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2012年7月2日,曠日持久的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iPad商標糾紛塵埃落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布,雙方在法庭干預下已經達成和解,蘋果公司為獲得iPad內地商標權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這場訴訟表面上皆大歡喜,實際上卻是雙方都不得不接受的無奈選擇。深圳唯冠在瀕臨破產前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蘋果公司在交了一筆價值不菲的學費后,從此在中國內地市場可以輕裝上陣。然而,蘋果VS唯冠的商標權訴訟范式引起了人們深刻的思考,如果此范式蔓延,惡意搶注、閑置商標而漫天維權的事件將會給有序競爭的市場帶來什么……
一、世紀iPad商標權案件回顧
蘋果與唯冠商標權之爭可追溯到2000年,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唯冠國際集團臺北子公司注冊了iPad商標。2001年,唯冠國際集團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冊了iPad中國商標,并將該商標應用于自主研發的液晶顯示器等電子產品,而當時的蘋果公司并未推出iPad平板電腦產品。
2006年,蘋果公司開始推廣iPad手機,并計劃推出蘋果電腦。在進入歐洲市場時才發現iPad商標歸唯冠公司所有,為了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蘋果在英國設立一家名為IP的中介公司。2009年8月,IP公司員工Jonathan找到了唯冠英國子公司員工Timothy Lo,表示希望購買唯冠擁有的全部iPad商標。Timothy Lo告訴Jonathan:我們在歐盟成員國和下列國家針對iPad有商標,越南、墨西哥、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中國……這件事已經達到需要你和我們中國同事直接溝通的階段,我同事的名字是麥世宏,他負責我們法務部,這封電子郵件也同時抄送給他,從現在起請你們直接溝通。2009年10月22日,自稱自己是唯冠法務部成員Hui Yuan的人通過深圳唯冠的郵箱系統給Jonathan發郵件,要求繼續談判并表示愿意接受3.5萬英鎊的報價。2009年12月1日,IP公司將iPad所有商標包括深圳唯冠注冊的兩個iPad商標發郵件給唯冠確認,Hui Yuan確認了“附件為所有已注冊國家的證書副本”,同時表示交易費用支付給臺灣唯冠。同月,臺灣唯冠出具授權書,同意并授權麥世宏代為簽署商標轉讓協議,該授權書有唯冠國際董事主席和首席執行官楊榮山的蓋章和臺灣唯冠的蓋章,但只有麥世宏一個人的簽名。2009年12月23日,臺灣唯冠跟IP公司簽署協議,協議的簽署人為麥世宏和IP公司的一個董事。至此,蘋果支付了3.5萬英鎊,從唯冠國際手中買下全球10個iPad商標。然而,由于商標權轉讓合同上沒有“深圳唯冠”的蓋章、也沒有“深圳唯冠”的簽名授權,事后楊榮山自稱知道已賣掉臺灣唯冠持有的iPad商標(除中國外全球其他國家),但不知道賣掉了深圳唯冠注冊的iPad中國商標,而且沒有看到自己在轉讓合同也沒有簽字,中國內地iPad商標權仍在深圳唯冠的手中。2012年4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iPad商標糾紛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回應表示,根據我國《商標法》的有關規定,目前深圳唯冠仍然是iPad商標的合法注冊人,這一表態讓蘋果在賠償談判中處于被動地位。
2010年4月3日iPad產品開始在美國向公眾銷售,2010年9月16日開始在中國銷售iPad。2010年6月,蘋果在深圳中院起訴深圳唯冠,要求確認蘋果對深圳唯冠iPad商標權的合法擁有權。然而,2011年12月5日深圳中院作出蘋果敗訴的判決。蘋果不服繼續向廣東省高院上訴,二審于2012年2月29日開庭。2011年3月,深證唯冠向北京市西城區工商局提出投訴,認為iPad商標沒有轉讓,深圳唯冠是iPad商標權人,蘋果在中國大陸銷售iPad屬于侵權銷售。
二、iPad商標權案件質證焦點
廣東省高院審理中雙方質證焦點有二:第一,蘋果和IP公司與臺灣唯冠簽署的商標交易合同是否對深圳唯冠具有約束力。第二,商標交易過程中,臺灣唯冠對深圳唯冠是否構成隱名代理。對此,雙方律師展開了連番交鋒質證。
針對第一個焦點,蘋果方面認為,一審判決存在諸多錯誤之處,并在一審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子郵件往來即為合同”和“商標集體交易”等主張,IP公司當初的交易經手人也作為證人出庭。蘋果認為,Hui Yuan與IP公司通過大量電子郵件往來,就商標買賣范圍、價款達成一致,已構成合同法規定的邀約承諾。這也表明臺灣唯冠與IP公司簽訂的交易合同,對深圳唯冠具有約束力。IP公司向唯冠購買iPad商標的交易屬于集體交易,其擬購買的是唯冠集團在全球持有的全部iPad商標,Hui Yuan在回復中承諾轉讓的也是全部商標。唯冠方面認為,2009年12月23日,臺灣唯冠與IP公司就8個國家共10個iPad商標達成轉讓協議,對價為3.5萬英鎊,該協議的簽署人為唯冠公司麥世宏和IP公司的董事Haydnwood,但交易中的10個商標并不完全屬于臺灣唯冠,其中在中國大陸的兩個商標(注冊號分別為1590557和1682310)由深圳唯冠于2001年注冊并持有。Hui Yuan使用了深圳唯冠的郵箱,但洽談的卻是臺灣唯冠的事情,有違常理,郵箱本身只是企業業務往來便利的工具,不能被認為是法律上獲得授權的證明。Hui Yuan在郵件中有清晰的提示:除非有另行證明或授權,郵件的內容不能代表公司的立場。IP公司在郵件中也曾多次作出“要求簽署書面協議”“準備書面協議”“準備了簡單協議,要求授權簽署”等表述,因此將郵件往來內容視為合同違背事實。深圳中院的一審判決認為,深圳唯冠與臺灣唯冠是不同的獨立法人單位,授權訂立商標轉讓合同以及最終訂立合同的只有臺灣唯冠,因此駁回了蘋果和IP公司對深證唯冠的訴求。
針對第二個焦點,蘋果方面認為,臺灣唯冠簽訂的書面協議適用于深圳唯冠,依據民法通則規定,合同涉及兩個以上債權人和債務人,債權與債務按份承擔,深圳唯冠作為代表,談判時回復的是集體承諾,因此,深圳唯冠對其申請的兩個商標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楊榮山批示簽呈報告不僅是對臺灣唯冠商標進行處理,而且包含了深圳唯冠申請的兩個商標,隱名代理在合同事實上非常清楚。唯冠方面認為,間接代理是指委托人不愿意披露自己的信息而由代理人進行代理行為。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規定,商標轉讓必須簽訂書面協議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只能采用實名制,因此不可能通過間接代理形式將深圳唯冠的商標由臺灣唯冠轉讓給IP公司。并且,中國法律沒有集體交易的制度規定,企業集團不能訂立合同,只有集團中的子公司才具有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都是獨立的企業法人,身為子公司的臺北唯冠,不能給同是子公司的深圳唯冠設定合同義務。
三、商標制度與商業倫理博弈論
如果二審維持原判,蘋果將退出中國市場或更改iPad商標,蘋果公司能否搶在iPad3發布前解決在中國內地遭遇的商標權糾紛案?一旦蘋果將iPad產品與iPad商標切割開,唯冠注冊的iPad商標將失去市場價值,對于唯冠而言最優選擇就是把手中商標權以雙方能接受的最高價格轉讓給蘋果。因此,雙方都有談判的資本,盡管蘋果在庭上幾番直言,唯冠是在惡意訴訟、敲詐勒索、訛詐,而唯冠亦大聲控訴蘋果以大欺小,搞不正當競爭,但雙方和解可能性還是十之八九。事實亦是如此,歷經兩年之久的iPad商標權案最終以6000萬美元的賠償和解。
對于蘋果而言,其所犯的本質錯誤是忽視了不同法律文化間的沖突,外國公司必須謹慎確定商標戰略,尊重中國本土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蘋果應該咨詢中國專業代理機構或中國律師而不是通過英國律師進行商標權轉讓,這是蘋果及蘋果律師的疏忽和粗心,沒有合法的商標權而強行進入中國市場,使得蘋果iPad商標和解賠償額成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案例中的最高的。
深圳唯冠早在2009年就已資不抵債,債務總額約為4億美元。目前深圳唯冠已停止生產經營,遣散工人,僅保留幾名財務、安保等留守人員配合行政執法部門的工作。蘋果推出平板電腦iPad風靡全球后,深圳唯冠及其債權人顯然意識到在中國大陸擁有iPad商標的價值,其價值可通過審理iPad商標權糾紛案得以實現,于是上演了訛詐取利的“碰瓷兒”鬧劇,雖獲得了賠償,卻淪喪了有利于人類和諧發展的商業精神與道德,雖勝尤敗。
假如將這場略顯高端的商標權糾紛比作普通人常接觸到的房屋買賣,蘋果好似一個地產大亨,想通過中介從屋主唯冠手里買兩套房,在經歷談判付款之后,屋主突然跳出一個“雙胞胎兄弟”,主張其中一套房子產權屬于自己。縱然“雙胞胎”有司馬昭之心,蘋果有千般憋屈,但法律不會憐憫大亨在付款前不看“房產證”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