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藏不當”之外還有浪費
近日,農業部披露,由于國內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每年僅糧食損失量就高達500億斤,中國糧食損失率超過8%。此外,據專家測算,我國糧食、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損失率,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億元,補助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通過財政“以獎代補”方式,扶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建設儲藏、保鮮和干制設施,改善產地初加工條件,實現減少產后損失、增加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理性來看,光有這樣的補助和扶持似乎還不夠,必須多措并舉,做好儲藏。譬如要建立和改進國內糧食儲備體系,充分發揮中央儲備主渠道作用;要補貼地方儲備,考慮啟用地方糧食風險基金補貼儲備等,以確保糧食儲藏得當,不受或少受損失。
中國的糧食,絕非僅是儲藏不當的問題。除了儲藏不當,起碼還有嚴重的浪費問題。
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從市場上購買的食品中,大約有27%當作垃圾丟棄,其中仍可食用卻遭丟棄的占18%,平均每人要丟棄他所購買的食品的四分之一。某慈善機構做了一項調查顯示,只要回收到5%被丟棄的食品,就可以養活大約400萬饑民。
國人對糧食不珍惜,或許與“沒問題,足夠吃”的觀念有關。可好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國用占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國土資源部長徐紹史說,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的態勢,耕地數量管控、質量管理和生態管護面臨嚴峻挑戰。此外,國家人口計生委預測,未來十年我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人口增長導致口糧需求剛性增長。
糧食作為特殊而敏感的產品,哪怕一些細小的問題的產生都將引發人們不必要的恐慌,并導致市場劇烈波動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解決“儲藏不當”固然重要,但全面、客觀分析我國糧食供求狀況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改善糧食供求形勢、倉儲行為以及培養人們珍惜和節約糧食的意識,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張國棟/來源: 中國經濟網
離鄉土更遠,距城市未必更近?
中國農民工大省安徽近日出爐的一份調查報告,引發人們再度關注一個“離鄉土更遠,卻未必距城市更近”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
日前,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現狀展開了大規模調查,發現80%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不會農活,38%的人從來沒有務農經驗。此外,“較之父輩,他們生活優越,沒有挨過餓、受過凍,對溫飽問題沒什么概念”,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生涯有更高追求,求發展、學技術、多掙錢是他們的主要選擇。90.73%的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57%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
然而,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直言對自己務工的城市缺乏歸屬感。難以融入城市,不僅是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保障的缺失,更是情感、精神上的強烈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源于中國城鄉之間收入水平、勞動環境、業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種糧收益較低,農業生產無法實現年輕人的理想,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
安徽省的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較低,享有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比例分別為21.3%、34.8%、8.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對象大多為當地城市戶籍人口,農民工基本無法享受該項保障的權利。他們也不能與城市職工一樣享受公積金購房的按揭貸款等福利政策。此外,超過一半的人將“情感孤獨”作為難以融入城市的首選原因。
過多青壯年農民工不愿回鄉種地,將導致中國產生系列社會問題,如農村老人“老無所依”;村莊治安狀況惡化;現代農業推廣乏力;城市安置能力不足;市民與外來務工人員糾紛增多等。要改變新生代農民工的尷尬境地,一方面需要國家繼續從政策導向上重視新農村發展,從財政資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平抑農資物價,在種糧方面出臺更多的惠農政策,讓農民種糧“有賺頭”。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和公共服務供給,健全城市化制度設計,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蔡敏 楊丁淼/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