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軍 何洪峰
摘要:話題研究肇源于19世紀的西方,有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兩大流派,其中結構主義的話題研究對漢語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漢語話題研究歷經60多年的發展,逐漸走向繁盛,但內部發展不平衡。話題在漢語中具有語言類型學的意義,地位舉足輕重,但漢語話題研究不均衡,普通話話題研究較充分,成果豐碩,古漢語及方言話題研究相對滯后。
關鍵詞:話題;語言類型學;普通話;古漢語;方言
中圖分類號:H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8-0091-04
一、話題研究的濫觴及兩大陣營的形成
話題思想源于法國學者亨利·維爾《古代語言與現代語言的詞序比較》。該書認為“每一句話都包含一個出發點和講話目標?!F代語言往往用主語表達出發點”。該思想被語言學家馬泰休斯繼承和發揮。馮泰休斯對陳述句進行功能分析時“發現絕大多數句子包含兩個基本的內容成分:一個是陳述的基礎,我們可以從語境或者情景中知道。另一個是陳述的核心,它為陳述的基礎提供新的事實”。對句子作“陳述的基礎一陳述的核心”的切分體現了馬泰休斯的“功能句子觀”。這對概念后來稱為“主位”和“述位”。
幾乎與馬泰休斯同時,結構主義學者也開始涉足話題問題。薩丕爾最早從心理角度闡釋句子的內涵,開啟了結構主義話題研究之門。之后布龍菲爾德注意到一種特殊的句子“John,he ran away”。之所以認為這種結構“特殊”,是因為在其理論中標準句子是由“主格詞語”和“定式動詞短語”構成的“施事一動作結構”。用現在的眼光來看。“John,heran away”就是一個話題句,但遺憾的是他對這類問題未作深究。隨后霍凱特首次使用“話題”、“說明”這對術語,借助它們來闡釋主謂結構的特點。
顯然話題研究一開始就依托于不同的學術背景,源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功能語法學派著重解釋句子的成因,結構主義學派著重說明句子的結構特點。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兩大陣營。
(一)功能主義
繼馬泰休斯后對句子功能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是韓禮德。他將“主位一述位”研究引向深入,成為功能主義話題研究的重要力量。韓禮德從功能角度為傳統主語賦予了“主位”(Theme)、“主語”(Sub{eet)和“施事”(Actor)三個功能標記名稱;接著對“主位”作下位分類,將其分為“簡單主位”和“多重性主位”,“多重性主位”又分為“語篇主位”、“人際主位”和“話題主位”,其中“話題主位”是“主位”的一個組成部分。韓禮德將主述結構視為信息結構,這與馬泰休斯“功能句子觀”相去甚遠,但他對“主位”的深入研究將話題研究推進了一大步。
(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學者研究話題最初旨在解釋非標準英語里的語言現象。霍凱特指出:“在英語和大家熟悉的歐洲語言里,通常話題也是主語,說明也是謂語。……但是這種一致在英語口語里有時達不到,……當主謂結構體的話題和說明不是主語和謂語的時候,說明本身通常又是一個包含主語和謂語的主謂結構體。……可見主謂結構是話題一說明結構的一種樣式,但絕非只此一種?!笨梢姡魟P特是根據一致關系認定主語、根據說話者意圖認定話題的。但主語與話題終究性質不同,將兩者放在一起強加解釋,畢竟解決不了問題。因此話題在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那里“一開始只是用來說明形式關系無法解釋的語言現象”,“在英語里并沒有多大地位,也沒有受到多大重視”。
但“由于漢語缺乏形態變化,主謂結構無法從形式方面加以說明,只能從內容方面作出解釋。話題一說明關系作為主謂關系的內容特別適合漢語主謂關系的分析”。因此結構主義話題思想在漢語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最早在結構主義框架下研究漢語話題的是趙元任。他指出:“在漢語里,把主語、謂語當作話題和說明來看待,較比合適?!边@一觀點對漢語話題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自趙元任始,漢語話題研究逐步發展成為漢語研究的重要分支。不過囿于當時的學術潮流,該研究長期徘徊在結構主義框架內。隨著漢語研究的多元展開,轉換生成語法、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新思想相繼出現。在此背景下,漢語話題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空前繁盛。
二、漢語話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們從普通話、古漢語、漢語話題研究的實踐三個方面來評述漢語話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普通話話題研究
1.話題與主語關系研究。趙元任將話題等同于主語,引發了學界的廣泛討論。話題與主語的關系問題也就成了漢語話題研究的首要問題。先后出現了三種觀點。
A.話題主語等同觀。積極響應趙元任“話題主語等同觀”的是朱德熙和李臨定,不過朱德熙的觀點后來有所變化。他指出:“主語、賓語屬于結構平面,施事、受事、與事、工具等等屬于語義平面,話題、陳述屬于表達平面。”將主語、話題分別歸入結構平面和表達平面,實際上是出于一種調和的目的,這意味著朱德熙長期堅持的話題主語等同觀有所動搖。而語言事實也證明,話題等同于主語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主語是句法概念,話題是語用概念。由于該觀點難以令人信服,之后的研究著力于將話題與主語分離開來。
B.話題主語并存觀。較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CharlesN.LiSandra A.Thompson。他們從類型學角度將語言分為四種基本類型(注重主語的語言;注重主題的語言;主語和主題都注重的語言:主語和主題都不注重的語言),將漢語歸入“注重主題的語言”,并認為主題與主語是句中并存的句法成分。
繼承這一思想的主要是徐烈炯、劉丹青。徐、劉針對學界關于主語與話題的糾葛提出了一種新思路:“我們把話題和主語都看作某個結構位置的名稱,……話題是話題,主語是主語,它們是不同的句法成分”。他們以此為基礎認為,“話題優先的語言中有四個基本成分:V、S、O、T。普通話的基本類型是TSVO?!毙臁⒃掝}與主語都納入句法層面,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句法層面上試圖將二者徹底區分開來,這一理論體系受到了質疑。袁毓林就指出:“對于動詞前符合主語的原型意義如施事、當事等而又沒有停頓和提頓詞等形式的成分,他們假定其為主語,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在特定語境中不能分析為話題(第60頁)。但是,這就大大地削弱了他們把話題和主語當作兩種不同的句法成分來區分的理論價值。”這一切中要害的質疑表明。話題主語并存觀不能圓滿解決兩者關系,要使這一問題徹底解決還需另謀出路。
C.話題主語性質不同觀。這一觀點的提出為漢語話題在漢語語法體系中的正確定位奠定了基礎。較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臺灣學者曹逢甫、湯廷池。曹逢甫認為主語是句法概念,話題是“語段概念”;湯廷池也認為“主題與評論是屬于‘交談功用上的概念:主題表示交談雙方共同的話題,評論表示在這個主題下所做之陳述或解釋?!?/p>
在大陸,隨著話題主語等同觀的式微,以胡裕樹為代表的學者也開始著手從性質上區分話題與主語。胡裕樹將主謂謂語句的句首主語稱為“話題主語”,以區別于一般的主語。胡裕樹、范曉正式提出了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來區分主語與話題的觀點。用三個平面區分話題與主語的還有范開泰和陸儉明。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達成一種共識,即主語是句法概念,話題是篇章概念,兩者性質不同。
2.話題特征研究。最早概括話題特征的是趙元任。他提到主語與謂語之間聯系松散、中間可以有停頓或停頓虛詞的現象。朱德熙也指出了這一點。Charles N.Li。Sandra A.Thompson對話題特征進行系統歸納,總結了七點。曹逢甫對其進行修補,提出了更全面的話題特征:
A.主題總是據主題串首位:
B.主題可以由四個提頓語氣詞“啊(呀),呢,嘛,吧”之一將其與句子其余部分隔開;
C.主題總是有定的:
D.主題是語段概念,常常可以將其語義范圍擴展到一個句子以上;
E.主題在主題串中控制同指名詞組代名化或刪略;
F.主題在反身,被動,同等名詞組刪略,系列動詞,祈使化等過程中不起作用,除非它在句中本身也是主語。
這些特征覆蓋面廣,解釋力較強,但部分特征不完全符合漢語語言事實,于是屈承熹另辟蹊徑,提出了漢語話題的層級特征:
A.基本特征:a.是名詞性詞語;b.用作小句間的連接。
B.次要特征:a.特指(specific)或有指(referential);b.位于句首或動詞之前。
C.非基本屬性:對謂語動詞沒有語義上的選擇關系。
屈承熹認為,任何名詞性詞語都可據此來判斷其成為話題的可能性。這種從原型范疇角度提出的話題特征以話題的篇章銜接功能為背景,因此將其用于確認話題。較以往的話題特征更為有效。
3.話題功能研究。研究話題功能的學者很多,大都針對具體例證展開分析。從宏觀層面探討這一問題的主要有曹逢甫、徐烈炯、劉丹青、屈承熹等。曹逢甫指出話題在語段中有四種功能:A.聯系作用;B.引介作用;C.串聯功能;D.對比作用。馀烈炯、劉丹青認為話題的核心功能是“話語內容之所關”。屈承熹從篇章角度指出話題的最基本功能是小句銜接。話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功能,我們信從屈承熹的觀點,即話題用于小句銜接。
4.話題化研究該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
一是對話題化的理論探討。袁毓林用從主謂句派生出主謂謂語句的形式規則“S→X+S[…Y…]”研究了從主謂句到主謂謂語句的派生過程及其所受到的句法、語義約束。李大勤考察了關系化對漢語話題化的影響。史有為從一種樸素的初始性角度看待話題化。他認為漢語話題化約有四個方向:話題向后延伸;話題范圍擴大;不同位置的話題在性能上有強弱變化;使用某些引導詞語將話題導人話題位置。
二是對話題化手段、類型的具體研究。石毓智討論了最常見的兩種話題化手段:變換語序和加標記。董秀芳研究了一種話題化形式一賓語提前的話題結構。騰延江總結了話題化的三種類型:受事賓語的話題化;所有者的話題化:附加成分話題與懸垂話題的話題化。
5.話題標記研究。該研究在理論方面主要是探討話題標記的來源、形式、類型等。趙元任注意到“啊”、“吶”、“哩”、“吧”四個助詞都有表停頓和表疑問的用法。方梅明確指出,從歷史來源看,現代口語里的句中語氣詞都是由句末語氣詞發展而來的。徐烈炯、劉丹青專門研究了話題標記,將其分為廣義、狹義兩類,并討論了話題標記之一“提頓詞”與“句中語氣詞”的關系。澄清了一些誤解。該領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個案分析。如李秉震等在篇章層面討論了一些具體話題標記的來源、特征、功能等問題。陳穎分析了語氣詞“吧”、“呢”用于假設復句的分句末尾的情況,認為它們可使其前成分話題化。屈承熹詳細分析了提頓詞“啊呀”、“吧”、“嘛”、“呢”的話語功能。
(二)古漢語話題研究
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針對某本專書或某個時代的具體問題,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與話題相關的句式研究。申小龍把《左傳》中一般所謂的“主謂句”分為施事句和主題句兩類,歸納了《左傳》主題句的句型系統。他還對主題句的邏輯內涵作了進一步探討,將《左傳》主題句分為五個類型。殷國光根據表述功能將《呂氏春秋》的句子分為評說句和陳述句兩類。評說句表現出靜態特征,其功能是評說說明話題,格局是“話題語一評說語”。暢榮祥考察了“子產而死(誰其嗣之)”之類“名而動”結構的來源,認為“名而動”來源于“話題性主語+名而動”結構中“話題性主語”的省略。
二是話題標記研究。研究較多的是“夫”字。何樂士討論了《左傳》中的“夫”,認為它作助詞時用于標志被評論的主題。王衛峰梳理了對“夫”的各種解釋后指出,“夫”的基本功能是“統攝”和“連接”。在“連接”功能中,以“夫”為核心構成的復合詞是話題標記。田春來討論了《祖堂集》中引進話題的介詞“只如”、“且如”、“至如”、“至于”。姜南從漢梵對比角度研究話題標記發現,不管梵文原典中有無直接對應詞,只要遇到話題轉換,在譯文句首的話題位置經常會添加“爾時”等顯性標記詞以開啟新話題。
三是話題與回指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話題與零形回指的關系。殷國光、劉文霞分別以Givon Talmy的話題連續性理論、Ariel的可及性理論、Fox和陳平的層級結構理論為框架,對《左傳·隱公》中動詞謂語句主語位置上的零形回指現象進行了量化考察,發現這些理論各有優劣,雖能概括絕大多數零形回指現象,但對某些特殊現象都難以做出合理解釋。因此作者指出:用以測量話題連續性的指稱距離需要加以修正。探討話題與零形回指關系的還有董秀芳、何洪峰等。
古漢語話題研究也涉及個別理論問題。一是古漢語句型劃分研究。周法高采用趙元任的觀點,用“主題”和“解釋”來研究古代漢語的句子,進而為古代漢語句子劃分句型。二是“主題主語”研究。楊伯峻、何樂士專章討論了“主題主語”。認為其特點是“既不是謂語的施事也不是受事,也不是謂語表示存在的對象,而是謂語描繪、陳述、評論的對象”。他們據此歸納了“主題主語句”的三種固定格式:“A·之·謂·B”;“A·以·動·賓”;以“凡”為標志的主題主語句。三是先秦漢語小句類型研究。劉丹青考察了先秦漢語的小句類型,指出“先秦漢語是一種非嚴格的SVO型(non-rigid SVO)語言。有規則的SOV型句式比后代明顯”,前置受事在性質上是賓語,不像現代漢語中的前置受事那樣可以作話題。
(三)方言話題研究
方言話題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語言類型學框架下的方言話題研究。徐烈炯、劉丹青研究了上海話的話題結構,認為“以上海話為代表的某些方言的基本類型是STVO甚至是TSVO”:與普通話相比較,上海話比漢語普通話更注重話題。劉丹青揭示了吳語的兩大句法類型特點。其一與話題有關。即“吳語是比北京話更不典型的SVO類型和比北京話更典型的話題優先類型”。胡建華、潘海華、李寶倫在形式主義框架中將寧波話與普通話中的次話題作了比較。汪平研究了蘇州話的話題結構,認為蘇州話的話題結構比普通話更發達。上述研究大都從不同角度支持徐烈炯、劉丹青提出的普通話并非話題優先型語言的典型代表的觀點。
二是話題標記角度的方言話題研究。項夢冰討論了連城方言中由專職話題標記“時”標記的話題句,認為連城客家話是一種話題句典型的方言。㈣郭校珍考察了晉語提頓詞“佬”、“來”、“呷”、“頓兒”的來源、特點和在各方言片中的不同用法+傾向于將晉語的話題看作一種特殊的句法成分。林華勇、馬喆考察了廉江方言中的“講”字從言說義動詞語法化為話題標記的過程,認為在考察語法化時應重視語義小類分析。這些研究為漢語話題研究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方言調查材料。
三、小結
話題研究的歷程表明,話題研究肇源于19世紀的西方,有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兩大流派,其中結構主義的話題研究對漢語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漢語話題研究歷經60多年的發展,逐漸走向繁盛,但內部發展不平衡。普通話話題研究時間跨度大,涉及問題多,成果豐富,總體而言,該領域的研究思路不斷調整,視野不斷開闊,研究不斷深入和細化,話題研究也從句法層面轉向了篇章層面;古漢語話題研究多針對具體問題,成果零散,缺乏整體把握和宏觀思考;方言話題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類型學的框架中。與普通話話題研究相比,這兩個領域的話題研究比較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