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前期,夏丏尊、葉圣陶兩位先生合撰的一本指導國文教學的書,很多老師都曾被這本書打動過,并用它指導教學。直到現在,這本書還未淡出人們的視野。可見,這是一本很好的國文教學指導書。
這本書好在哪里呢?
這本書首要的好處在于,它不但教會我們知識,還寓教于樂,使我們讀起來輕松愜意。它通過老師王仰之,學生周樂華、張大文等人串起32堂課,描繪出來的一幕幕場景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其次,它不僅讀來饒有趣味,文辭也很優美。作者很注意詞句的錘煉。例如,文中有一處寫道:“平遠的原野的盡頭,明藍的天幕一絲不皺地直垂下去。”“平遠”“明藍”“一絲不皺”“直垂”用詞新穎,把一片遼闊明凈的藍天鮮明地描繪出來了。又比如當寫到樂華將家里僅存的一點積蓄拿去交學費時:“樂華接錢在手,這錢仿佛有千斤的重,連胸口也像被壓得透不轉氣來。他跑到學校里,偏過了臉把錢授給會計先生,待換到了一張收據的時候,心頭突然一空,好像憑高的人偶然失足,身子掉在半空中。”作者把這段心理活動寫得太貼切了!
這本書的好處更在于,它有實用的教學指導功能,能給師生許多啟發。它涵括了修辭、語法、詞匯、詩詞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讀之下,沒有一處讀者讀不懂的語句,也沒有一處無益于教學的議論。它所討論的都是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觀點也切中肯綮,不偏不倚。全書發人深省的議論俯拾皆是,例如:
“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一定要先有內容,后有題目。”(第三章論題目與內容)
“詩的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并不在乎辭藻的修飾。”(第八章論詩)
“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第十三章論觸發)
……
正因為提出了這么多獨到的見解,也正因為這些問題至今猶存,多年后的今天,回頭重看,這本書依然不失現實意義,依然還是我們“極新鮮的、極衛生的吃食”。
另外,這本書不僅給我們讀與寫的指導,還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狀況,還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書中的王仰之、周枚叔等知識分子實乃兩位作者的自我寫照,在那個戰火不斷的年代,他們處境堪憂,不僅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使得子女輟學。他們就像葉圣陶先生童話里的稻草人一樣不為人了解,然而,他們還是以一顆稻草人般善良的心,為了大家而抗爭,并把奉獻視作自己的幸福。那種甘于寂寞的品性,那股清剛浩然的正氣,讓人感嘆,令人肅然起敬!
讀著讀著,我的腦海里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昏黃的燈光下,夏老和葉老促膝長談著。淡青色的月光普照庭院,有好幾種秋蟲在那里鳴叫。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過著讀書種田的清貧日子,共同感受著讀書和教研的樂趣。
這本書為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先生所著,它注重字音詞義、文法規律及名物制度的考證,論證周詳、表述準確,不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是普通讀者了解《論語》的一本入門參考書。透過文字,我們仿佛和智者正面相對,聆聽孔圣人的教誨。北大考古學家李零所著的《喪家狗——我讀論語》寫得頗有新意,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可以一觀。
蔡元培先生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這部隨筆集充分體現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所謂“新”者,一則蔡先生在當時可算是開風氣之先河,所倡導者多有“先鋒”之意;更為重要的,時過境遷,先哲的思想雖“歷久”(此去已有八九十年)而“彌新”(今天讀來尤覺感動與真切,啟迪智慧)。
陳寅恪先生一生坎坷,中年目盲,晚年足折。然而他從未放棄學術創作,學術碩果累累,被文史界譽為一代宗師,素為海內外學人所景仰。本書收集了陳寅恪自青年至暮年五十余年間所寫的詩作,這些詩作,或記事,或有感,表明了他做人處事的原則,表達了他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他的人格情操。
(責編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