內容沒有研究價值,走過場
一位教師在教學“質數和合數”這節課時,首先讓學生分別寫出1~12各數的約數,再把它們歸三類,通過觀察、分析,概括出質數和合數的定義,然后針對“1”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為什么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其實,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是數學上的規定。這樣的問題沒有探討價值,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才是好的教學,教育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問題應盡量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不能總在低水平上重復,必須有一定的難度,既要使學生能夠達到而又不能輕易達到。
五 小組合作——缺乏規范,亂
某些課堂的活動現象:小組討論時,學生未經獨立思考便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高見,各說各的。全班交流時,“老師,我來,我來……”喊聲震天,未被叫到者則垂頭喪氣,不再聽講。
在某些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上面的現象。然而,有些教師卻認為這是課堂“活”的表現。其實,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是要講規范的,活要有“度”。超越一定的“度”,課堂教學將不能有序進行,學生認真傾聽、獨立思考的習慣也無法形成。課堂不是“茶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必須遵守一定的規范和秩序,這是有效開展數學活動的前提。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