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梅 鎖敬慧
【摘要】亳州廣播電視臺開展的“走轉改”活動,再次證明地方媒體只要做到用“真情”辦節目,用“真心”對觀眾,用“真誠”服務百姓,就能贏得百姓喜愛,就能贏得市場青睞。
【關鍵詞】走轉改品牌欄目《走進農家》
2011年8月份,在中宣部等五部門的聯合動員部署下,全國新聞戰線啟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猶如空氣凈化器,“走轉改”活動為浮躁的電視熒屏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尤其是在“娛樂、噱頭、隱私”充斥的今天,“走轉改”讓電視媒體從浮躁回歸質樸,漸漸被淡化的“服務”形象取代了過度的娛樂形象,讓人耳目一新,那些來自基層一線感人至深的新聞報道,展現真實的國情,體會真實的人生,讓觀眾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媒體的貼心與知心,傳統廣電媒體也在活動中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曾經一度迷茫的電視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在激烈的多媒體市場競爭中過度的“獵奇和娛樂”只能短暫贏得收視率,而流于低俗形象的媒體只能離觀眾越來越遠。正像央視在 “走轉改”活動中總結所說:媒體只有贏得民心,才能走得更深。
那么如何贏得民心?2011年10月18日,央視《朝聞天下》在“走轉改”專版中以《對農電視節目,走進農家助農增收》為題對筆者所在的亳州廣播電視臺《走進農家》欄目進行了報道,一檔在地方臺很火的“說農事談農時話農技”的欄目,在“走轉改”活動中脫穎而出,不是偶然。筆者認為,因為欄目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貼近性和服務性,做到了用“真情”辦節目,用“真心”對觀眾,用“真誠”服務百姓,不但贏得了百姓的喜愛成為品牌欄目,還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一、十年不變堅持“服務”宗旨
十年前,亳州廣播電視臺針對亳州是農業大市的特點,創辦了服務三農的公益性欄目《走進農家》,欄目以“走進農家,服務到家”為宗旨,向廣大農民群眾及時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供農業致富信息。
譙城區五馬鎮的康大媽,辛苦種植的黑梨,在市場上卻沒有人認可,欄目組除了給她宣傳以外,還聯系了當地的一家大超市帶著車到康大媽地里采摘,不僅幫她解決了銷售問題,還讓她的黑梨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并在其他鄉鎮得到了推廣種植;河南省虞城縣的劉大哥,為了發展特種養殖,特地跑了很遠引進了野豬苗,沒想到銷路卻遇到了難題,通過欄目的報道后,野豬養殖一時成了熱門……《走進農家》的節目常態就是以幫扶農民為主,類似這樣通過記者的幫忙解決農民朋友在生產、生活中遇到難題的實例不勝枚舉。
二、圍繞需要創新服務形式
十年來,因為一直圍繞“服務”辦欄目,“農家”受到農民朋友的追捧,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求助于記者和編輯,而欄目的時間有限,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民?編導不斷地調整節目的形式,滿足觀眾更多層次的需求。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幫助到更多的農民朋友,欄目組人員挖空心思,除了利用游走字幕之外,還專門開設了短平快的“農家百事通”和“農貿市場”版塊。對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個別問題,“農家百事通”一對一地進行回答,而農民反映集中的問題,記者和農技專家一起到現場為他們解疑釋惑。對于農民養殖出的家畜家禽或種植出的農產品,銷路出現問題的,編輯通過“農貿市場”進行免費發布,哪怕是一頭牛、兩畝藥材、幾十斤種子,欄目都幫忙。從2005年開通這兩個版塊到現在,欄目共回答農民提問4032個,免費發布供求信息20000條以上。
三、精做活動延伸服務
除了精心做好欄目以外,《走進農家》還定期舉辦各類活動,規定每月至少舉辦一次活動,每季度至少舉辦一次大活動,而且,這些活動保持持續性。通過舉辦活動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來,讓他們切身感覺到《走進農家》就是他們自己的欄目,讓觀眾從欄目中獲得快樂。十年來,欄目組先后舉辦“農民兄弟,我們和你在一起”大型幫扶活動、“瓜王大賽”、“菜王大賽”、“十大農村致富帶頭人”評比、“咱村的好人”評比、“農民演員巡演”、“百姓春晚”等大型活動20多個。除此以外,欄目還不斷為農民朋友送科技、送醫療、送電影,每年都組織“大型義診”、“科技宣講”、“免費為農民送電影”活動。
四、多方取經提升服務能力
《走進農家》是面向農民的一檔公益性欄目,如果板起面孔來說教,勢必起不到作用,為了讓老百姓喜歡看、持續看,看了以后忘不掉、記得住,欄目組成員花費了大量心思,多次選派優秀員工遠赴山東齊魯臺、湖北荊州臺,學習兄弟地市臺創辦對農欄目的經驗,最終一步步摸索著把欄目風格確立為“幽默詼諧、插科打諢”的基調;主持上形成了“一位在攝像機前串詞播報、一位在攝像機后插科打諢”的形式,獨特的新聞播報方式讓百姓眼前一亮;另外,欄目新聞的表達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用戲曲、相聲片段來切入主題的,有用山東快書來解說或配音的……,目的就一個,讓農民朋友們通俗易懂,寓教于樂。
《走進農家》用十年的“真情”和“服務”打動了農民兄弟的心,也用十年的潛心鉆研打磨了一檔支撐一個頻道、影響皖北豫東的區域性品牌欄目。2007年、2010年欄目先后榮獲“安徽省十佳欄目”稱號,2010年榮獲“中國廣播電視三等創優欄目”稱號,2011年榮獲“中國十大品牌欄目”稱號。除了收獲榮譽,更收獲了良好的市場口碑。《走進農家》開播十年來,欄目最初時長15分鐘,一周一期,只有一家冠名單位,費用不足10萬元,到2012年,欄目一周六期,冠名及創收超百萬元。
這些成績的取得,源自于農家記者的艱辛付出。一年365天,《走進農家》記者有350天一直在路上,如果按每天最少40公里算的話,那么,一年里,每位記者就走過14000公里,欄目組8位記者,走過112000公里。但是每個加盟其中的記者,能忍耐住艱苦,保持著工作的熱情和激情,筆者覺得這源于欄目的管理。
1、樹立共同美好愿景
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欄目只有樹立共同的愿景,才能更好的提高團隊穩定性與戰斗力,從一定程度上延長團隊壽命!《走進農家》欄目自成立以來,就有一個堅持不變的的愿景,那就是幫助更多的農民實現致富的夢想。無論是欄目的老記者,還是剛剛加盟的新記者,都牢記自己的使命,發現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向農民推廣;了解了新的涉農政策,他們就用最質樸的語言為農民朋友解讀;挖掘了致富典型,他們就從最具體、生動的細節向農民朋友宣傳……每位記者都把農民的訴求當做自己的訴求,保持最好的采訪狀態,力爭把信息傳遞得快點、再快點。
2、打造價值實現平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知我們,人生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每當深入到田間地頭去采訪,農民朋友期盼的眼神,熱情的接待,讓每位記者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職業的神圣和責任的沉重!下雨時,老鄉不忍心讓記者步行采訪,就開著三輪接送,完全不顧三輪車在泥濘的路上左右“擺尾”;下雪時,老鄉不顧寒冷,幫記者把采訪車推出雪窩。通過記者的報道,自產的果子順利賣出后,老鄉總會留幾箱,大老遠的給記者送來……“農家”記者在幫助農民的同時一直在收獲感動,在感受著他們喜悅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3、考評鍛造精銳團隊
當然,優秀的團隊,靠的是嚴格管理的“鍛打”。《走進農家》開播以來,堅持 “每日節目點評制度”,每周固定時間進行集體業務學習不少于兩小時,集中收看央視和優秀地方臺的涉農欄目,每年還分批分次開展專題講座,部門負責人帶頭授課,業務骨干分別講課,營造濃厚的業務學習氛圍。通過新聞點評、挑錯改錯、范文學習、稿件評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記者、編輯、主持人的業務水平。每月集中記者評出周評好新聞、月評好新聞,讓他們在向身邊同事學習的同時,也增強記者的創優意識,為農民朋友提供優質服務的意識。每月都制定“主題報道、深度報道、系列報道”任務量,對按質按量完成的人員給予表彰,并作為每月績效考核和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不能按質按量完成采訪任務的人員給予通報批評,年終不得評先評優。
是用真情打動百姓,還是用噱頭戲謔觀眾?是精做有用信息服務群眾,還是迎合獵奇心理誤導受眾?《走進農家》在十年走基層的實踐中告訴我們,作為離一線最近的地方媒體從業者,只要踩著泥土,嗅著鄉風,拉著鄉情,想著百姓,欄目和熒屏就會更加生動活潑,百姓也會更加真切感受到媒體的真實和溫暖,與此同時,帶來的高份額的收視市場和豐厚的市場回報,也會讓地方臺欄目更富活力更有生命力。□
(作者單位:亳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