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豐 隆平 陽小宇
技能是就業之基。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習某專業的專業知識、技能、行為方式和態度而獲得。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框架下,我們培養的學生只有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才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使教育教學的勞動價值得到體現。俗話說: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職業技能競賽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正以全新的面貌推動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它的舉行為職業院校的教學更好地把準市場脈搏,培養出社會需求的人才,提供了一個作用顯著的導向標桿。作為職業教育人員,認識職業技能競賽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并以此為動力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向前發展,已成為我們研究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作者所在學校是具有54年辦學歷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學院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成績斐然。從市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競賽到省級各類競賽再到國家級的比賽,如全國數控技能競賽、全國化工技能大賽等都有我們院校的學子的身影,在獲獎榜單上名列前茅。特別是化工技術類專業學生,在全國石油與化工職業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賽中更是屢獲佳績。
斐然的成績,首先是高度重視各類競賽活動、認真組織、全力參賽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扎實而又有創新性的日常教學活動才是取得成績的根源。認識到賽場不僅僅是各高職學院彰顯辦學實力、提高聲譽的一個平臺,更主要是通過組賽與參賽來促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引導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即“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研”的技能競賽理念,并通過借鑒緊跟現代新技術,緊貼現代實際生產的省級、國家級競賽設立的競賽項目和賽題,引導教師對專業教學計劃調整和課程教學實施進行思考,推進教學改革與研究,將職業技能競賽與各項學習活動融合,才能取得長效結果,達到技能競賽的最終目標。
如何將職業技能競賽與各項學習活動融合,從歷年的實踐總結來看,主要從三方面著手進行促進。
一、技能大賽與教學進程相結合,建立長效機制
近年來,受技能大賽環境影響,為應對評價學校“好壞”的技能大賽,不少學校在比賽前突擊培訓,影響正常教學秩序,或者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時安排過程中出現了“精英化”教學,教學資源大力度的向個別參賽學生傾斜,這種僅為賽而教、為賽而學,是短而淺的目標,取得的效果也只會曇花一現,違背了技能競賽的初衷。
為真正體現技能競賽“以賽促改”的理念,使技能賽制惠及廣大師生,我院不僅力爭參加每年各項技能比賽,還特別設置學院技能節,使技能比賽成為一種常態融入到日常教學進程中。由初賽、復賽和決賽組成,時間由每年的上半年的初賽跨度到下半年的決賽;參與人員由初賽中每專業二年級的全體學生到最后甄選的作為參加國家級比賽種子選手的決賽選手。而技能競賽項目的確定更是必須按嚴格的申報審批立項制度,確定為技能節競賽項目的基本原則:一是設立項目必須是能涵蓋本專業核心能力、包含兩個及以上單項的綜合性競賽項目(從每個專業的由日常教學必修的重難點課程任務及與企業專家一起開發的突出專業核心技能的兩方面組成的競賽題庫抽取);二是對接省(部)級、國家級職業院校或影響力深遠的行業組織的專業技能競賽項目;三是對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技能抽查項目;四是分高職和技工、中職兩個層次;五是注重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并重,在全院內組織開展數學、英語、語文、思政等公共課程類競賽。
這種時間跨度長,參與學生多,對接度高的競賽項目和機制確保了競賽與技能考證、日常教學有機融合,減少不必要投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和競賽效果。
二、技能大賽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推進融合深度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跟從教師的設計,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此以往,養成了不愛問,不想問,不知道問的習慣,成了知識的復讀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當代高職生的特點喜動不喜靜,而職業院校培養目標使教學內容就應以 “必需、夠用和實用”為基本要求,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成了課堂沉默的原因;同時,一些老師常年不到企業調研,傳授的知識與實踐脫節,學不能致用,也是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
在技能競賽項目設置中,為了使職業教育與企業更好地對接,大多有企業介入。這就使得在整個參賽過程中,無論是設備的購買、場地的布置,師資的培訓,項目的訓練都要與企業進行交流,通過這種深度合作的機會,教師對企業了解加深,掌握了很多專業前沿知識,并把這些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形成了項目化的教學。
在課程設置和內容上的項目化改革:首先專業負責人及專業教師通過深入企業調研,與相關企業的專家探討、總結各崗位的工作任務、所需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匯總出各專業未來從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繼而得出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知識、技能,最終得出專業課程設置。其次專業課程教師參照并融合最新職業技能標準、企業崗位要求、技能大賽要求,將傳統的章節內容整合、轉化為教學子項目,反映到課堂教學中。而每堂課的內容,也都由淺至深地設計幾個與崗位能力相關的項目和任務。
在課堂組織上的項目化改革: 在理實一體化的教室里,學生分為若干團隊,在教師的引領和課前的預備資料幫助下,自主性地逐步完成任務,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出現的問題,評出成績。一個課堂,變成了一次小的競賽,不僅讓學生鍛煉了動手能力,也同時感性地掌握了與企業和真實職場相貼近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激發競爭意識、培養了職業素養和道德。
三、技能競賽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擴大融合廣度
眾所周知,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開展成功的社團活動,可以培養興趣,塑造專長以及鍛煉社交活動能力。資料顯示,在參加技能大賽中成績較好的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相關專業方面的社團。在我院,化工協會會員多次參加技能大賽,囊括比賽獎項更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因此,在學院相關部門的工作中,除鼓勵學生參加公益性的活動之外,也要引導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圍繞技能大賽的知識、技能和形式進行開展,同時給予政策、資金等軟硬件扶持,并聘請企業專家,專業教師作為社團的指導人。這些舉措可以使社團活動更有指向性,也更具實效,同時也使得學生有更多機會和時間接觸此類競賽,將技能大賽的理念和影響普及得更廣。
總之,技能大賽已成為檢驗職業教育質量的 “尺子”之一,也成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推手和切入點。以技能競賽為契機,推動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結合、共育人才的合力;將技能競賽作為載體,貫穿在整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成為培養學生技能的一種教學常態;更將“人人參與,時時競技”的競賽理念,蘊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在不斷強化學生技能的同時,也錘煉著學生蓬勃進取、積極向上的品質。[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1年)“職業技能競賽與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對接的研究”(XJK011CZJ001)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省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