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大部分企業實現了會計信息化管理,對會計人員的信息化工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實務性非常強的課程,在多數高職院校只開設一學期,課時較少,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會被動的按步就班的跟著老師操作,而不知道為什么這樣操作,缺乏舉一反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解決在會計信息化軟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問題。同時會計電算化課程本身的理論較少,更多的是實務操作,因此適用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通過崗位分析設計課程內容
目前高職院校中會計電算化課程目標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介紹會計軟件的設計原理,另一類是對一種商品化的財務軟件操作訓練學習,由于財務軟件數量較多,導致不同學校教學內容有較大差異。課程目標不統一,課程內容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處于什么地位,學生應學習到什么深度,如何將會計理論體現在課程中并不清晰,導致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與會計實務工作的多樣化之間有較大的差距。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像ERP這樣的管理軟件也會逐步進入到中小企業,因此應將ERP等軟件包含的管理思想滲透到課程中,從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角度來設定課程的教學目標。高職會計專業主要培養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人員,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目標不僅培養會計信息化操作能力,還應培養軟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問題的解決能力。
根據會計電算化教學的特點,將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任務化,劃分為若干個崗位技能知識,讓學生以模擬實訓的方式熟悉各個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內容,掌握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識。通過調查,發現有98%的中小企業均采用了財務處理模塊,51%的企業采用工資和固定資產模塊,28%企業采用了供應鏈管理模塊。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可以設置認識會計電算化崗位、系統管理、賬務處理、財務報表編制、工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結構等八個項目,每個項目由多個任務組成,以任務為導向,每個任務包括任務描述、必備理論知識、任務操作三部分內容,同時每個項目對應相應的工作崗位,每個項目有具體的指導及對應練習。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關鍵是教學任務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服務業、商業、工業三類企業的實際案例,將軟件操作與實際崗位充分結合,將一個大的企業案例分解為較小的操作任務,并對每個任務進行細化,以任務驅動方式教學,特別強調整個業務的流程化處理。建立非結構化的學習任務,即學習任務模仿企業日常工作狀態,如會計初始資料往往不完整,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學生在操作時需要思考如何操作才能順利完成工作任務。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教學實施
會計電算化教學一般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專項基礎模塊學習,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各模塊的操作;第二階段進行職業崗位的分崗實訓,旨在掌握職業崗位的專項應用能力(會計綜合核算應用能力),增強職業崗位能力的綜合性,由核算型能力向綜合應用型能力拓展。在這一階段,需要教師綜合不同財務軟件的共性,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使學生在掌握會計信息系統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又全面了解利用會計軟件處理會計業務的原理和方法,從而滿足熟練使用會計軟件進行會計業務處理和會計管理的需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是機械的告訴學生怎么操作,更重要的是使其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含義和目的,才能讓學生更快更熟練的學習和使用財務軟件。財務軟件的講解通常是分任務分模塊進行講述,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生對各個功能模塊的學習,更要培養學生的整體關聯意識,能夠將整個模塊統一協調的操作,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實際應用。會計電算化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1。講授與演示的組織與實施。課程教學中以練為主、講為輔,通過模塊化的會計工作任務,以實際案例讓學生探究式學習。教師講授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兩者并行,邊講邊操作示范,學生一邊聽一邊進行練習,在學生進行實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隨時根據練習情況掌握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動手能力,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手法,并圍繞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深度講解和反復練習,以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最終達到教與練有機結合。教師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反復實踐操作,教師巡回輔導、指導,并根據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對于普遍性問題及時作補充講解。為了方便教師的講授與演示的組織與實施需要在每臺計算機安裝多媒體電子教室。
在課堂學習中,高職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探索的精神,容易出現“照貓畫虎式”學生和“好問式”學生。“照貓畫虎式”學生就是學生學習只是按照老師的演示進行學習,只知道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演示,一旦知識稍加變化就不會操作,或者操作完之后還不清楚,為什么這樣做;“好問式”學生是指有些學生操作中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立刻向教師提問,而不是先主動思考并設法解決問題,教師遇到這類學生,最好是對其進行引導學習,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如何操作。在逐步引導中讓學生自己進行檢查和操作,理解操作的實際意義,找出問題的根源并最終進行解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教師授課的關鍵是解析難點、啟發學生思考、提供參考資料目錄,余下的教學時間為學生自行理解、把握和總結,并以課堂作業或課堂交流的形式加以鞏固。
3。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學、做”一體化的基本含義是實踐教學導向,做中學,學中做。教師在會計模擬實訓時營造實際工作崗位的情景氛圍,詳細講解會計業務流程圖、會計崗位和崗位職責制度、會計科目及重點應用、會計賬務處理要求內容等,為學生思索、判斷、選擇解決經濟實際問題、實訓等創設一定的情景,形成會計電算化教學特色,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4。分組模擬綜合實訓。在學生熟悉整個套帳操作后,可以對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實訓,每個小組的學生根據各套帳的財務數據,建立起各自單位賬務系統,并彼此輪流在賬務系統中擔任不同的分工人員,如出納、會計主管、工資、存貨、固定資產、應收應付等崗位。一是讓學生了解各崗位的職責并熟悉相關的工作,為將來就業做準備;二是培養學生在各個崗位之間的分工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并交流心得、通過角色扮演和換崗實訓,讓學生接觸不同的崗位,明確各種崗位的職責權限,不僅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而且加強了學生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以能力為評價核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會計電算化課程以實踐教學內容為主,考核辦法也應相應的變化,建立一個能評價實踐教學的考核體系,將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兩部分。結合教學過程實訓狀況,確定需要評價的要素,分總賬、報表、工資、固定資產等模塊設定考核指標,其指標應盡量量化,力求公平,并形成一個指標考核體系。以過程考核為主,這樣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減少逃避實踐課的情況,提高學生對實踐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立以能力為評價核心的考核體系,推行多種多樣的實踐考核制度是現實要求。為適應一體化教學方式,課程成績由如下組成:平時課堂表現成績×10%+模塊實訓成績×30%+課程綜合實訓成績×30%+期末成績×30%,充分體現以實踐教學環節為核心,重視教學過程考核,重視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不放松。考試的形式不拘一格,將撰寫實訓報告、案例討論、模擬實驗、專業技能比賽獲獎等級計分等多種形式充分結合。
實行“一憑多證”制,使“課證”深度融合,為學生順利就業奠定基礎。要求學生參加考試取得會計電算化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用友ERP技能證書等。將常規考試與能力考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職業技能證書課程內容完全融入到教學內容中。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只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課程改革應該從職業崗位的典型任務出發,明確課程的技能培養要求,采取適合的手段來進行“做中教、教中學”。讓學生在真實案例環境中,體會到工作實際要求,掌握所學專業知識,體會到實際問題解決方法的要領。
總之,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已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的發展,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式,有效的克服了教學的枯燥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吸引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受到江蘇省教育廳201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CBE教學模式在高職經管類專業中的應用研究”(2011SJD880036)資助。]
(作者單位:鎮江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