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玉 陳波 盧曉云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是和諧利益,實現和諧利益的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協調者,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和諧利益的政治保證,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和諧利益是黨的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和要求。必須以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和諧利益作為工作的中心來全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的實現和諧利益的能力,必須以社會公正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原則,以統籌兼顧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主要方法。以民主法治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基礎,以黨內和諧促動社會利益關系和諧。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利益關系;和諧利益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8-0033-05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質是社會利益關系的和諧,是和諧利益。實現和諧利益關鍵在黨。實現和諧利益是新時期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和要求,也是黨的利益的堅實基礎。要在實現和諧利益的過程中不斷加強黨領導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和諧利益的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協調者。不同主體由于能力和社會條件等方面的不同,獲得利益就會有差別。利益差別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快速發展,但如果利益差別過大就是利益分化,利益分化往往會導致更多社會矛盾和沖突,使秩序混亂,甚至有時會打亂發展步伐,有時會使社會發生倒退。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階級的組織,是階級的政治代表。任何政黨都是建立在一定階級的基礎之上,為實現其利益和政治主張服務的。只有代表先進階級和社會力量的政黨,它的利益和主張同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和支持。所以,政黨不僅是沖突的力量,也是整合的工具。無論政體結構如何,政黨有助于把一些地方社團整合到一個國家之中,因而總被視作是進行動員的基本力量,或者整合到一個更為廣泛的聯邦之中。政黨有助于使利益沖突、潛在的緊張以及現存社會機構的懸殊差別一目了然,而且還迫使蕓蕓眾生從不同陣營走到一起,確立自己承擔的義務的輕重緩急并為體系內的統治階級或自己期望中的角色效力。它們強迫諸多不同的利益和見解的代言人互相讓步,達成妥協,或抑止需求或施加強大壓力。特別是建立更廣泛的聯盟,必須與其他群體甚至潛在的敵人或對手建立共同陣線。
正如亨廷頓所言:“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的政黨看上去確實像宗派,似乎是在加劇社會沖突和分裂。然而一旦羽毛豐滿,政黨就會成為維系各種社會力量的紐帶,并為超越狹隘地方觀念的效忠和認同奠定基礎。”成熟的政黨制度在功能上不僅體現了不同政黨之間的差別關系.而且是政黨之間溫和的粘合劑。一頭連接著社會因利益分化而帶來的沖突,另一頭又能把各種沖突的社會利益進行整合。其中,能否整合分化的社會利益和沖突,是評價政黨制度功能狀況的重要標志。
政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利益的差別,從功能上講,政黨制度必然承載著社會利益分化的壓力,但是。從政治發展的績效來看,評價政黨制度的關鍵就是看其在政治發展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對分化的社會利益進行整合并達成一致。因此,利益整合是政黨制度發展的首要功能。一個成熟的政黨制度,其首要功能就是能夠整合分化的社會利益。具體表現就是:在橫向上能將社會群體加以融合,在縱向上能把不斷產生的新的經濟階層加以同化。
執政黨與一般政黨相比更體現為協調利益關系和履行整合社會的功能。原因很簡單,執政黨所掌握的權力是公共權力,屬社會各個階層、群體和個人所共有,承擔著維持社會穩定和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社會中存在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它們之間的利益不同,導致了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國家作為表面超越社會各利益之上的力量,其職責是想方設法整合這些利益。執政黨執政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協調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因此,作為執政黨總是想方設法減少社會矛盾.協調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以便造成一個和諧的局面,求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執政黨在利益整合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黨具有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功能。成為執政黨后這些功能就和政府宏觀協調功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利益整合功能。“利益整合,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在保證各群體利益的基礎上,使各個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利益整合是執政黨必須履行的職責之一,是政黨執政的一項根本性的原則。它對于政黨執政基礎的鞏固和加強具有重大的意義。”
利益整合是執政黨必須履行的職責之一,是政黨執政的根本性原則。因為執政黨掌握的是國家公共權力.屬社會各個階層、群體和個人所共有,承擔著維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社會中存在著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各自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與政治目標,既可能存在利益一致、目標相同的價值取向,也會存在諸多不同的利益差異,甚至矛盾沖突。在任何一個健康的、理性的、發展的社會,對于執政黨而言,既需要團結社會各階層、各群體齊心協力地為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民族共同利益而奮斗,又必須想方設法整合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千方百計減少社會矛盾與沖突,形成和諧社會的局面,求得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爭取盡可能多地得到社會認同與民眾支持,增強執政的現實合法性基礎。因此,整合利益矛盾,化解社會危機,協調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就成為黨在執政治國中繞不開、躲不過的問題,也是執政黨不可或缺的執政能力。
總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對社會中的個人、團體和組織的利益關系的協調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強化黨對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能力,有利于實現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利益代表,是勞動人民利益代表,她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利益分化偏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宗旨。因此,協調利益關系,體現黨的根本宗旨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為所有人民群眾謀福利。針對某些質疑甚至于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言論,如某位“著名教授”在2006年3月的一個會議上,公開叫嚷共產黨執政不具備合法性,要求實行多黨制、議會民主、三權分立,主張軍隊國家化,要求學習“臺灣模式”等等,要予以堅決反對和抵制。
二、實現和諧利益是黨的利益的必然要求
1.“黨的利益”是客觀存在的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開始關注“黨的利益”問題,探討了關于“黨的利益”的內涵、承認“黨的利益”的意義、防止黨內出現既得利益集團、“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系、“黨的利益”實現路徑等方面的問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從組織學的角度講,無論是自然形成的群體。還是自覺組成的各類政治經濟社會組織,都有著某種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取向,即都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礎之上。和一般的社會利益團體不同,政黨是為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而存在、為一定的價值目標而奮斗的政治組織。政黨的利益主要體現為政治利益。政黨通過它的活動.不是為了本組織成員的利益,而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政治目標,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盡可能多的公眾的認可,這就體現了黨的利益。同時,根據組織學的原理,政黨在活動中也會產生自己的組織利益。
承認黨的利益的客觀存在,才能真正把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作為追求的價值目標。從實踐上看,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就是黨的利益的體現;堅持黨的領導就是黨的利益所在;改善黨的領導反映了黨的利益的要求。
2.“黨的利益”的層次
黨的利益包括四個層次:一是黨的整體利益,主要表現為政治利益,在于不斷增強執政的合法性,保持長期穩定的執政地位。理想狀態的政治利益忠實地反映人民利益,是共產黨的最高利益。它和人民利益可以重合,但這種重合只有在政黨活動比較,民主科學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二是黨員干部的利益,黨的干部的利益可以以干部的群體利益形式,或個體利益形式反映出來。三是普通黨員的利益,如黨章所規定的黨員的八項權利,以及黨員個人的經濟利益等。黨員干部的個人利益也是人民利益的組成部分,和其他部分一起平等地接受國家和社會的協調和調整。但由于其主體是黨員,因而很大程度地影響著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間的實際關系。四是黨的組織的利益。黨組織是分層次的,相應的組織的利益也是分層次的,即黨的中央組織的利益、黨的地方組織的利益及黨的基層組織的利益等。
3.實現和諧利益是黨的利益的基礎
承認黨的利益的客觀存在,才有可能對黨的利益進行規范。黨也必須和其他組織一樣,在社會主義法治框架下實現黨的利益。
一個方面,從理論上說,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在于其利益本身是與無產階級利益是一致的;另一個方面,從實踐上說,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并非一個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實現的過程。任何利益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黨的利益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與人民利益之間有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利益在理論上與人民利益一致并不意味著實踐中就必定一致。尤其是黨執政后,由于權力的巨大的吸引力與腐蝕性,這種潛在的矛盾更應受到警惕與重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中央才強調要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
從縱向來看。可以把黨的利益劃分為黨在革命黨時期的利益和執政黨時期的利益,這兩個時期黨的利益在本質上都體現為人民的利益。前者,黨的利益是奪取政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正是勞苦大眾的利益訴求。后者,黨的利益是保持長期穩定的執政地位,不斷獲得最廣大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利益要求則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民主生活需要。黨的利益從根本上體現為人民利益。從橫向看,黨的利益可劃分為黨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這些利益本質上都體現為人民利益。黨的政治利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樣人民的政治利益和黨的政治利益就實現了對接。黨的經濟利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說到底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這正是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所在。黨的文化利益就在于始終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利益需要的根本舉措。黨的社會利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社會主義社會文明說到底就是努力構建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而在社會急劇變革,社會矛盾凸現、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的歷史時刻,黨妥善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利益和諧,也恰恰符合人民群眾對社會的利益需求。
三、實現和諧利益是新時期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和要求
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利益關系,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是我黨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新時期我國社會利益關系格局出現了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訴求全面化、利益表達公開化、利益觀念功利化、利益矛盾尖銳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等重大變化,是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但它同時也意味著黨執政的環境以及黨執政的基礎條件發生了重要變化,勢必對黨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利益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多種影響。
1.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訴求全面化和利益關系復雜化增加了黨組織實現和諧利益的難度
一方面是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使居民收入的來源呈現多樣化,差距也初步拉開,人們的利益追求更從單一平均化向差異性和多層次性轉變。比如,下崗職工、分流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首先關注的往往是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問題;現代“白領”除了要求有較高的收入外,還關心創業的環境、追求機會平等并享有更高的民主權利等:一些富裕起來且又有管理經驗的新的經濟組織業主或股份持有者除了想做大事業外,還想為社會服務,關心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斷強化自己的政治參與意識;越來越多的人在精心營造自己小家的同時,還有了對社會公共事務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的要求,等等。這些新變化增加了黨組織在新形勢下進行利益整合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另一方面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調控社會的能力有所減弱。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產權關系的變革,政企、政社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黨組織直接掌握的資源調配權力日益弱化,再像過去那樣使用強力手段對利益關系進行調整,既沒有足夠的條件,也不適應新的形勢。
2.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表達公開化使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受到影響,使黨實現和諧利益的方法受到沖擊
現在人們主要依賴市場滿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如個人就業可以在人才市場或勞動力市場尋找機會。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村民與集體的聯系弱化,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后,越來越多的上級單位開始對下級單位“斷奶”,不同單位都開始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狀況。就業合同制的實行,更使職工與單位的關系由全面地依賴和歸屬變成以利益為紐帶的契約性關系。這種變化既表明人們獲取利益的空間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也使人們對黨和政府直接的利益依賴感明顯減弱,再加上不同群體現實利益的差別性加大。勢必影響到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其突出的表現是,產業工人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一部分傳統產業領域的工人下崗了,這部分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上的失落感。農民是我國最大的社會群體,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得到的實惠最多,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廣大農民的收益卻有所下降。如果他們的利益不能得到不斷滿足,甚至受到侵害,分化了的群眾就可能會重新確認自己的利益和利益代表,就有可能在體制外尋求利益表達的渠道,執政黨就有可能失去可靠的階級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益調整,使原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形成的單一、有序、緊密的社會結構日益松散,并產生了新的利益聯結方式,這使得黨的基層組織設置與管理出現多方面的不相適應。在大量的新的社會、經濟組織中,淡化黨的領導作用,因而導致黨組織的“空白點”多,黨的工作覆蓋面小。薄弱環節多。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中的職工與管理人員,還是非公有制企業中的職工與業主,都以新的利益關系相互聯結,也使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和活動方式處于不適應的狀態。
3.利益矛盾的尖銳化對黨實現和諧利益的能力提出新挑戰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各方面利益關系變動較大,各種矛盾日益復雜,已經進入了一個風險凸顯期。改革開放30年來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長期積累,矛盾和危機隨時可能找到突破點而爆發。如果不能及時化解這些不安定因素,我國的改革進程有可能被打斷,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得而復失,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將會被葬送。與此同時,在新形勢下,由于社會上不同利益群體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社會上分屬不同利益群體的成員加入到黨內來,其利益要求必然會反映到黨內。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能否正確地認識和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妥善應對各種利益群體的政治壓力,始終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這是對執政黨的利益整合和協調能力提出的新的挑戰。同時。各種利益群體的愿望和訴求能否在黨的決策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和有效地考慮,防止某些利益群體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而成為“既得利益集團”。成為必須解決的十分緊迫的問題。
4.利益觀念功利化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能力提出新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是建立在物質利益原則基礎上的,利益機制在人們行為導向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利益原則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把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地調動起來;另一方面,誘發一些人的逐利心理,甚至使一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忘掉社會職責和人格良心,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弄虛作假,損人利己,導致拜金主義思想滋生,貪污腐化橫行,假冒偽劣現象泛濫。當前,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受到利益的負面影響,把職業化和資源化結合起來,被調動任命時對崗位挑肥揀瘦,爭奪權力。歷史表明,職業化與資源化的結合,往往使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工作不負責任,回避矛盾,患得患失,當老好人保自己的位置,甚至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甚至謀財害命,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四、全面提高黨實現和諧利益的能力
1以社會公正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原則
對于社會中各種利益矛盾,執政黨必須以社會公正為準繩進行社會整合,公平施政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礎,也是執政黨獲得合法性的主要源泉之一,能否最大限度的符合社會公正原則整合各種社會利益,從而實現和諧利益,也是衡量黨執政現實合法性的標準之一。
從本質上說,執政黨固然有其階級屬性,因而在執政過程中不可能真正代表所有社會階層和群體,但是,由于執政黨手中掌握的是公共權力,執政黨就不能不在不損害本階級和本階層的根本利益前提下,兼顧各種利益。在這之中應該充分體現公正原則,“在這里的所謂公正是從一般意義上說的,即通過調節主要的社會制度,平等地分配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團體除非以一種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謀利,否則就不能獲得一種比他人更好的生活。”
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實際上是“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非競爭性政黨生態。在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群體多元化和社會結構復雜化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這種特殊的政黨生態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主動自覺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協調和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防止和消弭社會沖突和對抗,促進社會和諧、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擁護。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執政的現實合法性問題。
2.以統籌兼顧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主要方法
統籌是整合的中介和必由之路,執政黨的統籌意識和能力越強,就越能有效整合各種利益關系,推進社會的和諧。統籌兼顧的理念要求執政黨在整合利益矛盾時,不能為了一方利益而犧牲或拋棄另一方的利益,而應兼顧之。換言之,人類社會絕不能是霍布斯筆下的叢林,“弱肉強食”、“贏家通吃”,而應努力追求“共贏”。在設計制度、制定政策及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認真考慮各方面的利益,要找準最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的人具體利益的平衡點,決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使一部分人大獲其利,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甚至失去生計,以確保最廣大人民群眾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3.以民主法治作為實現和諧利益的基礎
民主問題和利益問題有著天然的、同在的聯系,民主本身就是追求利益平等的產物和實現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成為社會各階層通過廣泛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和實現自己利益的重要途徑。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只有在民主的基礎上,才能通過科學的途徑和方法集中最大多數人的智慧,才能建立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最及時反映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意志和要求的、信息對稱的決策機制和體制。從而保證黨在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基礎上,對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加以整合。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健全法制,有效地運用法律這一社會控制的最高手段對利益進行分配并權威性協調、化解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為利益關系的順利調整提供法律保障。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努力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基本方略,是實現人民群眾政治利益的根本保證。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實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切實保證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加強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建設,依法行政,從嚴治政。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使人民群眾的監督得到法律的保證。要正確運用經濟、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妥善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搞好社會治安,為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得到充分實現和發展。
4.以黨內和諧促動社會利益關系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關鍵在黨。構建和諧社會要真正發揮黨的作用,又是以黨內和諧為前提的。提高黨組織內部的制度化水平是實現黨內和諧的基礎,其中黨內民主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黨內民主不僅能夠推動社會民主的發展,而且本身就影響著執政黨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效果。黨內和諧就是要在黨內聽取不同的聲音、整合不同的利益關系。最終形成強大的合力。能否在黨內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協調和運行機制,也是實現黨內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黨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的能力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責任編輯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