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7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了第三十五次會議。會議歷時五天,共審議和討論了立法、監督、人事任免和市政府上半年工作等21項議題,不僅刷新了多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單次會議召開時間和審議議題的記錄,而且以新的實踐提出了人大制度完善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如何更好地發揮會議在人大履職中的重要作用。
人大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集體行使職權,而集體行使職權的主要形式就是會議。人大的會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法律地位和效力看,大體包括四個層次:一是全體人大代表參加的代表大會,這是最重要、最權威的人大會議;二是常委會會議,其重要性和權威性僅次于代表大會;三是人大組織架構內法定性、程序性、工作性的會議,如主席團會議、委員長會議、主任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代表團會議等;四是人大履職過程中召開的各種專題性、調研性會議,如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務虛會等等。這些會議有機組合在一起,共同成為了人大制度、人大職權的體現者和實踐者。可見,缺少了會議,人大履職就無法正常有效地展開。當然,人大集體行使職權并不意味著人大的一切履職活動,比如調研、視察、聯系群眾、提出意見建議等,都只能以集體或組織的形式出現,而是強調人大要作出有關具有國家意志性質的決定,必須以集體和會議表決的方式進行,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依法辦事。
會議在人大履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人大會議的組織策劃提出了很高要求。有人也許以為,人大工作的程序性、規范性很強,人大會議的計劃安排更多是一種常規性、事務性工作,沒有多大學問。其實不然。人大會議產生于人大制度、人大組織和人大職權之上,滲透于人大工作之中,真正組織好一次成功有效的人大會議,切實發揮會議在人大履職中的應有作用,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至少要做到“兩個結合”和“三個轉變”。
“兩個結合”,就是一要緊密結合人大工作的內容、特點、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加強對人大會議的分析研究,使會議的召開真正起到提高人大履職水平、發揮人大制度功效的效果;二要緊密結合形勢的變化發展和人大工作需要,及時準確地提出會議的主題、目的和議程,使會議的召開真正成為推動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動力。
“三個轉變”,就是一要從注重會議的形式性、實務性轉變到更多地關注會議的目的、主題和效果,進一步做到精選議題,注重實效;二要從注重會議的中間過程轉變到用更多的精力做好會前論證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做到討論發言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和人大聲音;三要從注重會議的平穩平和轉變到有更多的交流互動乃至必要的意見交鋒,進一步做到直面問題、坦誠相見。
市十三屆人大在經歷了一個個攻堅克難之后,不久將任期屆滿,可是其工作的熱度不僅不見降低,反而有快馬加鞭之勢。尤其是本次常委會會議立足全年工作安排,精心安排審議議題,努力提高會議質量,為更好發揮會議在人大履職中的重要作用,積累了新的經驗。這不僅將成為本屆人大工作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必將為下屆人大繼續推進人大會議制度的發展完善,奠定新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