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加
改革必須以“損害”一方利益為前提。
意大利政府于3月23日公布了勞動力市場改革法案,希望以此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市場競爭,為促進意大利經濟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法案的部分內容遭到意大利工會組織和左翼政黨的反對。但總理蒙蒂相信改革措施、政策能夠得以延續。他說:“盡管每一項改革措施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某些社會階層和經濟階層做出犧牲,但是人們意識到,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階層利益中做出一些讓步,就能讓整個經濟和社會的運行狀況更加良好,意大利經濟將更快增長,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失業青年人數量將減少。”
意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在法案公布的當天表示,放寬限制并不會打開“解雇浪潮”的大門。他說,意大利當前面臨的真正風險是企業關門導致勞動者失去工作崗位,而導致這一局面出現的原因不是勞動法,而是生產活動的大幅減少,因此意大利必須注重的是投資、發展和創新。
長時間的磋商
此次改革內容中備受爭議的核心是,放寬雇主解雇員工的限制,如雇主可以因為經濟原因辭退簽訂長期合同的員工,并支付相應的賠償金。
法案推出前,由總理蒙蒂領導的意大利政府已經和工會、商會就改革法案的具體內容展開了長達兩個月的磋商。工會方面一直強烈反對放寬解雇限制,擔心員工利益因此受損。意大利規模最大的工會組織——意大利總工會最終未能與政府就改革法案達成一致。總工會已表示將采取大規模的罷工行動,抗議政府的改革措施。
而蒙蒂政府認為,正是由于用人單位難以辭退簽訂長期合同的員工,導致雇主對長期合同“敬而遠之”,紛紛轉向短期合同,這使得雇員的權益更加難以保證。同時新加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民眾參與勞動的熱情受到影響。
目前,意大利勞動力市場已陷入兩極分化的困境,即年齡偏大的勞動力履行的是開放式合同,享有穩定的工作機會和較高的福利待遇,而近年來逐步放松對臨時工的雇傭限制致使本就無法享受高福利的年輕勞動力更傾向于打短工,增加了勞動力市場不穩定因素。如今,意大利正經歷自2001年以來第四次經濟衰退,企業主紛紛節衣縮食,削減支出,降低勞工待遇。這樣一來,本就享受不到制度紅利的年輕群體,更傾向加入失業大軍領取救濟。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不合理的勞工制度無法調動社會年輕族群的勞動積極性,在令失業群體迅速擴充的同時,使國家財政負擔日益沉重。此時,整體年齡老化的勞動力市場,專業技術水平停滯不前,不僅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率,還大大削弱了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意大利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意大利就業率只有57%,在歐元區17國中排名靠后。與此同時,意大利15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已超過31%。今年2月份,意大利的失業率還在上升,達到9.3%,是2004年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按照意大利法律規定,改革法案需經意大利參眾兩院審議并表決通過后,才能寫入法律,正式生效。意大利參議院議長斯基法尼呼吁議會各黨派全力支持政府工作,在今年夏天之前完成法案的投票工作。但意大利議會第二大黨、中左陣營的民主黨對于放寬解雇限制持保留意見,民主黨總書記貝爾薩尼表示,將在議會討論時努力修改相關條款。“這次改革的很多條款能夠獲得民主黨的支持,但民主黨也反對其中一些條款。無論何時,民主黨都與工人團體站在一起。”
誰在反對改革
勞動力市場改革法案出臺至今,意大利國內熱議不斷。意大利摩德納大學法律教授蒂拉博斯基認為,“意大利勞動力市場的法規框架早已過時,這是導致意大利生產力低下,吸引外國投資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意大利歷屆政府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然而由于面臨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因此改革往往費力而收效甚微。2003年時任總理貝盧斯科尼就曾推動過一次勞動力市場改革,但當時的改革并未在避免不正當解雇以及構建社會保障網絡方面推出有效措施,結果招致工會的全面反對,最后只是在修改勞動合同方面取得了些許進展,整體改革成效未能達到預期。
米蘭博科尼大學法律教授德爾?孔蒂認為,意大利勞動力市場積弊良多,其中冗繁的法律法規導致效率低下是其中一大問題,因此簡化、明確法規很有必要。目前用來界定解雇行為是否公正的法律文本制定于上世紀60年代,其中很多條文模糊不清、模棱兩可,在過往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傾向于保護員工,很多解雇最后被裁定為不公正行為,雇主為此付出大量賠償。
“我相信對于雇主而言,他們更想知道的是‘怎樣解雇是合法行為,而不是‘違規解雇后我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他們想知道當企業處于多么嚴重的經營危機——比如銷量和訂單大幅減少、長時間的經濟蕭條時,他們可以以較小的代價解雇員工,而不會陷入漫長的糾紛并最終付出可觀的賠償。”德爾?孔蒂同時指出,在高效的勞動力市場中,完善的福利系統必須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那些因為經濟不景氣或其他原因暫時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幫助,“在北歐國家,相關勞動法規非常清晰明確,那里的福利系統可以保障工人在失業時不會顆粒無收”。不過他承認這樣的體系成本高昂,對于目前的意大利而言不可持續。
蒂拉博斯基指出蒙蒂的改革方案還存有改進的空間,他認為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過于嚴厲,可能會對商業活動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對短期合同等“靈活的用工方式”進行了較大的限制,這有可能導致勞動力成本的明顯提升,進而促使“黑工”現象的滋長。
米蘭圣心天主教大學法律教授德拉林加認為,由于工會和政黨對改革法案存有分歧和反對意見,蒙蒂政府需要花費時間努力贏取他們的支持,因此改革法案無法在短期內在議會獲得通過,而得到議會通過的最終版本也很可能出現很多改動。
眼下,意大利工會和民眾的反對態度非常強硬。有報道稱,擁有600萬成員的意大利國內最大工會——意大利總工會(CGIL)負責人已表示,四月底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談判涉及到的問題很復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革能否持續
為了走出債務危機,蒙蒂政府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獲得了本國議會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成功贏得了市場的信心,意大利國債收益率已大幅下降,其十年期國債和德國同期國債的利益已經由蒙蒂上任時超過700點警戒線的水平下降到現在300點左右。此外,蒙蒂政府仍在討論、制定新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對選舉法進行修改,適當減少參眾兩院議員的數量,減輕國家負擔。
然而,按照意大利相關法律規定,本屆政府將于明年春天到任,之后意大利將重新舉行大選。有改革就難免會有犧牲,蒙蒂的改革措施在國內引起了民眾的抗議聲潮,因此有人擔心在蒙蒂政府結束任期之后,新的政府為討取選民歡心而轉變已有的改革路線,放棄一些廣泛引發爭議的改革措施——比如勞動力市場改革,最終使得改革半途而廢。但蒙蒂近日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他相信這樣的情況不會出現,未來的政府會繼續堅持改革。
蒙蒂說,目前的意大利政府是在債務危機形勢嚴峻之時應運而生的。“當時,立場不同的派別進行對話的可能性實際上已不存在,這樣的體制無法應對危機;戰勝危機需要的不僅是一部分議員的努力,而是需要全國范圍的廣泛努力,因此意大利總統要求我組建一個由無黨派、非政治人物組成的政府。隨后無論在決定政府誕生的信任投票中,還是在各項措施的表決過程中,本屆政府在議會都取得了廣泛信任,贏得了多數席位的支持。”
蒙蒂承認在2013年春季選舉之后,本屆政府的任期確實將宣告結束,意大利的政治體制將回歸常態,各黨派將在政治體制以及政府中扮演活躍的角色。
蒙蒂認為,意大利民眾并不希望國內的各政治派別之間采取相互對立的態度,他們希望擁有一個能為所有人著想、努力解決問題的政府。他相信當政黨重新執掌政府以后,他們會注意到這個變化,他們會意識到民意未必喜歡不切實際的承諾,民眾想要的是努力為國家整體利益做實事的人,因此他們會保留下能真正為國家帶來福祉的改革措施。
據調查顯示,目前蒙蒂的民調支持率僅略低于六成,這么高的支持率應使其有更大威信來處理棘手的改革:然而要讓勞動力市場改革法案在國會過關,還需獲得穩固的政治支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