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軍 鎖敬慧
【摘要】本文筆者結合實際,分析了虛假新聞出現的根源和杜絕其產生的辦法。認為媒體只有密織“軟硬”兩道屏障,才能更好地擔負起“黨和政府的喉舌,百姓貼心人”的重任。
【關鍵詞】虛假新聞稿件核實社會監督
在近年來的媒介傳播中,一些虛假新聞擾亂了信息傳播的秩序,混淆了受眾的視聽,引發社會對新聞媒體的質疑。其實,作為信息的“制造者”,媒體人就像生產要在市場中流通的物品一樣,必須用“良知”支配自己的雙手,保證在鍵盤中敲擊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都是真實而客觀的,因為一旦虛假信息流入到現實中,局面就很難掌控。當下網絡媒體傳播迅速,具有核裂變式的傳播能量,虛假新聞導致媒體公信力喪失,使信息涉及到的個人或單位的聲譽深受傷害,嚴重的則造成公眾對職能部門甚至是政府執政能力的懷疑,使黨和政府的形象受損。
2010年12月22日,某報第18版刊登的一篇題為《夜上黃山誰讓救援隊變敢死隊?》的報道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報道講述了12月12日晚,被困黃山未開發區域的上海復旦18名驢友獲救的經過。報道稱,復旦學生“三次報警失敗后,一個隊員想到了上海的親戚。當時的說法是,他二姨父影響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絕對有效。”而這段文字是記者在采訪中聽說的,未加核實。這篇虛假報道通過一些網站轉載,引發網友對“影響很大”的“二姨夫”是誰的猜測,讓網友對上海和安徽兩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動產生質疑,給滬皖公安部門帶來了較大的輿論壓力。后經證實,這位“二姨夫”并非“影響很大”,只是一個普通上海市民。
一、虛假新聞出現的根源
對于虛假新聞的危害性,媒體從業人員心知肚明,然而在我們的行業中還是“年年喊打假,年年有制假”,為何虛假新聞“滅而不凈”?針對近年來發生的多起虛假新聞案例,筆者分析將其原因歸結為“四失”。
1、失德
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在兩種心態的作怪下造成職業道德缺失和社會責任感缺乏。一種是功利心態。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他們急于要建立事業和經濟基礎,實現人生理想。對功利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凡事都有度,以功利心態搞新聞報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肯賣氣力去采訪、寫作,就會出現虛假新聞。名利不是不能追求,但“君子愛財”,須“取之有道”。做新聞人,應有一份社會責任,需要一份擔當,淡泊些是應該的,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
二是浮躁心態。現在一些記者采訪作風不實,甚至在家打打電話,上網搜搜,憑自己想象就可以造出新聞來。因為浮躁,所以不能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做人、做事,表現在工作中就是作風浮夸,“耍小聰明”。以浮躁心態做新聞工作,很難沉下去,沉到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中去,如此,要“完成任務”,只能面壁虛構,弄出虛假報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2、失道
少數媒體從業人員沒有自覺遵循新聞規律。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本質是真,這其中包括:一、確有其事;二、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必須準確無誤;三、新聞中引用的各種資料必須準確無誤;四、新聞所反映事實的環境、過程、細節、人物的語言、動作必須真實;五、新聞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認識和心理活動等,必須是當事人所述。
反觀現實的采訪報道,無中生有者有之,有一幅新聞照片,畫面是一位婦女跪在地上,雙手合攏,朝著空中的一架直升機叩頭。照片說明說的是“感謝政府、感謝黨,為我們派來了救星。”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位婦女是怕飛機降在她家的麥田里把小麥壓壞了,不讓飛機降落。這是抗洪期間發生的事兒,知道內情的人都覺得實在是假得可笑;不客觀公允者有之,特別是在批評性報道、爭議性報道中,有些記者有失公允,只采訪到當事人一方,或者采用電話采訪,但是此種采訪方式存在弊病,電話采訪不能視覺參與,不能確定被訪者的確切身份;看問題以偏概全者有之,事物發展是多樣性的,并不是一因一果,經常是多因一果或是多因多果,有些記者不注意深入調查,造成以偏概全,以點帶面;過于夸大事實真相者有之,寫批評報道添油加醋,隱瞞真相,寫表揚稿,說一些過頭的話或者拔高的話;濫用形容詞者有之,描寫時夸大、渲染、濫用“非常”“最”“絕對”“很”等之類的詞語。
3、失察
對新聞稿件審查把關不嚴。特別是在網絡新媒體時代,責任意識更加重要。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新聞信息多點發布和快速傳播的情況下,對新聞媒體鑒別信息真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堅守社會責任底線,把真實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很容易成為虛假信息的“二傳手”。
2010年12月6日晚,一條內容為“金庸去世”的帖子出現在新浪微博,并迅即被轉載。這一虛假消息被“國字頭”新聞周刊新媒體編輯以“即時新聞”的形式發布在了他們的官方微博上。但是因為沒有注明轉發,很多網友誤認為是該網官方首發消息,不少人信以為真,轉載更趨瘋狂。直到半個小時以后,知名媒體人士閭丘露薇發布微博辟謠。雖然造謠者已難查到,但這條不足60字的微博,卻導致該周刊的公信力受損。
4、失教
媒體從業人員自我學習教育不夠,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軌變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新聞隊伍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有激情、有闖勁,但由于閱歷尚淺,有時候對政策、把握沒有較高的敏感性,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夠立體和全面,如果思維、視野上出現偏差,就很容易導致其新聞報道出現問題。最大的原因是記者的知識儲備不夠,不足以判斷稍顯復雜或者專業性強的信息。新聞媒體經過長期的發展,需要的是復合型和專家型人才。
二、多方位監督防止虛假新聞的產生
新聞的“制作”必須像“純凈水”的生產一樣,層層凈化,每一道工序都會過濾掉一層雜質,最終呈現給受眾的是最純凈的信息。所以,必須建立一道能讓眼睛看到的有形屏障——多方位監督,才能更好地防止虛假新聞的產生。在制定杜絕虛假新聞內部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方面,筆者所在的亳州廣播電視臺在多年的新聞宣傳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1、建立核實稿件機制
許多案例表明,一些虛假報道之所以不斷出爐,在于編輯失察和監管不力,其中最大誤區是對記者的盲信和過度依賴。為此,我們建立核實稿件機制,將核實稿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來抓,除了要求記者把好核實這一關外,還要嚴格要求編輯有強烈的質疑精神,不能盲信記者,確保每一篇報道或事件要被兩個以上的消息來源證實。
針對采編隊伍管理中存在的盲點、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認真組織開展“五查五把關”。一查導向,把好輿論引導關。二查責任,把好報道審查關。責任意識對杜絕失實報道至關重要。三查采寫,把好作風建設關。工作作風不細致、采訪作風不深入,采訪中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甚至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些都是虛假新聞和不實報道產生的重要原因。四查來源,把好信息渠道關。由于互聯網等新媒體信息來源紛繁復雜,大大增加了虛假報道的來源和誘因,嚴把來源關至關重要。五查漏洞,把好制度建設關。要嚴格遵守采編工作程序,制定出臺宣傳管理規定,細化新聞和節目審查流程制度。
2、建立健全制約機制
首先,各采編部門修訂完善《審稿發稿程序的規定》。包括的內容有:每天都要召開點子策劃會、采前會和編前會,依據常識判斷是否存在虛假的新聞點子或新聞稿件;要求記者在獲取新聞線索后必須深入現場采訪,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數字說話,確保新聞事實準確;嚴把審稿關,嚴格執行欄目責編、制片人、中心主任三級審稿制度;慎用電話采訪;凡與采訪對象有親戚關系或有利益關系的編輯或記者,一律實行新聞報道回避制度;實行“多簽合一”,即欄目責編、制片人、頻道(頻率)總監、部門主任要在最后一張清樣上簽字,以便出現虛假新聞時追究責任;重要稿件必須送審。
其次,制定出臺《亳州廣播電視臺采編人員十條禁令》和《亳州廣播電視臺新聞宣傳事故處罰辦法》。該“禁令”和“辦法”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工作人員違反宣傳紀律處分處理暫行規定》和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試行)》和上級有關規定,從加強廣播電視節目管理,保證新聞宣傳質量,防止新聞宣傳事故發生入手,就從事新聞采編播、傳輸等相關崗位工作出現的失誤進行明確的責任界定和懲處,為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求真務實的新聞隊伍提供了制度保證。
3、健全社會監督機制
成立視聽監播組,每天抽查審看新聞節目,公布虛假新聞舉報投訴電話,邀請社會各界對全臺編采人員予以監督。同時對所有舉報、投訴及時進行查處。對查實的有違法違規問題的人員,限制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對查實的重大違法人員予以辭退,并公開通報。通過這些措施,促使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杜絕虛假新聞。
總之,只要我們用眼睛入微地觀察,用掌握的事理認真分析,用耳朵仔細聆聽,用一顆有良知的心投入采訪,虛假新聞就沒有產生的空間,為受眾打造一個純凈透明的信息傳播空間。□
(作者單位:亳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