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艷
【摘要】自從200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改版成功后,全國各地類型化電臺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這對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類型化的改革,應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結合實際進行相應的調整,做出最適合本地的類型化廣播。
【關鍵詞】類型化廣播伴隨性音樂電臺
從2002年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改版成功后,類型化真正走進了中國大陸,為很多電臺所效仿。安徽音樂廣播從2008年10月份開始也走上了類型化的道路,本文探討了類型化廣播在中國的發展,類型化和傳統欄目化的區別和優勢,及其發展前景。
一、類型化電臺
類型化電臺,國際上稱為Format radio,又譯為格式化、個性化、風格化電臺。它淡化一個個節目,凸顯整個頻率的面貌;聽眾不需要節目表,打開收音機隨時可以收聽到所需內容。與此相對應的是欄目化電臺,每個節目區格明顯,聽眾必須依照節目表鎖定特定時間收聽特定節目。
類型化廣播,是根據分眾的原理,為服務特定群體提供特定的廣播內容所組建的廣播電臺。它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其鮮明的頻率特色迅速抓住了最有效的收聽人群,從而穩固占領了受眾市場。
二、類型化電臺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從國外廣播業發展來看,當一個受眾細分時代來臨的時候,廣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頻率專業化的道路,而頻率專業化的成功,要么滿足具有特定需求的群體,要么滿足特定市場上的群體需求。類型化電臺的出現源于日益激烈的傳媒競爭,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廣播遭遇了電視媒介強大的挑戰。但是,“不久電臺就發現,可以用某種類型的音樂為某些廣告商吸引一個特別的、特征性甚高的、懷有某種特殊興趣的聽眾群。于是,類型化(format)廣播便出現了。”
現階段,我國大陸的廣播媒體隨著電視的擠壓、網絡的發展日漸趨于邊緣化,目前聽廣播的人一般來講都是看不到電視的人。人們對廣播的感覺方式從一個個節目的細節式體驗變成了對頻率整體的把握。這種情況下,類型化電臺應運而生并大受歡迎。
中國最早的類型化電臺是200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音樂之聲”,節目以2小時為一個段落,音樂和主持人語言有嚴格的比例限制,播出后受到了聽眾歡迎,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接下來,便是2004年元月我國第一家純新聞類型化電臺——東廣新聞資訊頻率誕生;2004年6月湖北電臺類型化音樂頻率“FUN MUSIC RADIO”正式運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5年9月28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廣播開播,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類型化純資訊廣播頻率。
三、類型化電臺為什么能取代傳統的欄目化電臺
1、聽眾方面的優勢
類型化的音樂電臺主要是以音樂為中心。從聽眾收聽率的調查中看出:這種整體的運作方式讓聽眾對整個頻率的依賴程度提高,聽眾收聽同一頻率的時間延長,頻率的品牌價值較快得到提升。
這種情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得到了驗證。一份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聽眾長時間收聽中央電臺音樂之聲,有高達46.6%的聽眾平均每周收聽“音樂之聲”超過7次,聽眾對“音樂之聲”所開設的每檔節目記憶度很高,84%的聽眾對“音樂之聲”有超高的節目滿意度。
采用類型化電臺模式后更為可喜的變化還體現在收聽人群的擴張上。以前收聽廣播的最多是學生和司機,現在,由于類型化伴隨狀態和隨時收聽的特點,又加入了辦公室一族和眾多的移動人群,比如開車的白領等,并且,這部分人也是都市中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2、廣告收入方面的優勢
不可否認,廣播在我國當前的傳媒市場中正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2002年全國廣告總收入為903.15億元,廣播21.9億元,在傳統的四大媒體中僅比雜志廣告高。我國廣播廣告占GDP的比重也低于國外,如美國的廣播廣告占GDP的比重是0.17%,我國2002年廣播廣告僅占GDP的0.00166%。
但是近年來,中國廣播廣告收入呈現一種增長的態勢,年增長率在20%左右,2001年浙江、山東、北京等臺的增幅甚至超過40%。由此可見,廣播媒體的發展仍然有潛力可挖,它的發展前景依然被看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激烈,人們的流動性將會日益增強,對資訊的要求會日益提高,對時間的分配也會日益吝嗇。所以,類型化電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隨著廣播的復興迎來發展的春天。①
走“類型化”的道路,為廣播市場競爭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起點。類型化的操作是頻率從“廣告售賣”到“頻率經營”轉變的前提,目前來看是我們保持優質媒體競爭的利器。類型化的操作可能對廣告創收短期內會有風險,但首先聽眾可以受益,主持人每小時的語言量嚴格控制在5分鐘內,沒有“口水”;其次可以解決頻率專業化的問題,摒棄“綜合”、摒棄無聊的娛樂,凈化頻率環境,最終是廣告得益,廣告與節目內容的一體化即“植入性廣告”,會使類型化廣播成為大廣告公司最有效的廣告投放載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有過這樣的論述:“差異就是市場,創新就是暴利。善于創新和尋找細分的市場,突出其彰顯自身核心價值的差異點是未來傳媒業競爭的主戰場。”差異不僅體現在內容上,它還涵蓋在“產品”構思、生產、包裝、銷售的全過程。差異化已成為傳媒業競爭的關鍵要素,成為當今媒體競爭的大趨勢。類型化電臺就是以“新聞”與“音樂”這兩項大眾傳播中最重要的功能為法寶,在傳統電臺的基礎上,更加符合聽眾收聽的習慣,尊重傳播規律的一種播出模式。
四、播出系統上,類型化電臺相比傳統電臺的優勢
類型化音樂電臺率先使用RCS(radio computing services),即自動化數字播出系統②,由電腦取代主持人選歌,科學根據樂曲節拍編輯所預備播放的曲目,這種顛覆傳統的節目制作方式,也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爭議。目前中國“音樂之聲”等幾家國內音樂電臺采用的就是這樣一套系統。
我們聽到的傳統電臺節目,通常都是由主持人選歌,但是在類型化音樂電臺,選歌交給了RCS自動化數字播出系統,由一個專業的節目總監負責監督和管理電腦的運行。拿到新歌后,電腦操作人員首先會計算出每首歌的節拍、前奏和尾奏,在歌曲進庫的同時輸入這些技術參數。由于每一個時間段的歌曲情緒和節奏的張弛已經預設,對于早上的“醒腦”節目,電腦便會自動挑選歡快的歌曲。這完全是歐美類型音樂電臺的操作模式,整個電臺節目的音樂節奏,都處于科學的管理與控制中。主持人講話的時間不能被人為調整,一首歌曲結束,電腦會計算出精確的時間給主持人作串詞之用,什么時候播出廣告,什么時候播出電臺的呼號,都不能被打亂。電腦取代人的最大價值就是剔除了以往由主持人選歌的弊端,RCS自動化數字播出系統要求主持人的串詞不能說得太滿,每一首歌都要完整播放出來,不能用語言壓混播出,要留給聽眾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每小時13首歌的播放頻率,逼迫主持人在每一次串詞之前必須字斟句酌,以非常嚴謹和對聽眾高度負責的態度開口。
五、以安徽音樂廣播為例,看類型化電臺的發展
為了將頻道辦出個性和特色,做到與眾不同,安徽音樂廣播在2008年10月采取類型化電臺的運作方法,打破了欄目中心制,改“廣播”為“窄播”,變“窄播”為“有效傳播”,以流行音樂為主要內容。
類型化電臺淡化了欄目,以打造名牌頻率為目標。對聽眾而言,這種播出模式容易記住電臺特色,容易了解電臺提供的內容,容易養成收聽習慣,使聽眾收聽時間加長,形成較高的忠誠度,創造穩定的收聽率。
以安徽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為例,強調類型化特點,重點放在了音樂本身的欣賞性上。2008年實行類型化電臺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聽眾不喜歡聽主持人太多說話,除了整點資訊之外,主持人的語言每小時限定在3分鐘內。
安徽音樂廣播的廣告每小時兩次,分為整點、半點播出,部分時段在每小時15分、45分的時候也有廣告開口,這樣一來,廣告和節目融為一體,既不影響聽眾的收聽,也符合廣告主的需要。另外,廣告的形式除了品牌,還可以捆綁各種音樂小專題,做到廣告和節目相伴隨并互為襯托,達到了廣告的有效傳播。
類型化音樂電臺雖然受到很多聽眾的喜愛,但也有一部分聽眾不能接受這種類型化的電臺,在他們看來,聽類型化音樂電臺就像在欣賞一張沒有封面的CD,他們希望對每一首歌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適合時代發展產生的類型化廣播應運而生,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廣播都適合走類型化道路。各個地方臺應該對市場進行深入、徹底的調研,再決定應該走怎樣的類型化之路。
目前,我國的類型電臺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音樂類型電臺則更是處于其“嬰兒期”,還需要實踐者根據具體情況加以革新,以適應不同類型電臺、不同地區聽眾的習慣。電臺在類型化的時候也應注重節目的深化,使聽眾能夠對節目和主持人產生符合該頻率風格的認同感,同時也要盡量達到市場的認同。類型化電臺在我國的發展還任重而道遠,但是根據先行者的改革效果來看,其前途十分光明。□
參考文獻
①王麗,《類型化電臺與廣播改革》,《新聞前哨》,2007(2)
②嘯天、柳鶯、王波,《類型化音樂廣播對主持人的要求》,《新聞前哨》,2008(5)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