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銀行卡作為一種集消費、結算、信貸、理財等功能于一體,使用最為頻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便利民生、促進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青睞。與此同時,隨著銀行卡產業的快速發展,銀行卡所面臨的風險形勢也逐漸凸出來。信用卡套現、偽卡欺詐、惡意透支、網上銀行卡詐騙等案件日益增多,銀行卡基礎建設薄弱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對銀行和持卡人的資金安全造成威脅,也制約著銀行卡的長期健康發展。
一 銀行卡現狀
1.銀行卡正日益深入百姓生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念,加入到持卡消費的行列,同時持有數張銀行卡的用戶不乏其人。據中國銀聯聯合商業銀行、門戶網站及專業機構舉辦的“2011年銀行卡消費行為習慣在線調查”結果顯示,銀行卡正日益深入百姓生活,不僅普及率有所提高,也為人們帶去更便利的支付體驗。
事實也證明,自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第一張銀行卡“中銀卡”以來,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了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銀行卡,如中國農業銀行的“金穗卡”、中國工商銀行的“牡丹卡”、交通銀行的“太平洋卡”、中國建設銀行的“龍卡”、中國招商銀行的“一卡通”等。銀行卡業務在近20年的發展之后,已經頗具規模。據2011年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銀行卡累計發卡量已達到26.74億張。其中,借記卡累計發卡量為24.17億張,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2.57億張。單就烏蘭察布市而言,數量也不容小視。截至2011年年末,累計發放各類銀行卡305.33萬張,較上年增加70.17萬張,增幅為30%。2007年以來的五年間全市銀行卡發卡量年均增長64%。
2.存在一定數量的“睡眠卡”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大銀行都把擴大發卡量作為搶占個人客戶市場的重要手段,紛紛推出種種優惠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卡量的提升。但在此過程中,銀行卻忽視了“指導持卡人如何用卡”這個關鍵問題。持卡人對功能各異的銀行卡知之不多,因而越來越多的銀行卡被束之高閣,長時間不被使用,這不僅使“睡眠卡”的數量急劇上升,卡的存活率不高,更直接導致了銀行卡業務的經營效益低下。
3.銀行卡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銀行卡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了安全風險,利用銀行卡犯罪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銀行卡被“克隆”,卡內資金被取走;以高額授信為誘餌,承諾為客戶代辦銀行卡,在辦理過程中盜取銀行卡信息及初始密碼;通過網上銀行系統的漏洞獲取個人信息;利用轉賬手段盜取資金;利用黑客軟件、網絡病毒盜取客戶銀行卡號、密碼,制作假卡在ATM機上盜取資金;在互聯網頁面上設立假的金融機構、網站騙取客戶銀行卡號、密碼;在持卡人用卡交易時,運用秘密窺視,獲取卡內信息內容及密碼后加以復制,偽造信用卡冒用;在取款機上制造故障,使之出現假吞卡現象,待持卡人離開后隨之竊取銀行卡,等等這類案件在各大城市均有發生,不時見諸報端,在為廣大持卡人敲響警鐘的同時,也在提醒銀行系統,銀行卡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隱患。
二 銀行卡安全問題原因分析
1.缺少有效的監管機制,特別是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現行的有關銀行卡的法律是1999年頒發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對銀行卡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該辦法已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發展形勢的需要。近年來各大銀行發布的一些銀行卡方面的管理制度,大多數只是規范性文件,執行力和約束力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對擾亂銀行卡市場健康運行的違規現象缺少相應的處罰措施,進一步加劇了銀行卡安全問題的頻發。同時,有些文件內容的覆蓋范圍較窄,對銀行卡市場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預測不足,無法進行有效的規范管理。
2.內部管理薄弱,特別是風險管理培訓嚴重不足
我國銀行卡的發卡數量在逐年遞增,但在此過程中,大多數銀行只是片面地將員工業績考核指標偏重于發卡量,未與風險責任掛鉤。大多數銀行無專人對ATM機進行監控,使監控失去了應有的預防犯罪的作用。有些銀行甚至為擴大銀行卡的市場占有份額,單方面降低辦卡條件,對申辦人資質、申請表等內容只進行簡單的書面審查,導致客戶信息泄漏,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此外,對銀行卡的申辦手續、結算方式、功能等宣傳不到位,沒有對持卡人做到有效引導,造成銀行資源的大量浪費。特別是各大銀行對員工的風險管理培訓不足,致使一些員工責任意識薄弱,甚至喪失職業道德,這也是近年來銀行卡案件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3.持卡人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薄弱,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近年來,因持卡人用卡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薄弱帶來的信用卡業務風險有增無減。很多持卡人特別是老年客戶群體存在一些不良的用卡習慣,如在ATM機取款時不采取任何防止密碼被盜的措施、密碼設置過于簡單、銀行卡與身份證經常放在一起、銀行卡丟失后不及時到銀行掛失,等等,這些都在無形中埋下了安全風險隱患,而且隨時可能引發“爆炸”,給犯罪分子實施違法活動提供機會。
三 對改善銀行卡安全問題的建議
銀行卡安全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國內銀行卡業的快速健康發展,而且也削弱了該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因此,改善銀行卡的“用卡環境”,將銀行卡的安全風險降至最低,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銀行卡法律法規體系,保障銀行卡業務的穩健發展
積極汲取國外有關銀行卡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建立健全銀行卡管理專項法規,不斷完善銀行卡業務的監管法規,構建銀行卡業務長足發展的基本法規框架,為銀行卡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保駕護航,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其中,特別要對銀行卡產業鏈相關方的主體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界定劃分,做到職責清晰、權責明確。
2.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
西方國家社會誠信史已經有著多年的歷史,其比較成熟的誠信體系更是早于銀行卡大規模發展之前。而我國的情況恰恰相反,銀行卡產業是在社會誠信體系剛剛起步、全社會誠信意識不高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大力完善社會化誠信體系已迫在眉睫。將更多的個人和企業納入誠信體系,與政府相關部門、相關行業進行合作,最大限度地豐富誠信信息,增強信息記錄的靈活性,避免記錄不足或更新不及時而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等相關措施的出臺已刻不容緩。
3.強化銀行內部管控,有效降低銀行卡的安全風險
一是嚴格規范銀行卡各環節的操作流程。認真落實賬戶實名制,積極利用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和中國銀聯銀行卡風險信息系統進行個人身份的有效識別,是防范違法犯罪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銀行要加強發卡管理,認真核實申請人的相關情況,嚴格授信額度管理,降低信用卡發卡環節的風險。二是確保銀行卡信息安全。各大銀行要加強銀行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構建信息安全防范體系,出臺相應的措施和方案,以此確保持卡人信息安全。同時,重點加大對單位代辦信用卡的管理力度,對造成持卡人信息泄露或資金損失以及出現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代理人應承擔連帶責任,要依法予以處罰。三是加大對銀行卡的監測力度。建立防范銀行卡風險的工作機制和互動平臺,對銀行卡交易信息要進行有效的動態監測,重點加強客戶交易信息的分析與研判,及時對客戶進行風險預警。要嚴格履行大額、可疑交易報告職責,積極參與銀行風險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此外,自助轉賬、網銀等業務也是風險監測的重點項目,要給予高度重視。
4.大力推進芯片在銀行卡上的應用,提高其安全性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接受程度的提升,芯片在銀行卡上的應用正成為銀行卡業未來發展的主方向。應用芯片,既是提高銀行卡安全性能的需要,又是豐富信用卡支付方式、順應銀行卡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加強信用卡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的跨行業滲透的需要。為此,政府、銀行應積極推動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逐步使芯片卡替代磁條卡,加快銀行卡業務系統的換代升級。
5.加大銀行卡宣傳力度,提高持卡人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
作為銀行卡的經營管理主體,銀行有責任也有義務加強對社會公眾的風險教育。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大媒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也可利用節假日開展大型咨詢活動,或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定期與客戶交流溝通等。進行風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持卡人用卡的不良習慣,增強持卡人的安全用卡意識,使持卡人掌握一定的安全用卡常識,更重要的是不給犯罪份子以可乘之機,確保銀行卡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銀行卡作為一種新時代的產物,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凈化銀行卡的用卡環境,加強使用管理,是促進銀行卡業務穩步發展的關鍵。銀行卡的發展不單單是銀行自身的責任,社會各界都應積極支持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安全的用卡氛圍,讓廣大持卡人在享受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時,用得更安心、更放心,同時也促進銀行卡業的穩健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