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陜西日報》2012年7月9日文化周刊版鬲向前先生的文化隨筆《<黃帝內經>與人才管理》,題目首先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待反復研讀文章后,更是讓人深受啟發。這是解讀我國古代文化經典的一篇好文章,是引領人們如何學好經典,促進自身工作,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可貴探索。
《黃帝內經》是一部醫學巨著,是我國戰國以前勞動人民及醫學家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歷代學者稱之為“醫家之宗”。其雖系醫學名著,但內容遠不局限于醫學范疇,它實際上是秦漢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對天文學、歷算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管理學、數學以及哲學、音樂、軍事學思想等多種學科研究記錄的集大成者。因此,堪稱我國古代文化寶庫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由于該書年代久遠,文字太過簡奧難懂,其中許多古醫病名和病證與現代醫學的術語也相去太遠。當今的人們幾乎難以下讀。加之,一些學者多為研究而研究,缺少現實應用方面的幫助指導,所以,與普通人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也就逐漸相距甚遠了。而鬲向前先生的《<黃帝內經>與人才管理》一文,正好在古經典如何為今天所用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別開生面的學習和探討。筆者認為其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知者是行之始,行者是知之成。學經典,歸根到底是為了運用。若知而弗為,莫如勿知。鬲向前學習《黃帝內經》的研究成果,正是緊密聯系了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存在,特別是自身工作的實際——人才管理。
他從《黃帝內經》對診病方法的運用:察色、切脈、診尺膚三者不能有偏失,知其一,可稱為工;知其二,可稱為神;知其三,就可稱為最神明的醫生。從人的不同體質及生理特征可為五類,治病時應分類施治,對癥下藥:實癥用泄法,虛癥用補法。從人有陰陽類型的不同,首先應明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的不同,進而就容易知道五五二十五種人的形態,在針刺治療時根據不同的人,應采取不同的方法調治。這樣勢必會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他從以上理論中,聯系實際,從診病治病的原理中悟出了人才管理中的同理——量才適用。明之于其理,就會落之于其行,在日常的具體人才管理工作中,就會自覺地遵循有的放矢、知人善用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才的作用。作者對古代文化經典的學習探索,避免了為學而學,空洞議論,玄而又玄的現象,使讀者閱讀后,既能明其理,又能用得上。
語言通俗簡潔。宋代大學者朱熹說:“辭達則止,不貴多言;言不妄發,發必當理。”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實際上就是能用最簡潔、最曉暢的文字,說清楚最深奧的道理。
鬲向前的文章,不論是從醫道醫德引申到人道品德;不論是從醫病上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積極避免自然和社會的不良侵襲,引申到人才管理上,不僅要重視發現和選拔人才,更要重視積極和主動培養人才;不論是從養生中人的肌體十二臟器的主次關系及相互協調,引申到人才管理的選舉賢能及彼此聯動,最終形成眾志成城效應等問題,都論述得明白曉暢,言簡意賅,讀之使人心領神會。
比如,在論述七十二篇(通天)中:“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的不同特征和施治方法一段時,若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少說也得千字左右。但是作者僅用130多字就將診病要對癥下藥,人才要量才適用的道理概括了出來,并做到了清楚明白。再如,論述第六卷(師傳):“余聞先師,有行必減弗著于方,余愿聞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這一段,作者通過黃帝不忘民之疾苦,憂民意識令人感懷的形象,聯系到人才管理,總結道:“《黃帝內經》的生命觀告訴我們,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同樣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也是我們新時期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這些感悟語言精練,比喻貼切,讀來讓人感到溫暖親切,很自然地認識到了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以“載物”的深刻道理。
思維獨辟蹊徑。以古文化經典研究人才管理的專著不少,比如《三國人才學與現代領導藝術》、《三國演義與經營謀略》、《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等等。但是以我國最早的古典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來研究人才管理的文論似乎并不多見。鬲向前先生能獨辟蹊徑,而且思想、邏輯、見解又那么自然順暢,合乎情理,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黃帝內經》學習的投入,研究的精深。筆者認為其獨特的思維方法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善于創新。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它突出表現為思想觀念上能夠突破陳規、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落實在具體工作中精神狀態為昂揚向上、自強不息、銳意進取、敢為人先。以促進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鬲向前學習《黃帝內經》的研究成果,正是在思維上從如何診治人病,使人聯想到了人才管理中如何診治體制機制弊端。從人的生命的寶貴聯想到了人才的寶貴。從而進一步增強人才管理工作者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比喻精妙。文章中以診病的水平對應識才的水平;以對五種類型的人采取不同方法施治對應到人才柔性管理應把握的知人善用、有的放矢原則;以診治病人中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自覺地適應客觀環境的規律,對應到人才的培養歷練、成長提高;以人的肌體器官協作互動,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對應到人才管理的優化匹配、集腋成裘、內外和諧等,都比喻得精確奇妙。其智其理,使人讀后不得不拍案叫絕,心悅誠服。
突出精髓。一部《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共十二卷,162部分,內容十分宏闊,要全部學懂弄通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鬲向前這篇文論的智慧、可貴之處,正在于選取了與人才管理關系最為密切的幾個部分,通過精學、深鉆、細悟,突出從人才調配的適才適用、人才任用的以德為先、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人才群體的優化匹配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從而突出了精髓、抓住了要領,使主題一目了然,大大增強了其在實際工作中的啟示性、指導性和操作性。
總之,《<黃帝內經>與人才管理》是一篇學習、運用古經典,指導促進現實工作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們希望這樣的研究成果多多涌現,使古經典與普通民眾離得更近些,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簡介:薛亞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作者單位:長安開發采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