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摘要】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快速普及與發展,信息發表的自由性以及溝通交流的互動性特征使其在生成社會輿論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發言人的橋梁作用日益凸顯,他們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媒介素養以及如何培養出優秀的新媒體新聞發言人成為我國政府部門關心的問題。筆者從信息傳播、新聞發布、輿論引導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發言人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媒介素養
著名傳播學者閔大洪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在社會現實中缺乏一個能充分容納民意表達的平臺,民意很難通過正式的制度渠道,進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務的決策和裁判中去。由于網絡傳播公開和廣泛參與的特性,互聯網自然而然成為公眾發表言論、表達意見、釋放情緒的通道。”總體而言,與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四大傳統媒體相比,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信息傳播的自由度、廣泛度、便捷性、互動性、及時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因此,逐漸成為人們發表言論、參政議政的重要平臺,甚至在生成與引導社會輿論方面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國傳統的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并且單純地面向記者的新聞發言人角色開始向新媒體領域拓展,比如2009年9月1日,貴州省貴陽市人們政府在官方網站上開設了“網絡新聞發言人”的板塊,主要是采用跟帖、發帖的方式監督和引導網絡輿論。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政府名義建立的新媒體新聞發言人,自此以后,其它省份、縣市也相繼設置了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和角色,這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一、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工作特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并不僅僅是對傳統新聞發言人角色的一種簡單挪移或者復制,而是根據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和傳播對象特點,對發言人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都進行了徹底的改變,從而幫助政府實現從被動應對新媒體到主動與民眾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轉變。具體來說,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工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服務對象的大眾化
眾所周知,傳統新聞發言人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面對面地與數量有限的媒體記者進行語言的溝通和交流,但新媒體的新聞發言人則是要在虛擬的媒體空間中,面對數量龐大的社會大眾或者是網民群體進行解答和交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新聞發言人與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
2、發言方式的網絡化
如上文所說,以互聯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了一條有效的發表意見、表達訴求的渠道。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新媒體的民意表達與監督已經成為影響甚至決定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因此,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在進行信息發布的過程中必須了解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傳播對象特點,尤其是要熟練掌握網絡語言和網絡交流特征,從而與民眾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
3、新聞發言的時效性強
傳統的新聞發布會大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并且是針對有限的問題進行問答。在這種環境下,一方面新聞發言人具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現場的新聞記者進行嚴格篩選,甚至可以提前規定提問的內容和提問的方向等。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中,特別是在網絡空間中,新聞發言人必須24小時值班,隨時準備回答或者是解決人們的問題,并且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布處理結果。比如廣東佛山市制定的《網絡發言人制度》嚴格規定:對于網民的投訴、意見和建議,新聞發言人必須在四個小時內予以初步回應,五個工作日內給予最終答復。
二、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養構成
新媒體新聞發言人是傳統新聞發言人的延伸,在工作環境和工作模式上雖然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在媒介素養構成方面,與傳統新聞發言人既相似,也有差異。總體來說,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養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1、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必備的基本素養
首先,在政治上,新媒體新聞發言人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部門與民眾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他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意識、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熟悉政府的方針政策、處事原則、部門情況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在輿論引導、事件處理過程中,使個人語言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在發言人的素質要求方面,一方面要能夠具有專業化的新聞素質、全面的業務處理能力、嫻熟的公關技巧;另一方面還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知識積累、靈活的語言藝術以及主動的現場控制力、心理承受力、靈活應變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靈活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最后,在發言人的業務素養方面,他們既要對國家現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有深入理解,同時還必須對所在地區的發展狀況、民俗風情、群眾心理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從而使自己的問題處理策略更具針對性。比如我國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曾經說過:“一個優秀的新聞發言人除了要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達政府信息以外,還必須具有新聞策略,尤其是與媒體、與大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能力。”
2、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在特殊環境下的媒介素養
新聞發言人在新媒體環境中具有差異化的工作特點,所以面對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環境,他們必然要具備與傳統新聞發言人所不同的媒介素養:
首先在媒介素養方面,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必須通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規律,能夠嫻熟地掌握新媒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特別是在官方語言與新媒體語言存在沖突的情況下,必須巧妙地進行轉化,尤其要避免模糊其詞,減少民眾的猜想空間,既能清楚地傳達政府意見,同時也要有利于民眾對其觀點和建議的接受,從而發揮好自身的“橋梁”作用。
其次在個人素質方面,新媒體新聞發言人一方面要具有強烈的新聞意識,明確新媒體輿論存在的危機及發展趨勢等;另一方面還必須能夠快速地作出反應,將危機消滅在“萌芽”中。比如《中國青年報》曾就“公眾對網絡新聞發言人有什么樣的期待?”進行過一次系統調查,結果顯示:81.1%的人希望他們能夠“用事實說話”;72.4%的人希望他們“對網絡輿論迅速作出反應”。
第三,在心理素質方面,網絡新聞發言人要轉變傳統的政府“發聲筒”的角色,以更加開放、平和、包容的心態面對新媒體受眾的質疑、詢問以及大眾媒體的監督等。具體來說,新媒體發言人既要自信十足,對民眾的提問做到心中有數、應對自如,從而提高個人魅力,提升自身語言的可信度;同時還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和主動精神,敢于面對挑戰和承擔責任,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仍然保持積極的心態。
最后,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背后還擁有一個新聞收集、評論的團隊,比如廣東佛山市的《網絡發言人制度》中明確規定:每個單位的新聞發言人的背后要有三個以上的評論員和一個網絡主持人組成的五個人以上的發言團隊。因此,他們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團隊精神,依靠集體的力量有效解決各種危機事件。
三、新媒體新聞發言人媒介素養的培養途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養是一個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過程,其主要途徑包括:一是要加強學習,積極培養,比如學習新媒介的性質、特點、運作技巧等,強化個人的新聞寫作、新聞發表方面的理論知識。二要努力實踐,不斷積累,尤其是要能夠與團隊成員一起,參與新媒體新聞的收集、評論、編寫工作,從而使所發布的新聞信息更加全面、系統,尤其在面對大眾的隨機問答時,能夠快速而準確地發布信息。三要努力與新媒體的組織機構、運作人員保持良好的關系,一方面可以向他們學習新媒體信息收集的技巧以及與民眾的有效溝通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借助他們的力量來放大自身所發布信息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等,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目的。
總體來說,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發言人的設置與管理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管理模式、工作機制和制度建設方面都還不成熟。但新媒體在社會輿論生成與引導方面的效力是有目共睹的,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設置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我國政府部門、新媒體組織要緊密協作,共同推動新媒體新聞發言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①邱沛篁,《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4):258-260
②張仕勇,《論網絡新聞發言人的素質要求》,《新聞界》,2010(2):107-108
③周東華、劉麗娟,《推開網絡新聞發言人的時代之窗》,《新聞知識》,2011(11):8-9
④譚玲,《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建設的對策》,《新聞愛好者》,2010(5):44-45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