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翔
最近一個時期,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中國汽車產業,增速都在放緩。為了振興經濟,保增長,國家一直在籌劃刺激經濟,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是,前一階段,業界、學界對社會上流傳的“新4萬億”、“4萬億2.0版”等提法的刺激思路普遍擔心,擔心再一次的大規模投資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嚴重阻礙經濟和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4萬億”?當前,中國經濟和汽車產業需要什么樣的政策?
“4萬億”是特殊時期的特殊選擇
汽車縱橫:您是如何看待“4萬億”的作用的?對于目前不少人的質疑,您怎么看?
趙英:2008年的那場震撼世界的金融危機給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造成了嚴重威脅。我國必然要出臺這種強力的刺激經濟的政策來應對危機,抑制經濟下滑。這是一個應付危機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戰略對策。即使到現在,我們還看不清這次經濟危機會要延續多長時間。刺激政策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抑制住了中國經濟的下滑,使中國經濟在全球都處在危機的狀態下保持了比較高速的增長,避免了大的波動。
現在很多人提到了關于“4萬億”政策所產生的一些問題。我覺得那是當時政策權衡的問題。在“4萬億”政策出臺的時候,我就認為雖然要兼顧促增長,調結構,中間需要保持一個度,但是當時的主要矛盾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為了抑制經濟下滑,應對全球危機,必然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金融政策,必然刺激市場總量的擴大,肯定就對調結構有影響,但是從這一政策的核心任務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4萬億”政策雖然不能說十全十美,但是從來沒有只有利沒有弊的政策。
“4萬億”之下,汽車行業的得與失
汽車縱橫:從國家宏觀經濟應對危機的角度來說,“4萬億”政策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說,這一政策帶來了什么后果?
趙英:對汽車行業的扶持政策是作為國家“4萬億”扶持政策的一部分來看的。國家提出“4萬億”政策的同時,推出了汽車工業的振興政策,不單單是為了抑制汽車工業的下滑,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來國民經濟增長中,房地產和汽車兩個產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萬億”政策中放松了對房地產的管理,房地產業就出現了又一輪增長。對汽車產業,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動了中國汽車成為世界產銷第一。
要從整體意義上來認清國家振興汽車工業的政策。我認為振興汽車工業,對抑制經濟下滑,帶動整個經濟平穩增長方面是成功的。首先,使汽車能夠保持高速增長;第二,對國產品牌的發展很有幫助;第三,對促進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汽車發展、汽車消費有幫助。
總體來說,汽車工業振興目標總體是達到了。
汽車縱橫:那么存在什么問題呢?
趙英:要說問題,我覺得有這么四點。
一是在總量擴張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跨國汽車公司??鐕嚬疽驗槭菄鴥群腺Y汽車企業的一部分,也會受益于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汽車工業增長最快的國家。從總量上看,我國扶持汽車產業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是救了跨國汽車公司,準確地說是跨國公司受益了。
二是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來說,作用不大,沒有什么變化。雖然政策里也提到了,但是沒有明顯的效果。相關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具體實施等方面都存在問題。
三是在總量急速擴張的情況下,對汽車工業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的調整等都產生問題。因為市場急速擴張的時候,市場調整的壓力就大大減少。大家都活得很好,都供不應求了,所以《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里所提到的,調整產業組織結構,提高集中度難以實現。
四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推廣有待于在實踐中探討。
今后不需要也不會有類似“4萬億”的政策
汽車縱橫:您覺得今后國民經濟和汽車行業是否還需要類似“4萬億”這樣的大規模投資、扶持政策了?
趙英: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是不需要的,肯定不會再來一個“4萬億”了。整體的宏觀政策穩中求進我是贊成的。這是建立在對國內國際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基礎上的。世界經濟今年雖然有各種問題,但不會再出現像“雷曼兄弟”倒閉以后那么大的沖擊。
在國內,政府已經采取各種擴大內需的政策,所以中國經濟有穩定增長的基礎。另外從中國經濟增長本身來說,我國經歷了十年的高速增長,從可持續發展的全面考慮來說,經濟發展速度稍微降低一些,對健康穩定的發展、對結構調整都有好處。我認為“十二五”期間,GDP增漲7%就可以了,8%也是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傊?,保持一個相對比較低的發展速度有利于中國經濟更穩定、更健康地發展,也有利于調整結構。
從國際看,今年的形勢不是很樂觀,但我估計還是會好于2008年。不樂觀主要有兩條:一是歐元危機。盡管前不久歐洲內部已經達成了協議,看到一絲解決的曙光,但是未來會怎么樣,還是個問題。二是到年底,美國面臨“財政懸崖”的問題。所謂“財政懸崖”就是美國出現經濟危機以來出臺的一系列經濟、財政、金融措施都已經到期了。如果大選中出現變化,有些財政措施的取消可能會讓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這是個很大的不定因素。所以,中央提出穩中求進。這個“穩”就意味著在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基礎的同時,要根據國外的經濟形勢來進行適度微調。從今年的形勢看,歐洲、美國的經濟是低速增長,中國從過去過度依賴外貿拉動轉向國內消費和投資,也必須也進行一些微調。所以不需要那么強的刺激政策。
再有一個,“4萬億”是一劑猛藥,只有在應對大的經濟危機下才能拿出來。因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猛藥必然是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金融政策搭配,這會帶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流動性過剩必然帶來通貨膨脹問題。而通貨膨脹嚴重后,流動性泛濫會導致各種經濟泡沫的出現。一旦收縮就會產生很大問題。還有,這也會導致很多產業的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等等,甚至還有公共資源的浪費等等。所以這種猛藥只能在應對危機時用,所以現在進行微調和預調對經濟比較好。
汽車縱橫:目前的情況如何呢?
趙英:到目前為止,我認為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是成功的。因為已經放寬了財政政策,有一些基本建設項目還繼續搞,另外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利率,所以我覺得現在流動性已經不是問題了。
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沒看到,包括中小企業都覺得融資投資難,關鍵是中國多數產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有待升級。按現在的水平投資,多數產能都過剩。這導致很多民間資本脫離了產業資本的狀態變成金融資本,在投資領域里亂撞。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領域,所以我覺得現在貨幣領域已經不是問題了,主要問題就是產業政策。
汽車產業不會出臺大規模的扶持政策
汽車縱橫:對于宏觀經濟,微調似乎更好。但是,我們聽到一些企業人士表示,他們還是希望國家給予一些支持。您怎么看?
趙英:我認為汽車不需要再出臺什么刺激、扶持政策了,出臺一些穩中求進、局部微調的匹配性的政策就可以了。如果再出臺大的政策,只能是寅吃卯糧。現在中國汽車消費的低迷是由于2008年以后消費能力透支造成的。在國家補貼之下的透支消費已沒有必要。
我覺得現在不會再出臺重點針對汽車工業的政策了,只可能是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在穩定整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相應地出臺一些跟汽車工業有關的政策。這里需要弄清楚,扶持汽車工業的發展并不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
自主品牌汽車需要自己努力
汽車縱橫:當前,對政策需求呼聲最高的主要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他們當前面臨的壓力最大,挑戰最多,需要政策的迫切性最強。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趙英:支持自主品牌的政策,在支持自主開發這方面已經有一些了。但我的看法是企業還得努力,自主開發不經過幾輪艱苦努力奮起直追,再有多少政策也解決不了問題。當然說到自主品牌,目前主要矛盾是中級以上轎車要突破很難,這個階段技術突破限制了品牌的突破。
回到支持政策的話題,國家在政府采購方面為什么不能采取一些措施?是不是因為外國人說了幾句話就不敢拿出來了?這個是很大的問題。只有政府官員、公務員都認可,才會對自主品牌形成最明顯的“刺激”。政府采購的購買量不一定大,但是對其品牌的形象樹立的作用卻是巨大的。但這個問題總是落實不了,我很不以為然。
另外,對于自主品牌汽車,我認為要努力向家電企業學習,要在全產業鏈形成競爭優勢。比如技術做得不好,那么能否在維修服務上首先做得比別人更好些?中國的彩電企業一開始也不行,但是從維修服務主動上門開始,就把洋家電逐步給打垮了。現在自主品牌汽車的服務跟合資汽車企業一樣,傲慢得不行。
再一個,在汽車設計上能不能考慮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消費需求特點等等。
我認為,全產業鏈的概念,是從設計開始一直到維修服務、售后服務的。自主品牌汽車要獲得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必須得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否則,單純靠追趕技術,或者拼價格會陷入惡性循環??傊?,自主品牌得讓消費者覺得雖然技術上差一點,但是其他方面很滿意。現在,我看好像也有這方面的苗頭了,像北汽率先實現“三包”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最后要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