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旺
前幾年發生的“三聚氰胺”、“蘇丹紅”事件以及當前“地溝油”案件,都充分表明了當前食品安全正面臨著嚴峻形勢。從這一起“地溝油”案件來分析當前影響查辦食品安全犯罪的“三難”問題。
“地溝油”;食品安全;銜接機制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民利領域,一直倍受廣大群眾關注。近年來,一些食品經營者、銷售者虛假宣傳、摻雜使假,濫用添加劑甚至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等問題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關于A市首例“地溝油”案件的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劉某自2010年5~10月間,多次以低價向浙江省瑞安市金權食品廠的金某購進“三無”豬油120桶,批發銷售給B、C、D等縣的食雜店等經營戶,由各經營戶再銷售給居民、小吃店等作為餐飲原料。經統計,2010年6~10月間,劉某涉嫌非法銷售不合格食用油的數額為61.1萬余元。
2.查辦食品安全犯罪的“三難”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查辦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階段都面臨著“三難”問題。
發現難。《刑法》第三章節第141條、第143條,規定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或者生產、銷售不符合相關安全標準的食品達到“足以”嚴重危害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程度,就構成犯罪,此類犯罪沒有把“造成嚴重后果”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在實踐中,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國家更多的是采用行政處罰的手段,相較于這些不法商人敢于冒著觸犯刑罰的風險獲取的高額利潤而言,行政執法機關處罰的力度顯然過低,達不到震懾的效果。對行政執法過程中對食品安全的現場檢查,更多的是在“表面”上進行,看經營產品是否是“三無”產品,有無QS認證標識,導致了發現難問題。
調查取證難。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技術取證難。查封扣押疑似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所需的技術要求就高于其它物體,如何在扣押當時或送檢期間讓它保持“穩定”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技術難題,取證不及時、抽樣不科學、查封不規范等問題,都會影響檢材的鑒定結論的可信度,給后續工作帶來難度;其次是鑒定標準不統一。國家對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有著兩套標準,一個是強制性標準,另一個是推薦性標準,送檢材料的檢測鑒定主要是依據強制性標準還是推薦性標準還沒形成一致,鑒定標準引用不正確,差別很大,往往會造成合格與不合格的區別。而且,目前無論是強制性標準還是推薦性標準涵蓋的食品衛生各項健康指標(參數)都不夠全面,容易造成鑒定偏差、失誤,所以鑒定機構也不輕易出具鑒定結論;第三是危害食品安全類犯罪案件,因其從生產、銷售、流通到最后消費中間環節多,消費者散雜,給調查取證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以該案為例,犯罪嫌疑人劉毓恩從2010年5~10月間,把疑似“地溝油”銷售給市區、各鄉鎮、學校、縣、市的食用油零售商、小吃店、快餐店、油炸食品攤販及周邊居民,涉及面廣,因為使用或食用者多是散戶,使用或再次銷售食用油的頻率較高,加之進貨渠道并非單一,偵查機關在立案之初調查取證存在一定的難度。獲得的證人證言,也只能證實嫌疑人曾經有將食用油銷售給上述單位或個人,但具體銷售數量無法進一步確認。
法律適用難。懲治食品安全類犯罪往往存在法規競合,可能觸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也可能觸犯“非法經營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因為侵害的對象涉及面廣、時間長、造成的后果難以估算,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在特別條款法定刑低于一般條款時首先想到的是依照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依法起訴,想通過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從重起訴,以達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但審查食品安全類犯罪案件通常會遇到法律適用難的困惑。
以犯罪嫌疑人劉毓恩銷售疑似“地溝油”案件為例,該案在審查起訴階段,承辦人優先想到的是能否以“非法經營罪”對犯罪嫌疑人定性起訴。如果非法經營罪最后得到法院認定,那劉毓恩的犯罪情節無疑應認定情節特別嚴重,依法應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則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人能起到震懾作用。在案件審查中,劉毓恩的行為能否以非法經營罪來評價,關鍵是能否將劉毓恩未獲得食品流通許可證營業執照等經營證照而從事食用油銷售的行為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規定的“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刑法》對非法經營罪的罪狀表述是“違法國家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并未規定非法經營的產品必須是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的產品。《食品衛生法》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食品商販,必須先取得衛生許可證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或者變更登記”,卻沒有直接在相關條文中規定違反此規定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因此,檢察機關最終決定將該案以“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起訴。事實上,就該案中犯罪嫌疑人而言,以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起訴,明顯偏輕,因為若以該罪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只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這一幅度內量刑,達不到懲治和預防食品安全犯罪的目的。
3.建議及對策
打擊食品安全領域犯罪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檢察機關刻不容緩,對于全市檢察機關而言,這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承擔著維護一方安定的壓力,同時也充滿著挑戰,是學習實踐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打擊食品犯罪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善于總結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新特點、新規律,努力使查辦食品安全犯罪過程變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
一要建議完善相關立法。目前,針對食品安全領域最權威的法律就是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結為強化食品以及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及監管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責任,明確規定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但沒有直接在相關條文中規定刑事責任。建議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加大對此類違法犯罪量刑幅度,提高打擊的威懾力。同時完善相關食品檢測標準,明確鑒定資質部門及其職責、義務,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檢測程序。
二要健全“兩法”銜接機制。注重加強與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配合和執法信息交流,擴展執法視角,實現對執法情況的同步監督,力求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銜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注重加強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提前介入,對行政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遇到的法律政策界限和證據的取得、保全、轉換等問題,及時提供咨詢、幫助,監督糾正行政執法機關、偵查機關取證不及時、抽樣不科學、查封不規范等問題,引導上述機關收集、提取和固定證據,為后續案件順利提起公訴提供有利條件,提升執法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
三要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檢察機關要主動將監督觸角伸向食品安全領域,特別是群眾反映大、呼聲高的食品安全事件,加大打擊力度,追究一批,查辦一批以往被刑事司法“遺忘”的食品犯罪案件。食品安全領域牽涉的知識很多,辦案人員除要求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外,要善于依托相關鑒定機構對送檢樣本的主要理化指標檢驗的基礎上,運用醫理、生活常識及有關規定確認被檢測物質的法律屬性,以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
四要加大預防食品安全犯罪宣傳力度。食品安全關乎人民的身體健康,需要進行廣泛宣傳。只有消費者群體充分了解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性,就會自覺抵觸不合格的食品,就會調動最廣大群眾舉報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序上就解決了行政監管活動中發現難、查處難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正組織包括衛生部在內的多家單位進行“地溝油”快速簡易檢測工具。相信有了這個工具,群眾對安全消費就會多了一道保障,對司法機關、政府的公信力多一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