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強
經過三年多的調研起草,7月23日,《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草案)》提交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條例》的制定,既是上海加大力度貫徹落實“四個中心”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合力、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現實需要。
從“破題”到“舉旗”
說起貿易中心,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清明上河圖前的人頭攢動,還令人記憶猶新。不過,那展現的是900年前都市商貿的繁盛。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度成為世界貿易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而今,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2011年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達1.065萬億美元,占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29.3%。
當然,與其他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相比,當前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還存在明顯差距:商貿綜合實力不強,服務業增加值僅有香港的1/4、東京的1/10,社會消費品零售規模和商品銷售總額不足紐約的1/6;市場定價和資源配置能力較弱,除了銅的價格,其他大宗商品基本沒有定價話語權;市場開放度不高,貿易市場化不足,國際性貿易機構較少,專業服務業不發達;貿易便利化不夠,貿易投資環境有待改善。
國際貿易中心是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基礎,對經濟的整體帶動性大。中國幾代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曾明確提出上海要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為此,早在2001年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就提出了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戰略定位。但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內容多,涉及面廣,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上海要建設怎樣的國際貿易中心?
2009年,國務院發布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19號文件,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要破題。2011年,上海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意見》和《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十二五”規劃》,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設定了遠景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現代服務業發達,萬商云集,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與中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終于實現從“破題”到“舉旗”的跨越。
四年磨一劍
市人大財經委、市立法研究所與市商務委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別完成《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立法研究》和《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配套政策法規框架研究》兩項課題,比較國內外經驗,梳理法制現狀,分析制約瓶頸,提出立法草案和配套政策法規框架內容,為人大立法做了全面準備。
研究發現,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法制現狀不容樂觀。一是缺少全面指導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法律性文件;二是立法內容分散,已有文件僅涉及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部分內容。研究提出,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在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基本上由發達國家主導的格局中爭取突破,承載著支撐我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重要使命。作為一種追趕型的發展模式,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規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保障。
2012年,市人大常委會將《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列為正式立法項目。在前三年研究的基礎上,市商務委、市政府法制辦組成起草小組,吸收中央部委、本市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行業協會、專家學者、人大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見,形成了《條例(草案)》。
一條主線 三大重點 幾個亮點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立法旨在促進發展。《條例(草案)》以市場建設為主線,抓住集聚貿易主體、健全市場體系、優化貿易環境三個重點進行制度設計,著力解決市場自身難以解決的瓶頸和問題。
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貿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貿易主體特別是跨國企業間的競爭。上海已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投資關系,近千家跨國公司總部機構和各國貿易投資促進機構落戶上海。多元化、高能級貿易主體的集聚,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活力所在。在認真分析上海現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政策的基礎上,借鑒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經驗,《條例(草案)》著重從貿易型總部、跨國經營企業、中小企業、貿易相關組織等四方面對集聚貿易主體作出規定:一是鼓勵境內外企業在上海設立采購中心、分撥中心、營銷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等具有貿易營運和管理功能的貿易型總部;二是明確對本土跨國公司的培育,制定鼓勵政策、簡化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手續,以投資帶動貿易,促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實現與國際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交易是貿易的本質,市場是貿易中心的核心。構建具有國際國內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市場體系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首要任務。《條例(草案)》從促進現有市場轉型和推進新型市場發展的需要出發,對推動建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要素市場和消費品市場共同繁榮的市場體系,在市場培育、制度支持、政策引導等方面作出規定:一是提升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重點大宗商品領域市場的輻射力,通過編制價格指數等形成相關領域市場產銷和商品流向的風向標;二是強調商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構筑具有多層次商業中心、多樣化商業業態的商品和服務消費市場;三是鼓勵優化貨物貿易結構,支持外貿轉型,推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發展;四是設立服務貿易促進指導目錄制度,對于列入目錄的服務貿易經營者和項目給予鼓勵,培育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五是規定建設技術進出口交易平臺,推動技術進出口的集中交易;六是鼓勵電子商務市場發展。
貿易便利化反映國際貿易中心的核心競爭力。最權威的評價是“達沃斯論壇”發布的貿易便利化指數,它把貿易便利因素分為市場開放性、口岸管理、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4個方面。今年5月“達沃斯論壇”發布的《2012年全球貿易促進報告》表明,新加坡、中國香港繼續位居貿易便利化的頭兩名,中國內地僅56名,比2008年還下降8位。報告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每一項指標都有相當大的提高空間。對此,《條例(草案)》把優化貿易環境作為重點,抓住基礎設施、口岸管理、信用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公平貿易等關鍵要素,著力打造國際貿易中心的核心競爭力。一是統籌規劃,建設現代貿易功能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貿易促進機構集聚區等多樣化的功能載體;二是明確口岸通關便利、貿易融資便利措施;三是健全商務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查詢制度,鼓勵信用產品的開發和使用;四是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開展海外知識產權維權;五是建立產業損害預警和出口貿易摩擦應對機制,開展貿易摩擦協調、貿易調整援助。
盡管《條例(草案)》定位在指導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綱領性法律文件,促進性大于規范性,宣示性多于操作性,但在涵蓋促進貿易發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元素的基礎上,不乏亮點。在集聚貿易主體方面,創設貿易型總部認定辦法,不僅鼓勵境外也鼓勵境內企業來滬設立貿易總部;嘗試完善出口退稅市區(縣)分擔機制,提高區縣吸引貿易企業入駐的積極性。在健全市場體系方面,結合本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和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一是創設服務貿易促進指導目錄,強化對服務貿易的支持;二是建立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技術進出口交易平臺,支持上海在新型貿易領域搶占制高點;三是建立國家級會展平臺,從軟硬件兩個方面支持會展發展,促進上海打造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在優化貿易環境方面,首次在中國內地從立法上提出探索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具有突破性意義,將有力推動上海綜合保稅區先行先試、轉型升級,使“上海建成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園區”由猜想成為可能;針對貿易摩擦日益增多,上海每年出口貿易摩擦涉案數占國外對華立案半數以上的情況,首次在地方性法規層面固化公平貿易應對機制。當然,也有專家指出,這些亮點“亮”而“欠實”,需要及時制定配套政策予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