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東
傳媒援助就是指媒體針對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況和遭遇,憑借其傳播資源和優勢,以及開發其背后的政治、經濟資源,通過報道新聞、提供信息服務、發表評論或者策劃活動等方式,整合社會資源,為其提供經濟、法律援助,心理指導和輿論支持,幫助他們緩解壓力,走出困境。
當前農民工傳媒援助的表現
報道新聞和傳播信息是傳媒的根本功能,自然也成為傳媒援助農民工的基本方式。通過分析《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2011年有關農民工的報道發現,農民工的傳媒援助主要集中在輿論援助和信息援助兩個方面。
發揮輿論引導功能,推進維權進程和動員社會參與。輿論引導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功能之一。宏觀上是一個國家調控內部情緒的主要工具之一;微觀上是承擔社會教化,引領潮流等行為的職責。作為反映社會觀念形態的新聞媒體主要通過影響人的精神領域來產生預期效果。
新聞媒體擁有受眾資源和引導輿論的力量,在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工人日報》把維權報道作為自己的特色,在維護農民工的政治、經濟權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該報的《維權周刊》大量刊登維權熱點調查和典型事件報道。此外,在其他新聞版上圍繞討薪、工傷等問題也不時刊登關于維權的報道。這些報道把總工會的權威性和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相結合,在農民工維權方面發揮了較大作用?!掇r民日報》也持續多年開設《法律援助》和《法制時空》版,有關農民工維權的報道占維權新聞總量的近70%。大眾傳媒還是協調各種社會關系、整合社會力量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所強調的傳媒具有“動員功能”。處于社會低階層的農民工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領域都要支付較高的代價和成本,常常表現在子女教育、欠薪、工傷等方面,傳媒可以借助其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多方面發揮動員和組織功能,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來促進現實問題的解決,并從長遠角度提供資本、技術和信息方面的扶植,幫助農民工開發潛能,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發揮信息整合功能,提供就業信息,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時至今日,很多農民工的就業信息、政策信息往往來自親朋好友或老鄉,這種社會資源的有限性使他們所得到的信息既不及時也不準確。如果以傳播信息為己任的媒體和勞動部門密切合作,彌補農民工的信息弱勢,準確、及時地為他們提供急需的就業信息,有助于他們解決勞資糾紛,解決求醫問藥和子女上學方面的困擾。比較典型的個案是《工人日報》的“農民工??痹O置欄目“給您提個醒”,話題廣泛,涉及維權、就業、健康、教育等方面,如“農民工如何盡快適應城市生活”、“外出打工前要做好相關準備”、“怎樣防止在職介所求職時受騙”、“簽訂勞動合同時,農民工要注意哪些問題”等。
傳媒援助農民工的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傳媒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只有和其他子系統保持良好的關系,才能促進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因此,傳媒援助農民工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政府及社會組織的介入和配合。構建社會安全網,把農民工群體置于保護之下,體現了對社會穩定和社會公正的追求。而以社區、人際關系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支持系統,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部分,在扶危濟困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傳媒是社會支持系統中的一部分,其傳播效果終歸是要通過政府、社會組織才能產生,受其支持、配合程度的制約。
其次,公眾的選擇性參與。影響人們實施某種行為的因素很多,包括自身的能力、所要付出的代價、個人經歷等,而態度則是直接制約因素。同樣屬于弱勢群體,由于類型不同,甚至即使是同一特定群體,由于媒體報道的是該群體不同方面的境況,公眾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熱情。受眾對弱勢群體的不同類型及同一群體的不同問題有著不同的態度,這就影響到他們是否愿意采取援助行為或者可能采取何種援助行為。
再次,媒體自身的影響力。媒體影響力的本質就是“它作為資訊傳播渠道而對其受眾的社會認知、社會判斷、社會決策及相關的社會行為所打上的屬于自己的那種‘渠道烙印”。因此,媒體影響力的發揮主要是通過傳播過程實現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可以影響更多的受眾,可以獲得更多的信任,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能夠發揮更有效的引導作用,特別是對于需要公眾援助或涉及維權時,媒體的影響力則不可小覷。
最后,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形式。一般而言,報道內容的重要性和報道對象的顯著性是引起受眾關注的關鍵。但是,人情味和新奇性也是不容忽視的要素,因為農民工群體中常常發生一些違反常態的事情,這正好符合人們尋求新奇的本性。而人情味要素也是農民工報道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引發受眾感情共鳴的“藥引子”。在報道的形式上,包括版面、時段、篇幅以及報道的間歇長短等都是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經過策劃的報道往往要占用較大的版面或較長的時段,并且盡可能地縮短報道的間隔時間,連續地刺激受眾的視聽感官,達到傳播效果。
農民工傳媒援助引發的思考
要注意緩解農民工的精神壓力。獲得援助的前提是被援助者要能夠獲取他人的同情,為此,一些媒體打著援助的旗號,公布一些細節性、隱私性的信息,夸大貧困和落后,把弱者的不幸遭遇渲染化、情緒化。當農民工“被提升”為“公眾人物”后,公眾和輿論就會展開監督并對其形成道德評判,帶來心理壓力。因此,在報道農民工時更應該關注深層次問題,不能只報道那些能夠迎合受眾興趣的所謂“看點”,不應只關注他們遭遇的疾病、貧困等物質層面的苦難,而應當重視求助者的尊嚴和精神訴求,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更好地體現人文精神的關懷。
處理好報道策劃與媒體公關之間的關系。出于宣傳報道或社會環境的需要,有時媒體會策劃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其中也包括對農民工的援助活動。由于扶危濟困符合我國傳統道德標準,而且在使報道對象為人們所關注的同時,有助于傳媒擴大知名度、提高美譽度。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組織社會公益活動能夠立竿見影地樹立媒體形象,取得宣傳報道與媒介公關的雙重效果,達到上下都滿意的目的。但是,報道策劃存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那就是信源與信道重合,容易導致新聞傳播過程缺失把關人,從而使傳播的目的性、新聞的客觀性和媒體的權威性受到質疑。
不能打著援助的旗號搞“媒體綁架”。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多重劇目組成的大舞臺,而人們在社會舞臺上的角色行為與他們“表演”的區域——社會情境有很大的關系。[1]媒體理論家梅羅維茨也指出,與物理場地類似,媒體同樣可以展示或隱藏某些東西,從而創造出新的“信息場景”。[2]當媒體把處在私人領域的人不加保護地曝光于新情境時,被報道對象一旦不能適應媒體新情境的社會期待就會感到壓力。來自媒體的點名求助,無異于將被點名的公眾人物置于“道德烤架”之上。如果不伸出援手,則會招致道德上的聲討。盡管隨著社會的變遷,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也在變化,但是在一個愈加文明的和諧社會里,尊重個人空間和重視職業規范將成為必然的趨勢,拋棄“媒體綁架”應當成為媒體的主動選擇。
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都存在社會風險,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農民工,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社會風險也很容易在他們身上發生。政府在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制定相關政策、構建社會支持系統方面處于主導地位。但是,農民工問題光靠政府是不可能全部解決的。有著傳播和溝通功能的媒體,在社會支持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援助農民工群體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媒對農民工的援助更應該是一種發展性援助,著眼于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掌握謀生技能,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通過“造血式”的援助來幫助提升農民工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能力,使其自強、自立。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名稱:《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新聞傳媒與農民工研究》,項目批準號:08JC860014)]
參考文獻:
[1]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14.
[2]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體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7.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