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多年積累的教育實踐中,我體會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實在太重要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有位家長說,他曾把辦公室新配置的“電子計算器”帶回來給家里人看(在當時是很稀罕的玩意,現在幾元錢一個),但是看到孩子愛不釋手時,他立刻想到自己犯了錯誤,因為這畢竟是公家的辦公用具,自己太大意了。第二天早上立刻把它帶回單位,并告訴孩子,“我不該把公家的東西帶回家玩”。——也許有人會認為那位家長謹小慎微,是不是太過分,可是我很贊賞他的明智,因為任何公私不分的行為都有可能無限放大,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如今每逢上學放學,用公車接送孩子的家長很多,我想知道的是:那些每天坦然地由公車接送的學生,他在學校內的品格表現會是正常的嗎?他以后會成為自覺地遵紀守法的公民嗎?
學生的家庭教育差異很大,雖然絕對不是“龍生龍鳳生鳳”,但“印痕”則是免不了的。當年我有個學生聰明能干,但他對學習沒有什么興趣,然而無玩不精,無玩不迷,凡是玩兒的事,他特別來勁。有次家訪,他的母親正與同事打麻將,看到老師來訪,沒有宣布散席,而是“暫停”,準備等我走后“繼續”;于是我遂感到無話可說。這位學生說,母親經常炫耀“人要有本事,不一定要讀大學”,“我沒讀過大學,照樣當科長,領導一群大學生”;不愛學習的他從這里受到的“啟示”遠遠多于教師教誨。這個學生也有好奇心,連老師每個月能拿多少錢也打聽得一清二楚,而從中得出的結論是“上大學的確不合算”;他同時也看到,在這個社會,“打擦邊球”、“搞不正之風”并不妨礙個人的“發展”,所以他更信賴家庭灌輸的價值觀。對這樣的學生,我感到無能為力,我甚至至今也缺乏這方面的智慧,家庭教育的影響太強大,學校正常的教育幾乎無力抗衡。我的很多同事出身
農家,家庭貧苦,當時非但沒有余錢給孩子買書買玩具,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有位老師說,他十歲前唯一見過的樂器是二胡;還有位老師說過,他童年經常能把一本書從頭背到尾,因為他只有那兩三本書。但是,他們的父母敬重教師,敬重知識,鼓勵孩子聽老師的教誨。客觀地說,在鄉村小學和中學的老師不具備城市教師那樣的學歷和見識,但那些老師敬重教育常識,按基本規律教學,鼓勵學生認真讀書,好好做人。于是在那樣的家庭里走出的孩子,在課堂里獲得了讀書學習的方法,學會了思考,從書中獲得文明的感召,最終成為學養高、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一代人缺乏正常的教育,會給下一代的教育留下更大的難題。有個學生家里經濟拮據,可是經常省下午餐錢,去網吧打游戲,年輕的班主任招數用完,只得通知家長。他的父親第一反應是給孩子一頓死揍,繼而告訴班主任:“他上初中時就這樣,我實在氣不過,帶了幾個弟兄,把網吧砸了……”班主任目瞪口呆,沒想到社會上竟然有這樣做父親的!有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什么自尊,所以這個學生在學校是個誰也不敢交往,誰也不想多說一句的人物。這樣的學生,即使在學校混到畢業,到了社會上會是什么樣?他又會怎樣去做父親?讓人不寒而栗。有那樣的家教,學校所做的一切,效果都會微乎其微。
孩子們最早獲得的教養來自父母的行為示范,而且根深蒂固,這一點是無數事實證明了的。
(王棟生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