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清
【摘要】在電視媒體中,導語鏡頭的出現是圖像與語言共同組成的信息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完美體現。電視新聞導語不同于報紙導語寫作,創造出了其獨特的報道方式,幫觀眾更好地看懂新聞內容。本文通過分析臺灣電視新聞導語鏡頭的特點,看其如何抓住觀眾眼球,以期為內地的電視新聞制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導語鏡頭畫面特征電視新聞
導語是新聞的眉頭,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語的運用能起到提煉新聞主題,吸引觀眾興趣的作用。所謂導語鏡頭,就是電視新聞畫面為了與解說詞相呼應,需要有一個啟幕的鏡頭。導語鏡頭雖然不是對主體事實的敘述,但可以先聲奪人,直接影響到觀眾對整條電視新聞的興趣。特別是在以畫面為主的電視新聞中,一個好的導語鏡頭,可以使觀眾一看便知這條新聞的大致內容,引起觀眾繼續觀看的欲望。
現代社會的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大媒體,不斷傳播著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再加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無線、有線、付費電視等上百個頻道的選擇,使現在的電視觀眾變得更加挑剔。據了解,2000年臺灣的專業新聞頻道多達11個,以臺灣2400萬人口來估算,臺灣新聞頻道的密度高居世界之冠。①為了爭取收視觀眾的最大化——不只是爭取忠誠的觀眾建立固定的收視習慣,同時更要爭取手握遙控器、隨意轉臺的廣大游離觀眾,臺灣電視新聞欄目開始逐漸突出具有自身特征的電視新聞導語,以此在新聞大戰中樹立自己的風格,并且掌握電視獨有的特性,使電視新聞在具象和抽象語言的兼容并蓄中產生最大的傳播效果。
豐富的鏡面視覺包裝在臺灣電視新聞中的運用已成常態,筆者歸納了這些新聞導語鏡頭的畫面特征:
一、完善新聞細節,凸顯電視新聞導語優勢
大陸的電視導語鏡頭就如一碗清湯掛面,觀眾只能豎起兩只耳朵專心地聽播音語言。如果畫面剪輯打亂了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破壞了整條電視新聞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邏輯關系,那么觀眾就會聽得很吃力。電視是視聽雙通道的媒介,而且相對于沒有屏幕文字的畫面配語音的新聞來說,屏幕文字的介入能使得語音描述與畫面展現的內容在屏幕文字的幫助下對應得更加吻合,減輕電視的負功能。
電視新聞的細節對新聞報道來說至關重要,正如研究電視新聞語言學的黃匡宇教授提出的,電視新聞的細節是指能夠突出新聞五個W和一個H的語言符號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語言,它并不僅指有沖擊力的圖像,還包括現場語言、播音、音響、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②
信息傳播所獲得的價值大小,與其信息所運用的傳播符號有著密切的關系。1967年出現了一種多渠道傳播與提示—累計理論(The Cue-Summation Theory)。當時,該理論的提出者賽維瑞(Severin)指出,如果有適當的提示或刺激物增加,學習的效果也將增強?!疤崾尽塾嬂碚摗敝赋觯骸爱斘淖中畔⒑蛨D片并列展示在受眾面前時,能相互提示,特別是能引起受眾的回憶和聯想,從而調動記憶庫中的知識和信息,增強理解,加深記憶。數字技術更使得多媒體傳播如虎添翼。”③
電視就是一種多媒體,同樣適用“提示—累計理論”。一般沒有屏幕文字與有視像化屏幕文字的電視新聞其傳播符號的區別如下:
無屏幕文字:播音員+播音語言+新聞畫面
視像化屏幕文字:播音員+播音語言+新聞畫面+屏幕文字+動漫+圖表
顯然,視像化屏幕文字的電視新聞符號多于一般無屏幕文字或簡單用屏幕文字的電視新聞,其新聞信息在多種符號的共同作用下表達得更加明確,受眾對其的認知更快捷,記憶更深刻。
臺灣電視新聞導語的畫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們把屏幕文字視覺化落實到標題和畫面上,使平淡無味的鏡頭耳目一新。臺灣電視新聞在每則新聞一開始播報時就上標,并盡量保持上標的狀態,包括沒有畫面的簡訊或新聞(口播新聞)在內,每則新聞至少要有一個以上的標題,有時還會有2個以上的大標替換讓觀眾維持視覺的新鮮感。(圖1)
二、 “捆綁式”報道,強化導語主題
圖2是一則“捆綁式”的新聞。所謂“捆綁式”新聞是最近幾年電視新聞中較常運用的一種報道形式,它將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發生的同一類事件捆綁在一起播報,大大增強了新聞的傳播效果。
將類似的報道集中在一起,并且將導語鏡頭制造成雙導語畫面模式就是一種“捆綁式”新聞報道方式。左邊是剛播報完的家庭隱患,桃園母被虐殺人事件。右邊窗口就是主持人正在報道的臺南狠心殺癱夫的家庭悲劇。這個導語畫面同時又用了一個總的大標題:家暴多年 妻殺癱夫鋼杯砸爆頭,再一次將正在報道的主題凸顯出來。
一般情況下,紙質媒體的各條新聞都是獨立成章的,它不需要有導語從中串聯,而電視新聞則需要有文字在整檔新聞欄目中起串聯作用。這個特點在大陸電視新聞中的應用較常見,但結合新聞鏡頭作為播音畫面的雙導語畫面,并串聯在一起報道的這種捆綁方式,就比較少見。這種同類新聞串聯報道的方式不僅找到了新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原本分散的、類同的、單薄的新聞顯示出綜合效應,還大大增強了新聞的信息量和分量,讓觀眾加深對此類新聞的印象。
三、通過景別置換,制造導語懸念
圖3這則新聞的導語鏡頭中,通過景別的變換,一步步地交代事件,并且觀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更想了解事件的結果。畫面首先運用了遠景交代事件發生的位置,對畫面中的重要人物進行定位(會場外執勤人員維護秩序,其中兩人引人注目,關鍵詞:馬謝辯論,場外重兵,國安部隊,黑水取經),然后記者再切到中景(兩個頭戴黑水公司帽子的警官被突出,并打上文字介紹他們各自的身份),最后特寫交代特定的細節(鏡頭推到某個人帽子的圖案標識上)。報道的同時還搭配了上文字信息,使這條新聞的主要內容立刻從基底凸顯出來,這樣不但有利于觀眾輕松地抓住新聞信息點,形成信息易受性,而且還為新聞制造了引人入勝的懸念。臺灣新聞經常以設問的方式,引起觀眾注意,提高了電視傳播的效果。
四、 利用漫畫特輯,使導語畫面更精彩
臺灣年代新聞在報道臺灣國安局局長許惠佑的風化案時所用的動漫,很清晰地再現了不可能拍攝到的新聞畫面。在此篇報道的導語鏡頭中,就能看到許惠佑被畫面引申放大了出來,并且打上標題“伸狼爪?許惠佑被控性騷擾秘書、女記者”,這種風格的報道只有在臺灣電視新聞中才能看到。
對于已經成為歷史,或者缺乏現場畫面的新聞,利用動漫來幫助新聞的敘述,比單單運用主播語言來陳述事件要精彩得多,使得觀眾能免去繁瑣的說明,直接通過圖像和文字看懂信息點,為導語鏡頭提供了有力的補充說明作用。實踐表明,為了彌補由于攝像機無法觸及的新聞現場畫面而造成的新聞信息空洞貧乏的缺陷,極為有效的敘事手段就是動漫形式的運用。動漫以其聯想、重構、趣味的敘事手法模擬、再現新聞現場的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今電視新聞中“空鏡頭多、重復鏡頭多、虛假扮演鏡頭多、準確敘事鏡頭少”的被動格局,此為動漫符號信息價值的重要體現。④
導語是一條新聞的點睛之筆,畫面是電視新聞的獨特優勢,成功的導語鏡頭更是電視新聞——開始就吸引觀眾的制勝法寶。
畫面的任務在于以具象符號的色彩、形象、動畫空間等因素與抽象的解說詞聯袂向觀眾傳播完整的信息,而導語鏡頭的出現則幫助圖像與語言共同組成的信息在電視新聞傳播中達到了完美的體現,杜絕了“聲畫游離”現象。因此,處理好新聞的導語鏡頭對吸引受眾來說,是首要的關鍵環節?!?/p>
參考文獻
①陳飛寶,《臺灣電視新聞發展脈絡》[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7):69
②黃匡宇:《電視新聞語言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273
③羅以澄、黃雅堃,《論動漫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敘事價值》[J].《現代傳播》,2007(3)
④盛希貴:《影像傳播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5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09級研究生,宣城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