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煜
從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開展扶貧“雙到”工作以來,汕尾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扶貧“雙到”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采取了多種扶持方式,創新了各種幫扶措施,全力推進扶貧“雙到”工作的開展。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市召開扶貧“雙到”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該市扶貧“雙到”工作。2012年6月4日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容根在省委辦公廳《督查專報》2012年第51期——《汕尾市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成效明顯》上作了“汕尾近年來扶貧“雙到”工作實、力度大、效果好,繼續努力,促進平衡發展”的批示,再次肯定了該市扶貧開發工作的成效。
汕尾市的貧困村基本是革命老區。到2011年12月止,全市投入扶貧資金109793萬元,平均每個貧困村投入441萬元。實施扶貧項目1290個,落實到村資金82794萬元,落實到戶資金26999萬元。目前,貧困村落后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貧困戶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全市貧困戶脫貧率達到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投入扶貧資金9120.75萬元,其中,幫扶到戶資金1356.59萬元,用于幫扶到村資金7764.16萬元。新增經濟發展項目269個,新增硬底化公路123.2公里,新增農田水利建設項目88宗,建設文化設施135宗,組織免費農技培訓14294人,輸送勞務外出務工4664人。目前,義務教育入學率、農村低保醫保參保率、貧困村安全飲水、貧困村“四通”、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完成計劃、扶貧資金落實到位等六項,基本達到100%。
汕尾市主要做法及成效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注重工作路子,積極籌集票子,創新辦法富腦子,努力蓋好房子,建設好農村班子。
汕尾市根據本地實際,創新產業帶動的發展路子,注重培育當地優勢產業、主導產業、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茶則茶”的扶貧支柱產業格局。同時,創新“四扶”路子。針對本市大部分貧困戶屬于個體性貧困的實際,開展扶志氣,引導貧困戶自力更生自我脫貧致富;扶手藝,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扶工具,為貧困人口提供謀生手段;扶救濟,加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還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扶持貧困戶發展具有穩定收入的主業,實現每個貧困村有龍頭企業帶動、有專業合作社組織、有主導產業增收。
為了籌集扶貧資金,該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00萬元啟動資金,縣(市、區)也相應配套啟動資金。其次是市財政連續五年每年安排住房改造配套資金,每戶1000元,每年800多萬元。再次是用足、用活扶貧資金和省“以獎代補”資金,兩年多省財政支持扶貧資金1.14億元,中山市投入資金4.39億元,省直10個幫扶單位投入資金4300多萬元。另外,還創造性地開展 “扶貧救濟助教日”活動,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兩年“扶貧濟困日”活動籌集扶貧資金13億元。2010年,汕尾市成立“汕尾市扶貧基金會”,成為繼珠海市之后,粵東西地區第一個成立扶貧基金會的地級市。
三年多來,汕尾市集中力量大打教育翻身仗,創新每年一次議教會議,領導干部掛扶校舍建設,全力推進教育跨越發展。“雙到”工作以來,全市共籌集教育發展資金23億元。利用各級黨校、各鄉鎮設立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示范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技術示范培訓,讓貧困勞動力掌握種養技能。2009年以來,全市培訓勞動力7.5萬人。同時引導貧困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摒棄“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鼓勵他們自立自強,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
該市三年多來全市投入5億多元,實施危房改造10360戶。實施移民搬遷工程,三年已完成21個村655戶的搬遷工作。建好安居工程,在全市貧困村建設19條“幸福安居示范村”,帶動各貧困村的發展。
汕尾市利用前年鎮村換屆選舉的有利契機,配齊配強貧困村“兩委”班子,對30個“五有”不健全的貧困村班子進行配全配強,使所有貧困村全部實現“五有”目標;利用各種培訓基地,開展百萬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掌握實用技能結合起來,全面提升村干部整體素質,提高村干部“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能力。同時發揮貧困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結合創先爭優活動,鼓勵他們在扶貧開發中奮發作為,彰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爭當農村科學發展帶頭人,涌現了羅克、羅玉展等一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村干部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