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錦
摘 要:兒童文學是屬于文學的一個類別,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體系的一個類別,這兩者聽起來似乎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但是他們卻有著相同的服務對象——兒童與學生,同時它們都起著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學客觀上促進了早期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而兒童文學也為語文教育的課程提供了豐富資源。
關鍵詞:兒童文學;語文教育;歷史透視
早在1932年,民國教育部就頒布了《小學國語課程標準》,其中,即提出“欣賞相當?shù)膬和膶W,以擴充想象,啟發(fā)思想,涵養(yǎng)感情,并增長閱讀兒童文學的興趣”的教育目標。當時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也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語文教育家、兒童文學家葉圣陶編寫《開明小學國語課本》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他說道:“小學生即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得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于閱讀,從而發(fā)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寫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于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yǎng)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八孕W校里的文學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象的修養(yǎng)等?!比莾和枰膶W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fā)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fā)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yǎng)并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蔽迨俏膶W教育的內容。他采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后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fā)。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于兒童,沒有正當?shù)睦斫?,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采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fā)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后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以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于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fā),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在社會道德價值上,兒童文學傳達的多是人類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誠信、勇敢、合作、寬容等。當兒童為作品中的文學形象所吸引時,會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會下意識地站在各種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場來理解人與人的關系,體驗各種道德情感,并隨著作品的誘導作出道德判斷。兒童在欣賞、接受兒童文學作品時產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會對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意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之所以成為世界兒童文學名著,一百多年來為世界各國兒童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塑造出勤奮堅韌的小抄寫員敘利奧、跋涉三千里尋母的聰明勇敢的瑪爾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對兒童產生了很大很好的影響。茅盾20世紀30年代寫的中篇兒童小說《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趙元生是個好學、能干、懂甘苦、自立奮斗的窮苦少年典型形象,為當時一大批由學生變?yōu)橥さ纳倌陜和瘶淞⒘霜毩⒅\生的榜樣。我國的海娃、雨來、張嘎子等藝術形象也引導著少年兒童走上正確的生活道路。因此,我們說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它源于人類的愛與期待,愛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元素;兒童文學是善的文學,以善為美,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美學特征。世界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為它傳達了深邃的愛的哲學,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人類應當將最寶貴的賦予兒童”,這是聯(lián)合國提出的原則。賦予兒童“最寶貴的”當然首先是美?!坝耸加诹⒚溃⒚朗加趦和??!蔽膶W作為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應遵循美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作。凡文學都應該是美的,沒有美就沒有文學。它應以美的光輝照射人類,以美的形態(tài)感化人心。曹文軒先生認為,“美感與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彼谧约旱奈膶W創(chuàng)作中不遺余力地澆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們的美陶冶人們的心靈。兒童文學,除了具備一般文學的美學特征外,還具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郭沫若在《兒童文學之管見》中對這個美妙無比的藝術世界作過形象的描繪:“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絕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絕不像一片玻璃?!边@樣的描述,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兒童文學所獨有的美學魅力。
兒童文學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兒童文學作家在進步世界觀的指導下,將生活中較粗糙、分散、處于自然形態(tài)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煉為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通過作品集中表現(xiàn)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
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的直接需要。這就是他們對兒童文學與學校教育的基本關系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后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發(fā)現(xiàn),為小學語文教育開辟出了一個新的資源綱。
(貴港市貴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