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歐美銀行業的高風險特性就已經集中暴露,財務實力受到很大沖擊,信用風險不斷上升。2011年下半年以來,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難以解決、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背景下,歐洲銀行業在美國次貸危機后再次處于資產質量惡化、流動性困難、業務難以拓展的不利境地,信用風險驟然上升,對全球經濟復蘇和交易對手切身利益帶來巨大的威脅,無疑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報告具現實意義
2012年7月25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簡稱中國信保)舉行發布會,正式推出中國信保2012~2013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報告。上百名來自中國信保、銀行金融機構、企業的領導、專家以及媒體記者參加了發布會。該研究成果的發布既是中國信保加強對其全球業務關聯銀行信用風險管控的重要舉措,也是向社會各界提供科學、獨立的全球銀行信用風險信息、風險管理工具,服務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有益嘗試。在當前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歐洲乃至全球銀行業信用風險不斷上升的特殊時期,中國信保推出這項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信保“2012~2013”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在系統分析大量宏觀信息、行業和機構的財務或業務信息,以及自有業務數據的基礎上,對歐盟27國銀行業業務狀況、行業格局、國際化發展特點等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對歐洲銀行業的運營基礎、信用環境、業務模式、風險傳導等決定歐洲銀行業風險特點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剖析,揭示了歐洲銀行業風險產生、發展的因果鏈條(如圖所示);
歐盟銀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2012~2013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從未來歐洲經濟結構、銀行商業模式、主權債務危機演變、銀行財務實力、監管變化等角度分析了歐洲銀行業2012~2013年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威脅,指出歐盟銀行業的風險根源來自其運營基礎的脆弱性、高風險的商業模式以及大規模、國際化等,風險具有較強的系統性、交叉性、傳染性、復雜性等特點,認為當前歐盟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流動性、抗風險能力都面臨嚴峻挑戰,其信用風險形勢不容樂觀,提示應重點關注投資銀行業務、自營交易占比較大的銀行,母國經濟實力相對欠弱的外資銀行,批發性為主的銀行,大銀行、銀行集團下的分行和子行,信息披露不全尤其是表外業務信息披露不全的銀行等機構的信用風險,密切跟蹤監控大型銀行,防范黑天鵝事件帶來的巨額損失。“2012~2013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還對未來1~2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進行了展望,認為受實體經濟狀況、商業模式、風險敞口、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理念等因素影響,除了少數以零售業務為主導的銀行機構、低杠桿率的銀行機構外,整體信用風險展望為負面。
服務經濟建設,維護金融穩定
服務中國信保自身風險管控
作為我國企業出口貿易和“走出去”的忠實合作伙伴,中國信保各項業務實現承保金額累計超過8500億美元,與全球近3000家銀行建立了業務關系,包括216家歐洲主要商業銀行,以及金融穩定理事會公布的28家國際系統性銀行。面對包括歐美銀行在內的全球銀行系統性風險敞口,中國信保長期以來把對全球銀行信用風險的管控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在當前銀行業信用風險上升的特殊時期,中國信保高度重視信用證業務風險的防范和風險管理,加大對全球銀行業,特別是歐洲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管控力度。希望借此指引的推出,能成為公司風險防范的又一個有力手段,避免國際銀行可能出現的倒閉帶來的巨大損失。
提供海外金融風險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穩健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國際融和,獨立、客觀地掌握全球銀行業的信用風險變化,并及時做出風險預警,對促進我國國際金融交往、保護我國銀行和企業自身利益、維護我國金融穩定和服務經濟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國出口企業和境外投資企業及時了解海外銀行的信用風險變化,對其選擇服務質量好,安全系數高的貿易融資銀行、存款銀行、托管銀行,從而順利交易、降低成本、降低損失風險意義等重大。我國金融機構及時了解海外銀行的信用風險變化可以更好地制定風險限額和定價政策,管理各類海外銀行風險,防范違約損失和其他風險。我國有關政府部門、監督機構也需要及時、準確地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變化,研究和制定政策和監管,及時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市場風險變化對我國金融體系的不利影響,保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中國信保希望此次發布的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能夠對中國各類經濟主體和政府部門有所幫助,成為他們掌握海外金融風險信息、管控風險的有益工具。
此次推出的“2012~2013年歐洲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是中國信保運用其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級體系”,對216家主要歐洲商業銀行的信用狀況進行評級的研究成果。
該體系是在中國信保經過十多年業務發展與實踐,沉淀了大量全球業務關聯銀行的相關業務數據,積累了豐富的海外銀行信用風險分析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針對與中國信保有業務關系的銀行信用證項下的違約風險進行風險評估,以其獨有的業務數據、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獨有的內部風險特征和需求體系,從客觀性、科學性、適用性的視角,形成了不同于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和評級觀點。
目前,該體系已經完成對全球806家業務關聯銀行的信用評級,這些銀行廣泛分布在全球5大洲、174個國家和地區,約占2010年末全球銀行業總資產的66%。
據了解,今后中國信保將繼續運用這一體系對全球商業銀行進行信用風險評價,不定期編制和發布“銀行業信用風險指引”, 及時揭示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威脅,為維護我國金融穩定和服務經濟建設提供信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