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鳳,朱振飛,方斌
摘 要:從中國拆遷補償的現狀出發,探討在推進拆遷補償的過程中,構建合情、合理、合法三者兼顧的制度環境,以及貫徹這一行為的必要性。
關鍵詞:拆遷;補償;情理法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167-02
暴力拆遷激起民怨,沸沸揚揚,致使人心不安、社會不穩。江西宜黃的“自焚事件”、黑龍江密山的“自焚事件”、云南昆明的“人權攻擊”、山西太原的“違法事件”和江蘇無錫 的“樓半半”等強拆與暴拆已造成多起命案,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就事件而言,大多數事件反映出政府權力的無所不能和執法者對人民群眾生命與財產的漠視,也有事件表現為個別群眾的非理性做法和自私、貪婪的內心世界。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產生如此不協調的聲音,既不利于社會的和諧、進步,也不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如何解決,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和國家穩定與發展的節奏。從政府層面,需要重新思考珍視生命的意義與重新審視執政理念,從合情、合理、合法中開拓土地利用的新方式,從人性發展的角度仔細度量城市發展每一步成長足跡中所折射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支持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愿望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念,從大局出發,理性解決拆遷補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所謂合情,是合乎情義,它不是所謂的江湖義氣,也不是朋友間的哥們友情,而是中國人民傳承了幾千年的愛國情結與民族情愫。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這種情感是通過君臣之禮、禮儀之幫、孝儀天下的形式加以表達的。但凡盛世,都是君悅民歡、國富民強、國強民盈之態勢。而諸多歷史教訓也蘊涵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哲理。由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務于民”的意識在千百年來匯為以人為本之理念。反思種種,暴力拆遷是否有從人性的愿望出發?是否有違以人為本之原則?就此,從合情的角度,執法者需要自我反思。從暴拆之行徑中,思考自己行為是否彰顯了權欲與政績,是否貪圖了金錢與美色。果真如此,其“愛民之心”、 “人之本”之念,自然與“還權于民、造福一方的為人民服務思想相悖。調研發現,諸多拆遷的確存在一些不盡人情之處。但隨著中央三令五申的不允許暴拆、強拆訴文件出臺,各地政府的確也在反省,在方式方法上都有較大改善,暴力事件逐步得到遏制。調查同時也發現,很多事件的責任是與人們的不理性行為關系密切的,存在部分群眾因己之私欲借機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敵對情緒,同時,媒體的不公正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部分人的貪欲和不理智。
所謂合理,是指合乎道理。拆遷是城市化、工業化推進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提升民眾之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更是創造美麗祖國、美艷山川、美好城市、美妙生活的必然之路。因此,拆遷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拆得合理,遷得恰當卻難以把握:(1)拆遷的理念是否合理——是否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民生為主旨?是否以規劃為依據,有目的、按時序拆遷?(2)拆遷的方式是否合理——安置方案是否設計好?安置區建設是否完成?民眾生活之地是否落到實處?(3)拆遷補償的標準是否科學——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否經得起推敲?制訂過程是否引入公眾參與,并得到他們的認可?標準是否能增加市場機制?所有細節是否考慮清楚?類似上述的一系列問題都有必要認真思考與執行。通過對蘇州、常州等市、縣級國土部門的走訪、對拆遷地的踏勘、對拆遷農戶的調查,其結果表明:地方政府的確在反思自己的行為,拆遷理念逐步得到修正,部分執法人員的執法理念發生了較大轉變,同時,拆遷補償的程序得到了進一步論證和應用,增加與民溝通的面對面協商制度及談判機制、補償的標準也進一步作了修正,增加了彈性空間和重要問題的會商機制,提升了集體決策的空間,減少了因個人行為不當而激化矛盾的機率。
所謂合法,是指合乎法規。千百年來,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大政府理念,已讓政府即法、政府即規的理念根深蒂固。強烈的政績觀和考核機制已讓多數領導者們急功近利,對法律置若罔聞。指示成命令,常規成法規,習慣成慣例,視違法如兒戲,視民生為草芥。很多領導研究法律不是為了遵守,而是為了開方便之門,其結果是:法不具備視若無法,法不令不行視若可行,法令行則尋其漏洞,法處之則衡量違法與合法之成本。由是之,拆遷補償本為民生,卻常常顯現民眾生命之慘烈。調查結果顯示,隨著網絡力量的強大和社會媒體的關切與監督,政府行為并非完全不受控制,很多環節也逐步進入法制軌道,法制觀念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政府領導也開始從民眾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出發,依法行政。但是,也存在個別群眾的不理性行為,對城市化建設和諧音符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如最近的蘇州中心城區某區域的拆遷建設歷時已2 年,拆遷居民戶達4 004戶,已實施拆遷戶達4 000戶,仍有4戶不同意搬遷,導致該區域無法進行回遷工程建設,已搬遷的4 000戶農戶目前仍然在外租房,無法回遷,政府仍需為此工程的無法實現而支付相當大的一筆費用,以繼續支付給4 000戶的臨時安置費用。如此損失最終將由誰來承擔?據調查,該區域所有補償標準按戶測算,各戶測算款均已上墻。同時,為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蘇州市政府還建立了協調委員會與各位居民進行協商,同意居民可以提出合理的不搬遷理由,以及對補償款不滿意的緣由,并通過會商制度對在個別家庭可能存在的特殊性進行審議,可適當放寬對其補償標準。可以說,在這一問題上,政府的確做到了合情、合理,體現了人性之翔。但結果并不理想,部分居民以上級不予強拆指令為保護,制造出很多無視法律和公眾利益的不理性要求,其提出2000萬美金補償要價,從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公民所應具備維護社會公德的品質。調查也發現,部分群眾的不理性和目前法院不受理司法強拆的做法有可能導致很多區域的終級拆遷無法進行,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于國于民不利。以上種種,并不在少數,各地方時有發生,如何從法律層面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不僅是政府、學者,也是值得公眾思考的重要問題。
當然,從社會理性發展的需要出發,執政者、學者、公眾都應靜心,從合情、合理、合法的角度,冷靜思考拆遷補償問題。(1)從關心民眾、服務于民、體貼于心的角度,從民眾的需求、穩定、保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著手,解決民眾的“吃、穿、住、行”,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如果執法者真能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拆遷必能動徹百姓之心。而作為民眾,應胸懷愛國之熱情,盡“匹夫”之責任,顧全大局,理解并支持當前的城市化建設的各種行為。如果兩者兼而有之,何愁拆遷不順勢而為。(2)作為執法者應理順拆遷補償之道理,以具體現狀與事實曉義公眾拆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興國興家、造福民生的具體行為體現拆遷之重要;從細微出發,分層次、分類型制定補償之標準,讓公平、正義體現折射出太陽之光輝;珍視承諾,兌現諾言,讓社會主義大家庭充滿真誠、坦誠與善意;真正地為民著想。從群眾層面,應順應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分清小家與大家的關系,理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先后秩序。(3)法終究是法,讓依法辦事、依規而行成為政府行為的行動準則,也是對公民的行為約束,只有政府與公眾能充分理解法的概念、了解法的威嚴,才能真正體驗 “法治天下”的效應,才能奏響法治的和諧音。而作為公眾也應該牢牢樹立依法辦事的理念,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只有走法制之路,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讓政府為民服務之形象植入民心,讓社會多一分和諧、少一分災難。
在此物欲橫流之階段,在此經濟比拼之時期,在此財富掠奪之場景,回歸社會包容之本性,還原人人善良之源起,少一分空置經濟增長,多一分溫暖人性留存,少一分欲望膨脹,多一點凈心釋懷,何愁國家穩定與和諧不能順理成章?
Feeling,principle and law in the demolition for demolition
WU Jin-feng,ZHU Zhen-fei,FANG Bin
(Geography science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Proceed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ompensation, in the course of discussion in advance of compensation, building a balance between sensible, reasonable and legal thre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 to implement this behavior.
Key words:demolition; demolition; feeling,principle and law
[責任編輯 王 莉]