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蘋果第三財季財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第二次未達市場預期,我想到的不是歐洲經濟低迷,而是一句中國的老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這樣說不是指蘋果現在自身不硬了,而是和以往相比,自身的“硬度”有所下降。這樣的內因,加上歐洲經濟的低迷形勢和其他品牌蠶食的外在誘因,才致使蘋果被拉下神壇,無法實現預期的盈利增長。
作為一名蘋果用戶,我曾深深為喬布斯的設計理念所折服,一鍵操作,低調的奢華,可以說是將“極簡主義”和“追求完美”發揮到了極致。這種極致的發揮,使蘋果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將其他競爭者遠遠拋在了身后。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星等其他Android用戶在設計和功能上也是不斷推陳出新,客觀的講,蘋果很難再獨領風騷。作為蘋果支撐的iPhone已是做4觀5,縱然在宣傳上“曲調未成先有情”,不過對于已經擁有4或者4S的消費者而言,iPhone 5估計也難再有橫空出世的感覺。這時候,蘋果拿什么來撩撥我們的興奮點?見異思遷的消費者又會為蘋果創造怎樣的市場預期?
其道理與下棋大同大異,在棋局中,我們都希望保持某種局面上的優勢,但沒有任何一種優勢會永遠存在。步驟推進,必將打破原有局面。等待對弈者的,不是乘勢攻城略地,就是失勢被動挨打。
我想,連續兩次低于市場預期,應該足夠為蘋果敲響警鐘:沒有永遠的蘋果,沒有永遠的喬布斯,若不能思變出新,破繭成蝶,等待它的恐怕將不僅僅是低于市場預期這么簡單。
是遙遙領先,被人當作神一樣崇拜?還是平平庸庸,永遠作為別人的追隨者?兩者之間的關鍵就是自身的實力。沒有永遠的蘋果,說的不僅僅是蘋果,也是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