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12年研發集成,11億資金投入,21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純電動客車專利技術,2年批量商業化平穩運營……在今年8月15日舉行的中大新能源客車產業化新聞發布會上,中大集團主席徐連國詮釋了這一連串數字對中大乃至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意義。他宣布,中大率先在國家工信部獲得純電動客車5000臺技改立項備批準,其中傳統客車2000輛,純電動客車3000輛,成為首家在國內新能源客車領域實現產業化的企業。
“產業化就是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徐連國在談到對產業化的理解時表示,“中大之所以能夠率先滿足現階段的技術要求,能夠解決現階段的技術問題才被同意批量生產。”而隨著中大新能源客車項目的實施,其生產能力將達到5000輛純電動客車、5000臺底盤以及自我配套磷酸鐵鋰動力電池。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純電動汽車在技術、運行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一直存在著產業化發展的瓶頸,需要政府相關政策支持,營造市場啟動階段的政策環境,推動純電動客車的商業化過程。
中大對以上種種問題進行了突破性嘗試。據了解,中大純電動客車搭配了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國內領先的整車集成技術,適用于“早出、晚歸、夜充電”的運行模式。其獨特的超低溫電池適用于零下20℃~零下40℃全球超寒冷市場。
為打破國內電動車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限制,徐連國介紹說:“我們的車有沒有充電站都沒關系,隨車配有充電器,只要任意一個有電源的地方,將380V電源插上去就可以充電了。”而充電器的成本被嚴格控制在5萬以內,一次充電僅4~6個小時,可行駛300~500公里。不需要充電站的電動車可以節省大量建站和使用成本,但按照徐連國的解釋,中大的做法不是考慮成本問題,“主要為方便使用人” 。
2010年,天津交通集團率先批量購置純電動客車服務于天津達沃斯論壇,一次充電行駛三百余公里,最高車速達每小時110公里,兩年來單車運營里程達5萬多公里,特別是在北方冬天氣溫較低的情況下運行狀況穩定,性能良好。目前在天津濱海新區區域交通、通勤班車、高端會議、旅游中發揮重要作用。天津交通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王福榮評價說:“運行安全可靠,無噪音,零排放,能耗費用遠低于傳統汽車,經濟效益良好。”不僅如此,及時、有效、優質的售后服務也為王福榮稱道,“特別在重點活動、重大會議車輛運營中,中大都派人予以維護,保證運營。”
“我們的車沒有一次因為技術原因將乘客丟在半路上,也沒出現任何失火爆炸”,徐連國對這近兩年的運行表現較為滿意,“確有不少小毛病,我們都在運營中不斷解決問題。”
盡管有較為成功的運營先例,但要真正將產品推向市場,“買不起純電動客車”的現實是中大必須面對的障礙。中大純電動客車一輛價值約200萬元人民幣,在國外甚至賣到300萬。中大客車根據當前市場的需求狀況探索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運營模式,即“我造車、你買車、他付錢”,希望最大限度降低購置成本和運營成本。“由第三方金融金構付錢購車后出租,運營單位可以將每年的買油錢作為租金。”徐連國進一步解釋說。
有數據表明,“十二五”期間公交客車的總需求為48萬輛,平均年需求將達10萬輛。按照新能源客車發展規劃,每年約有3萬~4萬輛的市場需求。徐連國對自己產品的市場前景信心十足:“不擔心沒人買車,現在的市場行情是銷大于供,即使在國際上也有很多國家都需要這種產品,但不知道買哪家的好。”據他透露,目前中大已經簽單1.6億,規模達百輛。而當前公交領域將是中大新能源車型的主攻市場。中大的部分電動車型已獲準于年底前以試運營的方式進入北京,未來還將重點開發天津、北京、江蘇等地的公交市場。
“中大現在缺的是錢”,徐連國對此并不諱言,目前中大的資金缺口約有百億,希望國內外金融機構、投資者以參股、控股的方式共同致力于新能源汽車事業的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此次純電動客車項目獲批對加快中大新能源客車發展步伐,促進中大汽車轉型升級和產業擴張具有重大意義。”徐連國表示。
按照中大的發展規劃,在未來3~5年,將堅持立足江蘇、穩居國內、全球擴張的發展戰略,通過出讓股權、資本運作、戰略合作等方式實現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同步發展:計劃3年內投資20億元,年產5000臺,產值100億元,稅收10億元,利潤10億元;5年內投資100億元以上,年產2萬臺以上純電動客車,年銷售額500億元以上,利稅超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