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祥

現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就是聚餐。每逢會議、節(jié)慶、談判、交往,都免不了要在一起聚聚,而這種“聚”的形式又大都是以“會餐”為主——同事們坐在一起,推杯換盞,交流情感,倒也十分熱鬧。可從飲食文明的角度看,這種“聚”的形式是需要進行改革的。
自從人類的飲食形成“文化”后,進食的方式就逐漸走向科學和文明。據考證,遠古時代較正式的聚餐活動多是起源于祭祀。按當時的禮儀,祭祀后,主祭者要把祭品分給參與者食用。分食祭肉既是一種禮節(jié),也是一種尊重和榮譽。如孔子在魯國就做過大司寇,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長”,位高權重,可當時的魯定公卻沉迷于女色,不理政事,孔子多次勸諫不聽,特別是在郊祭后,忘記給群臣分賜祭肉。孔子由此看出魯定公已經無心國事,就帶著眾弟子離開魯國,去了衛(wèi)國,從而使魯國失去了國家的棟梁。可見,這種祭祀后的“分餐”在孔子眼中的分量竟等同于江山社稷。這也就是“分餐制”的起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分餐制”到了商代已形成習俗,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了制度,成為社會活動的禮儀和法規(guī)。除了祭祀外,在婚喪嫁娶等宴飲時,也都必須實行分餐,這在《周禮》、《儀禮》、《禮記》等經典著作中都有明細地描述。
比如,我們常說的“席地而坐”,指的就是古時就餐者“跽坐”于筵席上,每人面前一個“食案”,上面擺放著食具和食品,就案而食。許多古代文獻、繪畫上都有記載,如漢代的“鴻門宴”、晉代的“蘭亭宴”及梁鴻與孟光的“舉案齊眉”等資料,這說明了分餐制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直至唐、五代時期,“胡床”、“交椅”引入中原,人們在用餐時才垂足高坐,但分餐仍是主流。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到宋、元以后,人們逐漸擺脫了飲食禮儀的束縛,開始了“大盤上菜,多人共器”的真正“匯”餐制。這種形式以其方便自由的特點迅速發(fā)展,并在經營性的餐飲業(yè)中形成普遍模式。但直到現在,隨著人們對飲食衛(wèi)生的需求以及對飲食文化傳統(tǒng)習俗的“回歸”,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聚餐宴飲類活動應重新回到“分餐制”。
分餐的科學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衛(wèi)生。職場中的宴會和聚餐的桌子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成份越來越雜。每上一菜,眾人匙箸并舉,口水匯于一盤,難免造成食物的二次污染。許多疾病(如肝炎、腸炎等)就是這樣傳播的。尤其遇上烈性傳染病就更加可怕,如2002年的“非典”迫使許多飯店酒館歇業(yè),就是例證。因此,國家衛(wèi)生部明確提出要在餐飲業(yè)中推行分餐制,以減少食物入口前的再次污染和疾病的交叉?zhèn)魅尽?/p>
其次是文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參加聚餐者早已由“吃飽”、“吃好”型轉換為“交往”和“文化”型,人們“聚”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吃”,而是通過“吃”去交往交流,這期間就要體現出一種文明。而分餐的形式可以保持就餐者的風度和形象,使文明和素質得以良好體現和展示,尤其能有效防止酒后失態(tài)、酒后失德的窘境發(fā)生。
第三是節(jié)約。聚餐中的那種“大盤子”往往會造成很大浪費,甚至許多稀缺的食物、廚師精心加工的菜肴,往往只被就餐者略一光顧,餐后就會當作剩飯扔掉。而分餐則可以有效防止這種浪費,就餐者根據自己的口味和需求攝入。這不僅對我們節(jié)約物質財富大有好處,而且對弘揚傳統(tǒng)美德、抵制奢侈之風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應該是職場中所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