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昱
7月12日,合肥一中“創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資優生班”被當地教育部門緊急叫停。之前當地媒體的高調宣傳一度讓外界對這項改革舉措充滿了期待。據合肥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稱,叫停原因是因為這兩個學校的做法不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的有關規定。(7月15日《中國青年報》)
當地人管這兩個班叫“神童班”。按照計劃,這兩校招收的學生都將在16周歲以前參加高考,目標直指中科大少年班。現在還好是被叫停了,因為在這個指向性很強烈的目標之下,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這與其說是“神童班”,倒不如說是“學習尖子班”“學習提前班”,或者“學習早熟班”更為確切。
什么是“神童”?在現實的社會語境下,我們往往把能考高分的兒童稱為“神童”,更多是把“神童”局限于學校文化學習范圍內。倘若假設,一個兒童從小沒有書念,跟著一個師傅學電焊,結果幾年后,他的電焊技術比誰都好,那他是不是“神童”呢?在大多數人的眼里,他顯然不是,頂多就是個高級技工而已。但那些能把圓周率背到百位千位以上的兒童,在人們眼里卻是“神童”了。那種通過超常規的學習訓練,能提前考上大學的,更是“神童”了!
我們的教育就是如此充滿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在這種功利化的影響下,教育的目的被收縮到了“考上大學”或者“考上好大學”這么一個小小的筐子里。社會只要求“神童”考上好點的大學這么一個看上去很光鮮的“結果”,至于“神童”大學畢業后能夠干什么,或者能有什么職業成就,往往被許多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其實,“創新人才班”也好,“資優生班”也罷,再光鮮的名字也掩蓋不了應試教育的實質。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李四光、華羅庚、陳景潤、楊振寧、喬布斯等,這些杰出人物都沒參加過什么“神童班”。在現實的環境下,在招生大戰的硝煙彌漫中,合肥一中和八中的所謂“神童班”計劃,其實更有可能成為“尖子生提前掐尖”計劃,成為學校搶奪優秀生源的一種手段。所以,比起一般的班級,“神童班”里的學生大約也只是在奧數、英語競賽等考試成績上更為優秀一些而已。
還好是被叫停了,否則,“神童班”一旦推行,對當前應試教育只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至于指望這樣的“神童班”能夠培養出像楊振寧、喬布斯這樣的科學家或者杰出人物,這與其說是一種期待,倒不如干脆說是一種“奢望”。
(責編歐金昌)
看了本期兩篇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